王 洋,高繼寧,張敏繼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山西 太原030013)
慢性腎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種急慢性腎臟疾病進一步發展導致腎功能的進行性損害,尤其以慢性腎小球腎炎為主,主要表現為體內代謝產物、毒素的積聚和內環境的紊亂,臨床以肌酐水平為指標將本病分為4期。該病早期癥狀不明顯,不易被發現,后期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危害身心健康。本文對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衰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根據慢性腎衰竭的臨床癥狀,可將其歸為中醫“腰痛”“水腫”“虛勞”“癃閉”“溺毒”等范疇[1]。針對其病因病機,不同的醫家雖然說法不同,但總則不外乎虛實兩端,其基本病機為脾腎兩虛。葉傳蕙教授[2]認為腎衰竭是尿血、淋證、水腫等病證長期遷延不愈,損耗機體正氣,以致脾腎兩虛、腎虛血瘀。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與臟腑的氣化,腎主水,調節全身水液代謝,腎臟的功能受損,則全身氣血精液的新陳代謝及其能量轉化的過程受阻。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受損,則水谷精微不得輸布,全身官竅得不到濡養,反致水濕停聚,濕濁內生,濕邪久蘊則生痰,入絡則致瘀,濕、痰、瘀之邪長期留于體內則成毒素。劉渡舟教授[3]十分重視氣的運動,認為機體內環境的穩定離不開氣機的調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正常,則人體的新陳代謝旺盛,免疫力增強,即使邪氣侵襲,也易趨康復。因此,劉渡舟教授從氣的升、降方面認為,脾腎兩臟的氣化功能失調,以致后期出現慢性腎功能不全。任繼學教授[4]認為腎衰竭是以正虛為主,先天稟賦不足,加上后天的飲食、情志、勞倦等因素進一步加重正氣的虧虛,正虛不能抵御外邪侵襲,出現腎絡損傷,腎之封藏失司,精血外溢,從而生成痰、瘀等病理產物。張大寧教授[5]認為腎臟病是虛證、實證之間相互影響,有陰虛、陽虛、陰陽兩虛等虛證,又有水濕、痰濁、瘀血等實證,故認為本病的病機以腎虛血瘀為本,濁毒犯逆為標,屬本虛標實之證。黃文政[6]重視脾胃的作用,從上、中、下三焦功能來看,上焦輸布水谷精微,下焦排泄糟粕,兩者都離不開中焦脾胃受納、腐熟、升降的作用,因此調節中焦脾胃是治療慢性腎衰竭的關鍵。
臨床上對慢性腎衰竭的辨證分型沒有客觀、統一的標準,但總體上,慢性腎衰竭不外乎正虛型和邪實型。針對本病氣血陰陽的不足,配伍具有補益作用的藥物,如補氣藥:黃芪、黨參,山藥、白術。配伍補氣藥有以下作用:一是補氣助陽,本病以脾腎氣虛為主,氣虛日久可致陽虛,故陽虛者也可用補氣溫陽藥;二是補氣生血,兼顧陰血不足;三是補氣助運化,氣為血之帥,氣的運化正常,臟腑組織可及時得到精微物質滋養。補陰藥:生地黃、沙參、麥冬、石斛、五味子,可緩解患者的陰虛癥狀。陰陽互根互用,陽氣虧虛,每兼陰血不足,因此在補氣助陽的同時須配伍養陰血之品,如當歸、熟地黃。邪實型包括濕熱證、水飲證、血瘀證。水飲證:常用大腹皮、冬瓜皮、茯苓皮、薏苡仁、豬苓、茯苓、車前子等健脾利水。濕熱證:常用大黃、梔子、黃芩、滑石、甘草、陳皮、積雪草、龍葵等清熱利濕排毒。血瘀證:常用桃仁、當歸、川芎、丹參、水蛭、地龍、炮山甲等活血化瘀。
此外,不同醫家根據各自的臨床經驗及認識,對慢性腎衰竭的分型論治也不同。聶莉芳教授[7]根據慢性腎衰竭病情的發展,將其分為早期的虛損期和后期的關格期。在臨床治療中注重調理、固護脾胃,力求補益不滯脾,攻邪不傷正。趙振昌教授[8]認為慢性腎衰竭的病情反復,符合《臨證指南醫案》中“病初氣結在經,病久則血傷入絡”,因此把活血化瘀、理氣通絡作為主要的治法。張宗禮教授[9]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時注重三焦通調水道、運行水液、通行元氣的功能,故主張輕宣上焦,臨證選取輕清宣透、芳化輕揚、順應肺之宣降之性的藥材,符合吳鞠通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治則,藥用薄荷、防風、菊花、藿香、黃芩;運化中焦,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正如吳鞠通所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藥用半夏、陳皮、柴胡、厚樸、瓜蔞、砂仁、木香、蒼術、枳實、白蔻仁等;通腑利下焦,腎主水,外合膀胱,腎和膀胱在水液代謝方面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腎陽虛衰,膀胱蒸騰氣化功能減弱,小腸、大腸泌別清濁與傳導化物功能失調,故以辛溫之品溫通下焦,補腎固元,助腎與膀胱氣化,藥用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牛膝、桑寄生、肉桂、生杜仲、制大黃、車前子、白茅根等。
3.1 大黃味苦、性寒,歸脾、胃、大腸經,具有通便泄熱、清熱解毒、破血逐瘀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大黃素作為大黃的主要成分,其作用主要表現在誘導腎細胞凋亡,防止腎纖維化,保護肝、腎,改善微循環,抑制炎癥反應等[10]。
3.2 黃芪味甘、微溫,歸脾、肺經。一方面補氣升陽、生津養血,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患者疲乏、無力、口干、貧血等癥狀;另一方面行滯通閉、利水消腫,排出體內代謝產物。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黃芪不僅有調節機體免疫力、清除自由基、抗衰老的作用,還有擴血管、降血壓、增加腎血流量、改善腎臟微循環的作用[11-12]。
3.3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川芎中的主要成分川芎嗪和阿魏酸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擴張血管的作用,通過增加腎臟血流量,促進腎功能的好轉[13]。
4.1 生脈散加味生脈散(人參片20 g,麥冬15 g,五味子15 g)加黃芪30 g,生地黃15 g,續斷片12 g,杜仲15 g,當歸15 g,川芎15 g,丹參30 g,水蛭6 g,地龍12 g,制大黃10 g,金蟬花15 g。高繼寧教授在臨床實踐中,確立了益氣生津、補腎固本、活血化瘀的治法,能有效延緩患者腎功能的惡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4.2 桃核承氣湯加味桃核承氣湯加味:制大黃10 g,桃仁12 g,肉桂10 g,炙甘草6 g,芒硝6 g。方中桃仁活血化瘀,潤腸通便,大黃祛瘀泄熱,二者合用,治療下焦瘀熱,共為君藥。肉桂溫陽化氣,通行血脈,助桃仁活血化瘀;芒硝泄熱軟堅,助大黃逐瘀泄熱,又可制約肉桂的溫熱之性;炙甘草補脾和胃,調和諸藥。該方對慢性腎衰竭濕熱瘀阻型的療效顯著。
4.3 當歸補血湯當歸補血湯:黃芪60 g,當歸15 g。方中重用黃芪益氣固表,大補脾肺元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促進營血化生;臣以當歸養血活血,二者配伍使氣血旺盛,陽生陰長。研究表明,當歸補血湯能有效保護慢性腎衰竭患者血中的紅細胞,明顯增加促紅素的分泌和減少骨髓中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改善腎性貧血、骨質疏松等癥狀[14-15]。
5.1 灌腸療法《黃帝內經》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根據腹膜透析的原理,通過對流、彌散和過濾作用,將一定量的湯藥(高繼寧老師自擬方:黃芪、生大黃、煅牡蠣、蒲公英、藕節炭各30 g,附片、桃仁、紅花各15 g,甘草片10 g)通過肛管經直腸灌入結腸,并保留一定的時間。一方面可以清除血液中肌酐、尿素氮、尿酸等代謝物質,另一方面大黃有瀉下的作用,可直接排出機體多余的水液,能有效消除水腫,其機制類似血透和腹透,故稱其為“結腸透析”[16-18]。方中以黃芪為君藥,配伍甘草健脾益氣;附子溫陽,為臣藥,君臣相配為扶正溫陽之品,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兼有利水消腫之功;佐使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改善腎臟微循環;蒲公英清熱解毒;大黃通腑泄濁,滌蕩積滯;煅牡蠣軟堅化痰,固澀腎精,防止大黃瀉下太過;藕節炭具有吸附功能,有利于吸附腸內毒素而排出體外。諸藥合用,共奏補腎溫陽、活血祛瘀、通腑泄濁之功。
5.2 藥浴和熏蒸中藥藥浴和熏蒸又稱皮膚透析,其原理是通過水熱效應將中藥有效成分經皮膚滲透入體內,而代謝毒素則經汗孔蒸發排出體外,以達到治療的目的[19-20]。皮膚的毛細血管非常豐富,通過增加汗液排泄,從而減輕體內水分和毒物的蓄積,既能利水活血,又不增加腎臟負擔,是治療慢性腎衰竭的輔助療法之一,對于慢性腎衰竭導致的皮膚瘙癢、水腫等癥狀有明顯療效。
腎臟病是慢性病且病情纏綿,在長期的治療過程中,患者心理壓力大,易對治療失去信心,甚至產生悲觀情緒。這些心理活動嚴重影響氣血運行,氣血運行不暢,易導致痰濕、瘀血、濁邪等病理產物的蓄積,進一步耗傷正氣,影響藥效發揮。因此,治病應立足于中醫的整體觀,形神合一、心身同治,將調暢情志引入腎臟病的治療中,培養良好的心態,建立以樂善為主導的積極情緒[21]。
研究表明,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衰竭療效顯著,臨床上應充分發揮中醫藥治療的優勢,為腎臟病患者提供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22-23]。但就目前中醫藥延緩腎衰竭的進程來看,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關鍵,而中醫對慢性腎衰竭的分型比較模糊,中藥的成分、用量、藥效、作用機制比較復雜,單味和復方藥之間如何發揮協同作用尚需進一步研究。另外,需要進一步分析中藥成分、作用機制及各藥之間的相互作用,逐步完善對慢性腎衰竭的中醫診療方面的研究,增強其科學性和客觀性,發揚中醫學整體觀念及整體辨治慢性腎衰竭的特色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