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云,李書雅,燕陶然,王建青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12)
黃芩作為一種傳統的中藥材,在臨床中應用廣泛,其藥性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其有效成分為黃芩苷、黃芩素等。現代研究表明,黃芩具有抗炎、抗菌、免疫調節及影響皮脂腺的作用,對于痤瘡的治療具有明顯的優勢。本文結合現代研究進展,對黃芩治療痤瘡的作用機制進行綜述。
痤瘡丙酸桿菌作為一種厭氧菌,在痤瘡發病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營養成分主要以皮脂中的三酰甘油為主,三酰甘油水解出甘油及游離脂肪酸,通過游離脂肪酸的刺激,產生一系列炎癥反應[1]。通過介導細胞免疫,釋放炎癥因子如白細胞介素(IL)-1、腫瘤壞死因子(TNF-α)、IL-8、IL-12等,引起炎癥反應,也可以介導體液免疫產生一系列抗體,加重炎癥的發生[2]。炎癥反應一直存在于痤瘡發病的始終,所以抗炎對于痤瘡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雷奇林等[3]通過使用DAVID 平臺找到黃芩抗炎作用靶點MAPK14、TNFRSF1A、EGFR、SELE,認為其可能通過減少促炎細胞因子的產生,阻斷促炎因子與相應受體的結合,抑制啟動炎癥反應的關鍵蛋白的表達而發揮抗炎作用。王首帆等[4]通過黃芩“水膜”濕敷大鼠右耳,觀察大鼠右耳腫脹程度,結果表明黃芩“水膜”能有效減輕右耳中表皮細胞炎癥反應,證實了黃芩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朱秀美等[5]認為黃芩參與炎癥機制復雜,主要通過參與介導花生四烯酸通路,抑制細胞因子分泌等方面發揮作用。馬新華等[6]研究發現Th17細胞,尤其是IL-17A 可能在中重度痤瘡發病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
黃芩提取物具有廣譜抗菌作用[7-8]。研究發現,黃芩苷在相同濃度下比甲硝唑有更強的抑菌作用[9]。張咪等[10]研究證實,黃芩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周金鳳[11]認為黃芩水提液、95%乙醇提取液、75%+50%乙醇提取混合液對痤瘡丙酸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苗延青等[12]對比了黃芩、黃連、黃柏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結果顯示三者都有明顯的抑菌作用。范淑紅等[13]觀察黃芩不同萃取物對痤瘡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結果發現黃芩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明顯的抗菌作用。
痤瘡丙酸桿菌具有明顯的免疫刺激作用[14],在痤瘡炎癥過程中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同時參與[15]。葛會美等[16]通過觀察40例尋常性痤瘡患者,檢測患者CD4+T細胞、sIL-2R、免疫球蛋白(Ig)G、Ig A、Ig M 水平較高。王慧等[17]通過分析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補體與瘢痕形成的相關性,發現瘢痕形成的機制主要是通過以抗原肽-MHC分子形式通過體內的抗原呈遞細胞,將痤瘡丙酸桿菌及其產物加工處理后呈遞給T淋巴細胞促使其活化,然后通過B細胞活化產生大量的IgE、IgG、Ig M 抗體,在這一過程中,補體被激活,產生炎性趨化因子,起到協同作用,造成組織細胞損傷引起瘢痕。馬雁南等[18]將無特定病原體級受孕小鼠隨機分為4組,分析子宮組織中免疫因子含量,充分證明黃芩苷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可以調節Th2細胞作用,釋放大量IL-10,使子宮能夠在局部建立相應的免疫機制,進一步降低受孕小鼠的流產率和胚胎吸收率,同時還可以抑制Th1細胞,促使巨噬細胞分泌的TNF-α因子明顯減少,減少子宮對胚胎的細胞免疫效應。黃綺凌等[19]通過研究黃芩提取物對牙周炎模型小鼠的治療效果,發現黃芩提取物的作用機制主要是將Th1細胞反應加以抑制及加強Th2細胞反應,促進小鼠的免疫能力。
付撫東等[20]以皮脂腺斑痤瘡小鼠為模型,研究不同劑量的黃芩膠囊(14、7、3.5 g/kg)的作用效果,對小鼠體內IL-1β、IL-6及T 的含量進行測定,結果顯示黃芩膠囊能使皮脂腺斑明顯縮小,皮脂腺細胞的增生明顯減輕,從而使皮脂分泌減少,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提高E2含量,同時降低了T、IL-1β、IL-6 含量有關。鞠強等[21]通過研究鹽酸小檗堿、黃芩苷、苦參堿中藥單體對皮脂腺細胞的影響,發現鹽酸小檗堿和黃芩苷等中藥單體可能對皮脂腺活性產生一定的影響,雖然具體機制不明確,但為臨床應用提供新的方向。
痤瘡的發病主要與皮脂腺分泌、痤瘡丙酸桿菌增殖、炎癥及免疫介導相關,黃芩具有抗炎、抗菌、免疫調節等作用,能夠抑制皮脂腺分泌,對痤瘡治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目前臨床中抗生素的使用較為泛濫,長期使用抗生素容易產生一定的耐藥性,黃芩作為一種天然的中藥材,其提取物及相關有效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抗生素產生的不良反應。雖然黃芩的相關作用機制仍處在研究中,但對于現有的研究成果可以作為臨床用藥的參考,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傳統醫藥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