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成,余海源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250355;2.山東省煙臺市中醫醫院,山東 煙臺264001)
糖尿病腎病已成為我國終末期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糖尿病腎病的主要病理表現是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最開始為間歇性蛋白尿,逐漸加重可進展為持續性蛋白尿,繼續進展則為慢性腎衰竭。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以改善腎小球血流動力學,減少蛋白尿,保護患者腎臟功能,降低血糖,控制血壓和腎臟代替療法等為原則[2]。中醫外治法是中醫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針灸療法、耳穴療法、穴位貼敷、中藥灌腸、中藥熏蒸等[3]。本文將近年來關于中醫外治法在糖尿病腎病治療中的應用研究進行總結,現綜述如下。
根據糖尿病腎病的臨床表現,多屬于中醫“水腫”“消渴”等范疇,認為過食肥甘、情志失調、稟賦不足等均可導致消渴。多數醫家認為糖尿病腎病初期為消渴,中期出現一些變證如水腫,后期因久病全身臟腑功能衰竭發為虛勞,其病變臟腑主要在腎,累及脾、胃、肝。本病總屬本虛標實之證,以氣陰兩虛、精氣虧損,以致陰陽兩虛為本,以燥熱、痰濕、瘀血為標[4]。初期多為肺脾燥熱、陰津虧耗,為正虛邪實之證,病至后期,精氣虧耗,陰損及陽,脾腎陽虛,終致正衰邪實,陰竭陽亡。治療上既要治本補虛,又要治標祛邪,靈活立法,調和臟腑陰陽。攻邪以甘寒清熱、活血化瘀、滲濕利水、解毒泄濁為主,補虛以滋陰生津、滋補肝腎、溫補脾腎為主。
2.1 針灸療法一般而言,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的合稱,將針灸作用于經絡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稱為針灸療法?,F代的針灸技術不僅包括針刺與艾灸、耳針法,還將傳統的針灸技術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包括穴位注射、穴位貼敷、穴位埋線等[5]。針灸治療糖尿病腎病一般是根據臟腑與經絡之間的關系,多在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上選穴,一般為腎俞、足三里、脾俞、三陰交、關元、太溪等[6]。
(1)針法 近年來,針灸配合藥物治療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療方法[6]。針藥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相對于單純藥物治療更有效[7]。王漫等[8]在常規糖尿病治療基礎上,采用調理脾胃針法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干預,結果顯示治療后調理脾胃針法能夠改善糖尿病腎病患者抗氧化應激反應的能力,增強機體清除有害物質的能力,從而改善腎功能,延緩腎損害;并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調理脾胃針法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常規針法。鄒華等[9]采用中藥結合低頻脈沖治療糖尿病腎病,選取足三里、血海、三陰交、腎俞、涌泉、陰陵泉等穴,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的各項指標均有降低。韓向莉等[10]采用解郁健脾滋腎祛瘀湯配合針灸(夾脊穴、期門、章門、中脘、天樞、地機、太溪)治療肝郁脾腎兩虛、瘀血濁毒內阻型糖尿病腎病患者,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2)灸法 灸法是點燃艾炷或艾條,在體表一定部位進行熏灼,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費愛華[11]采用艾灸治療(溫和灸法灸腎俞、膈俞)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結果顯示治療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能延緩糖尿病腎病的進展。沈艷[12]對濕濁證型消渴病腎病引起的惡心嘔吐患者進行艾灸治療(取穴為胃俞、中脘、足三里),結果顯示艾灸能有效緩解患者的惡心、嘔吐癥狀。趙如琴等[13]采用雷火灸(穴位取關元、陰交、神闕、水分、脾俞、腎俞)輔助治療陽虛證糖尿病腎病下肢水腫,治療后患者水腫癥狀明顯改善。
(3)耳針法 《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倍ㄟ^經脈與五臟六腑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并與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密切相關[14]。耳穴療法是通過刺激耳部穴位,且能持續刺激穴位,疼痛輕微,無不良反應,是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郭熙營[15]在常規治療糖尿病腎病的基礎上,治療組采用王不留行籽耳穴敷貼,結果顯示治療組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薛艷暉等[16]采用耳穴貼壓(胰腺、內分泌、三焦、腎、肺、脾、胃等耳穴)聯合乾坤丹Ⅵ號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氣陰兩虛證患者,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胡君娣[17]在常規治療消渴病腎病水腫患者的基礎上,加用耳穴埋籽法治療(腎、脾、內分泌為主穴,腎俞、交感、神門、三焦、腎上腺為配穴),結果顯示患者的水腫癥狀明顯緩解。
(4)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采用小劑量藥物注入穴位,使藥物長時間保持對穴位的良性刺激,實現藥效、穴位刺激和經絡調節的有效結合,達到局部治療和整體調節的治療目的[18]。葉釗[19]采用穴位注射(雙側腎俞、足三里穴)黃芪注射液聯合藥物治療糖尿病腎病,并與單純藥物治療比較,結果顯示治療組各項指標均得到明顯改善。鄒振興[20]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穴位注射(取穴足三里)喘可治,結果顯示患者三酰甘油、總膽固醇及尿微量白蛋白和24 h尿蛋白定量均低于治療前。李紅波等[21]采用口服黃葵膠囊配合穴位注射(取穴足三里)黃芪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結果表明采用黃葵膠囊結合穴位注射治療可以顯著降低肌酐(Cr)、尿素氮(BUN)、UAER 及24 h尿蛋白總量,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5)穴位貼敷法 穴位貼敷法經體表直接作用于人體,與西醫經皮給藥技術有著相似之處[5]。李志宏等[22]對早期糖尿病腎病中氣陰兩虛證患者采用參芪地黃湯聯合穴位貼敷(雙腎俞、神闕、雙涌泉)治療,治療8周后,結果表明該治療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尿蛋白,改善早期腎功能,降低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調整脂代謝。沈偉[23]采用健脾益腎泄濁方聯合穴位貼敷(腎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治療早中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結果表明患者尿肌酐、血尿素氮的水平明顯降低,臨床癥狀得到緩解。魏祥坤[24]研究表明,穴位貼敷療法配合滋陰通絡湯可以改善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
(6)穴位埋線法 穴位埋線是將可吸收線置入穴位內,利用線對穴位的持續刺激作用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管志敏等[25]采用STZ 誘導早期糖尿病腎病大鼠模型,隨機分為模型組、中藥組、穴埋組及藥埋組,模型組予以生理鹽水,中藥組予以糖痛飲,穴埋組予以穴位埋線(取穴腎俞、會陽、關元),藥埋組為中藥組和穴埋組的治療方法結合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各組的血清轉化生長因子(TGF-β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含量均明顯低于模型組,且各治療組之間比較,藥埋組大鼠的血清TGF-β1、IGF-1均低于穴埋組和中藥組,說明穴位埋線能夠有效降低TGF-β1和IGF-1含量,改善糖代謝,降低脂代謝,改善腎功能。
2.2 中藥灌腸 中藥灌腸可以通過增加排便次數和腸道藥液的滲透等機制,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從而改善患者的癥狀[26]。研究顯示,臨床常用以大黃為主的灌腸液[27]。黃東華[28]采用中藥保留灌腸(生大黃、黃連、槐花、丹參、蒲公英、生牡蠣)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尿蛋白定量,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婷婷[29]采用中藥灌腸聯合西醫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后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明顯降低。孫穎等[30]采用中藥灌腸(生大黃、煅牡蠣、蒲公英、丹參)聯合銀杏達莫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與采用纈沙坦膠囊治療的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治療組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均較對照組降低,說明中藥灌腸聯合銀杏達莫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能減輕或消除患者的臨床癥狀,延緩病程進展。
2.3 其他療法 徐昇等[31]采用中藥熏蒸配合功能鍛煉干預糖尿病腎病自體內瘺成形術后患者,結果表明該治療方法能夠促進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血管的早期發育成熟,減少內瘺使用后的并發癥,延長內瘺的使用壽命。
中醫外治法作為治療糖尿病腎病的有效治療方法,聯合內治法的療效明顯,并可以彌補內治法的不足,且操作簡便,可行性高,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但以往的臨床研究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①在臨床試驗中,樣本量較小,試驗設計不完善,難以提供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②缺少統一、能體現中醫特色的療效評定方法及量化指標,降低了研究的可重復性。因此,今后應統一規范中醫療效評定及量化指標,擴大樣本量,建立隨機、雙盲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為臨床研究及治療提供更充足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