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華,白 鈺,王鐵群
(黑龍江省氣象服務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近年來公眾氣象服務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為滿足公眾需求,氣象服務產品的種類也日益增多,從原來日常的天氣預報、天氣實況、百姓生活氣象指數預報、 災害性天氣預報等常規類預報逐漸增加了各類天氣預警、森林火險等級預報,重污染天氣預報以及重大天氣專報、天氣熱點評論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學科融合的增強, 公共氣象服務的方式也在逐步改進, 極大地提高了公共氣象服務的質量,擴大了相關氣象產品的應用范圍[1],服務手段既有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也有手機終端、互聯網、各大客戶端推送等新媒體。 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發展勢頭的不斷增強, 技術的更新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工具相繼出現,已成為人們獲取和傳播信息的主要載體[2],作為公眾喜愛的天氣預報服務如何與時俱進, 通過媒體融合之路煥發新的生機,成為擺在氣象服務行業亟待解決的課題[3],氣象信息多媒體渠道發布勢在必行。
進入2019 年2 月以來, 黑龍江省暖空氣活躍,雨雪較少, 陽光充足,23 日黑龍江省大部迎來了升溫,隨著氣溫的不斷攀升,和天氣相關的各種新聞事件也快速的成為當時最熱門的話題, 各類缺乏事實根據的氣象數據也相繼出現在各大媒體公眾號中,甚至有的媒體專門開辟專欄預測起2019 年的春夏季氣候趨勢,一時間混淆了公眾的視聽,鋪天蓋地的各類氣象信息真假難辨。
在這樣的新聞背景下, 對于這種異常偏暖的天氣事件,黑龍江省氣象服務中心結合歷史統計數據,及時地推出了一期公眾氣象服務報告 《遭遇最溫暖的二月》。報告中引用大量的氣象數據闡述2019 年2月以來的黑龍江省氣候特點, 并且引用多項氣象歷史數據統計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年氣溫排行榜并對未來天氣趨勢進行了分析,用最強有力、最專業的氣象數據及時為公眾提供了一期內容詳實、數據豐富、圖文并茂的公眾氣象服務報告。
報告中通過詳細的數據統計指出, 從2019 年2月17 日開始統計, 哈爾濱的最高氣溫連續穩定在0℃以上, 而預計這種狀態還將至少持續到本月底,這是有氣象統計記錄的69 a(1951-2019 年)中2 月份最高氣溫,在此之前保持的紀錄是在2002 年的2 月21-28 日,累計為 8 d。 像哈爾濱 2 月 23 日當天的最高氣溫也達到了10.6 ℃,這不僅刷新了自1961 年以來2 月最高氣溫歷史極值(歷史數據統計:1992 年2月 27 日最高氣溫為 9.9 ℃,1966 年 2 月 28 日的最高氣溫為 9.7 ℃,2007 年 2 月 28 日最高氣溫為 9.2℃,2002 年 2 月 26 的最高氣溫為 9.2 ℃), 而且是冬春交替之際天氣回暖過程中首次在2 月份突破了10℃。 同時制作了哈爾濱2 月最高氣溫歷史排序圖,形式簡潔美觀,數據清晰明了。 最終做出黑龍江省正遭遇最溫暖的2 月的判斷, 并第一時間對公眾發布極端天氣事件。
除了對哈爾濱的天氣形勢進行了分析, 在這一期的公眾服務報告中還對黑龍江省其它地市縣的溫度情況進行了統計: 在暖空氣持續強勢的推動下,2月23 日黑龍江省西南部地區有17 個縣市的最高氣溫突破了10 ℃,齊齊哈爾的泰來甚至以11.7 ℃位居全省最高氣溫榜榜首。
除了對氣溫狀態進行了總結和預測, 本期公眾服務報告中還對降水情況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預計下周的天氣格局是黑龍江全省仍會延續晴好的天氣態勢,局地有分散性陣雪。 針對2019 年2 月份特殊的回暖天氣, 本期氣象服務報告也給出了相關的天氣服務提示: 局地有降雪天氣時, 能見度會相應變差,早晚凍融交替,道路會變得濕滑,需注意交通和出行安全。 各地冰燈景區也需加強安全管理;對可能出現的高空墜冰、 江面、 湖面融化等出現的安全問題,服務報告也做出了相應的安全警示和提醒。
黑龍江省氣象服務中心針對這次回暖過程做出的公眾氣象服務報告, 實現了公眾氣象服務兩方面的功能: 一是提供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氣象服務;二是面向公眾普及氣象知識, 發布公眾關心的重大天氣、氣候、環境和空間氣象事件信息及氣象新聞,傳播和普及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科學知識[4]。 通過微博、微信、中國天氣網等全媒體的發布,使社會公眾在第一時間充分了解了此次百姓熱議的天氣熱點,用強有力的歷史數據統計支持為百姓答疑解惑,服務報告中不但總結了近期天氣的天氣特點, 而且還從專業的角度預測了未來的天氣趨勢。 通過各大主流媒體的發布, 創下了當時龍江氣象微信粉絲最高的閱讀和轉發量, 并被大慶交通廣播等主流社會媒體轉發,引起了強烈的社會關注和反響,進一步地提升了黑龍江省氣象服務中心公眾氣象服務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服務效果非常顯著,也為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公共氣象服務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公眾氣象服務工作不僅要發布天氣預報,還應對公眾關心的氣象熱點及時進行解讀, 使公眾及時了解天氣熱點;
(2)隨著全媒體的發展,氣象部門的氣象信息不僅要在傳統媒體上發布,更是要充分利用更方便靈活的新媒體這一發布渠道,這樣才能使氣象信息更加快速地向公眾發布, 充分發揮氣象媒體的權威作用,也使氣象服務越來越在社會上有價值和受到重視。
(3)傳統媒體在新形勢下要想發展,關鍵在于如何貼合公眾需求,提高受眾群體關注度。 更細分化,更人性化,更生活化,更貼合媒體特點。
(4)新媒體在氣象服務領域中的應用,提高了氣象防災、減災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擴大了覆蓋面,與用戶能夠進行快速、 及時的互動, 更了解用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