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栗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設計中心(030001)
截至2018年年底,山西省共有279個村落列為國家傳統村落。第一批入列48個,第二批列入22個,第三批列入59個,第四批列入150個。山西省的傳統村落數量在全國僅次于貴州省與云南省,因此山西省被稱為我國文化古都的代表之一。但是近年來城市發展迅速,人們無節制的開發,最終導致傳統村落的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態文化也逐步消失。
山西省的傳統村落當前已有108處被列入保護項目進行合理利用與開發,其中49處已經開展了保護工程項目,有59處傳統村落有待被列入國家保護項目。山西省的傳統村落分布較為廣泛,其中太原市3處、大同市10處、陽泉市24處、長治市32處、晉城市69處、朔州市5處、晉中市50處、運城市9處、忻州市20處、臨汾市19處、呂梁市38處。傳統村落的分布特點可以歸結為分布廣泛、數量不均衡、相對集中三大特點。目前村落主要是以經濟情況、地理位置、分布格局三點進行劃分,文章針對不同的村落地理位置對村落環境的保護進行探討。
靠近城市周邊的傳統村落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交通出行都有一定的區位優勢,有利于推廣城市旅游業的發展,政府監管力度較大,受到自然損壞的影響較小。但是這種村落容易受到城市的影響,如太原市的店頭村居住人口逐漸減少,很多人選擇城市生活,從而導致村落人口大量流失,村落變成了“空城”逐漸失去了傳統村落的意義[1]。
縣鎮周邊的傳統村落都建立在縣級城市的30 km附近,交通情況較為便利,不會像靠近城市的村落明顯受城市經濟的沖擊,所以無論是民俗傳統還是民俗文化保留情況較好,但是這類村落極容易受到自然環境的破壞。如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有19處被列為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對象,大部分已歸國家所有,小部分仍在個人手中。隨著時間的流失,建筑年久失修,導致建筑物部分損壞。面對這種情況,居民利用現代技術進行修補或建造,破壞了原有的建筑,對居住的環境與生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自然環境下的傳統村落相較于前兩種保留了村落的原始模樣,受城市影響較小,由于離城市較遠、交通相對落后,政府監管不到位,導致居民的居住環境較差,第三產業發展也較為緩慢,雖然景色很美,卻很少有人知道[2]。
對傳統村落的環境保護,應在維持原有現狀的基礎上進行,促使村落的發展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步前行,盡量在經濟建設中減輕對村落自然環境的破壞,不進行大型拆建,對傳統村落代表性建筑應重點保護,維持傳統村落的原貌,保持文化與環境的共同發展。
將傳統村落環境保護問題列入本地城市重點工作的目標之一,做好傳統村落環境保護的整體規劃、方案、目標,采取多種方式刺激傳統村落的發展,投入一定的費用對村落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從而推動傳統村落的經濟、社會、環境多方面共同發展。
加強山西省傳統村落環境的保護,一方面,由職能部門設立監察小組,將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落到實處,設立相關的監管制度,提高監管員對于村落環境保護的意識,推動村落環境的保護工作,保證村民的根本利益[3];另一方面,杜絕環境破壞,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工作當中,加強群眾對于傳統村落環境保護的意識與監督,共同營造良好的環境保護氛圍。
可以利用多媒體、報紙、廣告、網絡等媒介對傳統村落的環境保護進行大力宣傳,改變居民的觀念、意識。政府部門可以根據城市情況,定期開展傳統民俗活動或講座,讓居民意識到傳統文化及對于傳統村落環境保護的意義。
在傳統建筑的維修中,要最大程度地爭取國家財政支持,將資金投放到文化保護單位,可方便對傳統村落內的民居、非物質文物遺產進行保護。
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象征,我們應該更好地保護傳統村落,保留傳統村落原始風貌,使傳統村落的生態環境及文化免遭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