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敏 周蘭蘭
中原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450007)
中原工學院是以工為主,紡織服裝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普通高等院校。建筑工程學院作為其下屬的一個二級學院,以專業建設工程為牽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專業建設水平。工程管理專業對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具有較高要求。隨著社會就業形勢的日趨變化,適時修訂本科培養方案十分必要,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構成要素——夯實基礎、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開展一系列教學實踐改革,切實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質量。
房屋建筑學是土建類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以建筑材料、建筑制圖等為基礎,同時又為建筑施工技術、工程計價等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房屋建筑學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建筑設計原理、建筑構造原理和房屋建筑圖識讀等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建筑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成為一線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此外,2019年“兩會”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當年政府工作任務之一:扎實推進鄉村建設。科學編制建設規劃,大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因此,房屋建筑學的教學與實踐就顯得更加重要。我們在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加入實訓課程環節,房屋建筑學實訓是對房屋建筑學所學知識的系統運用,也是房屋建筑學主要的培養目標,使學生能夠看懂并繪制房屋建筑施工圖。
房屋建筑學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建筑構造原理(民用建筑和工業建筑兩部分),另一方面是建筑設計基本原理和房屋建筑圖識讀。目前許多教科書中的內容相對陳舊,明顯滯后于當前的技術規范,無法與新時代社會的實際工程狀況接軌。畢業生反饋回的問題是學完該門課程后走到實際工作崗位上,發現當初大學所學內容已過時,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新形勢。而在校大學生則會對專業知識學習的必要性產生質疑,對高等教育產生誤區,認為大學所學知識將來不一定派的上用場,忽視了專業基礎課的學習,造成考試不及格甚至是課程重修等情況。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把教材中最基礎的知識傳授給本科生,而且要與時俱進的將前沿建筑理念和施工技術方法引入到教學課堂上,如建筑生態,節能技術等新知識的傳授。
在教材的選定上選擇最新最權威的國家級規劃教材,我們課程組選擇李必瑜主編的《房屋建筑學》,該教材內容全面,編排科學,加強了建筑構造原理和建筑設計原則的詳細闡述,更新了最新的建筑規范知識,突出了新材料、新科技所帶來的不同建筑效果。我院開設該課僅45學時,鑒于課時所限,在講授本課程時必須詳略得當,突出重點,加強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引導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較差。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提不起興趣,甚至于出現課堂上睡覺、玩手機的現象。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問題導向性教學翻轉課堂。問題導向性教學課程安排中,在上課前以問題的形式拋出留給學生,學生自己思考,利用課下時間查閱教材及相關資料,對問題的答案有一個大致的認識,然后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進而對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該過程中同時理解掌握了所要學習的知識。
問題導向性教學可以教師講授為主,同時也可以學生自學結合教師點評。以拋出的問題為線索,讓學生(4-5人/組)課前通過圖書館和互聯網查閱資料,親自到現場調研實體建筑物構造設計,互動交流所獲得信息,最后在課堂上以PPT形式匯報本組的調研報告,同時其他組可以提出不同的觀點意見,補充發言,充分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觀點,由教師根據幾組學生的調研報告與講解情況做闡述總結。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有種主人翁感。問題導向性教學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知識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其綜合素質,為日后工作中解決難題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徑。
此外,基于“互聯網+”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使傳統課堂教學成功轉向互聯網平臺,從根本上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構建了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型交互體系,實現了教師、學生、平臺資源的有機融合。目前我們課程組已建立房屋建筑學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以在課外時間進行線上學習交流討論,打破教師、學生、教學資源之間的時空限制,該模式促使教師教學更有針對性,學生學習更有主動性,形成良性互動,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考核是對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技能的綜合評價,考核結果應當客觀真實的體現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大腦機械的儲存多少知識。
房屋建筑學課程考核一般采用閉卷考試,根據以往試卷分析,重難點放在對建筑構造原理和構造設計的掌握程度,而對建筑設計能力考察體現的很少,這是由于設計題目的綜合性,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而考試時間有限。房屋建筑學不僅需要必要的理解性記憶,更重要的是需要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因此有必要找到一種理想的考核方式。
為此,我們課程組針對房屋建筑學課程特點,優化評價模式,注重過程性考核,加大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例,并將網絡課堂學習討論列入平時成績,將平時成績的比重由30%提高到40%。考核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閉卷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60%;第二部分綜合作業(調研匯報、建筑與構造設計)占總成績的20%;第三部分課堂討論和平時作業等占總成績的10%;第四部分網絡學習(課前網上課件的學習、網上參與互動的有效性、課后復習鞏固測驗等)占總成績的10%。第一部分重點考察學生對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重點考察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設計能力;第三部分主要檢驗學習情況和成效;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還可以借鑒歐美高校的經驗,對考核方式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考試內容的覆蓋度,避免學生期末考試前突擊性強行記憶知識點,綜合性的考核方式可以真正考察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房屋建筑學課程與工程實踐高度相關,要改善教學質量,就要與時俱進,緊跟新時代社會的工程實踐的發展需要,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以達到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的能力。為了培養一線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我們課程組經過一系列改革探索,使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不斷完善,以期取得更好地教學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