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東升 張維誼
2019 年,上海市緊緊圍繞“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要求,全面實施《上海市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高質量發展、高標準引領,扎實推進地產農產品綠色化、優質化,推進技術能力專業化,腳踏實地,開拓創新,高質量推進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
2019 年各區遵照市委、市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依據“掛圖作戰”的要求,積極推進本市全年“三品一標”工作。截至2019 年11 月30 日,本市有效期內的“三品一標”農產品企業總數1902家、產品6250 個;現有綠色企業654 家,產品1132個,獲證產量104.78 萬噸,超額完成《上海市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下達的綠色認證率既定目標;綠色企業續展率84.62%,產品續展率87.63%,地理標志農產品14 個,獲(中綠華夏認證)有機農產品企業9 家,產品23 個,“三品一標”認證達歷史新高。
在全國率先推進綠色優質農產品全程智能化管理系統,整合綠色優質農產品全過程數據資源,優化本市綠色食品標志許可審查工作流程,促進本市綠色食品認證工作從線下走到線上,并在松江、崇明兩區50 余家企業試點,推動實現綠色認證業務在線化。此項工作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農業農村部監管司、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領導給予充分的肯定。
開發本市綠色食品地理信息系統,采集本市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數據信息,共完成505 家綠色企業近百萬畝基地的數據源,為提升綠色食品精細化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啟動本市綠色優質農產品推薦平臺,精選三輪69 家5 大類優質農產品上線“上農”APP“綠食”頻道,為企業搭臺,展示推廣優秀企業,讓老百姓看得見買得著,增強優質農產品的獲得感。
完成上海一新飼料發展有限公司的大閘蟹、南美白對蝦、小龍蝦等水產類綠色生資通過認證,在全國率先解決水產品認證的“痛點”。舉辦水產綠色認證專題培訓,21 家企業90 余人參與培訓。開展實地指導、預先審核、現場檢查,持續推進認證申報,使本市在大閘蟹、南美白對蝦綠色認證方面取得突破。本市有效期內的綠色食品水產企業4 家、養殖類企業3 家、產品21 個。
組織開展2 批無公害企業599 家2135 個產品的復查換證,現場預審46 次,覆蓋7 個區126 家企業,續展抽查企業14 家,全年評審材料340 余份。開展2 家飼料、2 家農藥企業綠色生資新申報,1 家農藥綠色生資企業續證,生資生產企業申報意愿加強,綠色生資企業增長加快。明確綠色認證率統計原則,開展綠色認證數據綜合分析,深挖全市蔬菜類、果品類認證癥結,統籌規劃面上工作,扎實推進綠色認證。
堅持“產出來”“管出來”,圍繞薄弱環節,創新監管模式,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實現從源頭到終端的全程監管,嚴防、嚴管、嚴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一是持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市、區、鎮、村四級網絡,全市162 個監管單位及1664 名各級監管人員、協管人員納入網格化管理,監管生產主體總數8764 個,全年上傳三品巡查記錄1618 家次。
二是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注冊,目前注冊企業達1157 家,完成審核1152家,審核完成率達99.6%。
三是強化農產品生產主體信用檔案管理,實施分片檢查,利用移動監管設備和網格化監管系統實現動態監管,對發現的問題企業全覆蓋開展風險調查,撤銷證書1 家,約談企業責任人1 家,責令整改3 家。
一是確保“管”到位。全年共完成企業自查1693 家,完成實地監管1728 家,三品企業實地監管檢查覆蓋率100%,未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接受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監督抽檢32 批,抽檢產品質量合格率均為100%。完成環境抽檢監測產地14 家,產地環境質量監測合格率為100%。全年完成監督抽查綠色食品698 批,有機產品14批,地理標志產品6 批,所有抽檢批次產品抽檢合格率均為100%。抽檢結果表明,本市三品產品質量可靠,值得信賴。
二是確保“查”到位。全年對本市50 個流動市場和5 個固定市場開展“三品一標”產品質量標志市場監察,共監察“三品一標”質量標志產品428 個,標志使用合格率97.6%,比上年提高3 個百點。對本市636 家綠色食品獲證企業,1392 個產品開展包裝標識摸底審查,用標合格率達82.8%,不使用綠色食品標志企業464 家,占比73%,產品1160 個。全年完成綠色證書年檢545 個產品,年檢任務完成比例為95.4%,年檢合格率達99.8%。
圍繞高標準引領,不斷夯實標準基礎,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開拓創新,加強培訓,加大科學研究,不斷提升人才隊伍能力。
推進農業系統標準預研制項目,指導農業各標委會驗收立項項目,對申請2019 年、2020 年的103個標準預研制項目組織評審。開展《上海農業系統標準預研制項目管理辦法》修訂,召開專題會、廣泛征求系統內外專家意見,充分發揮標委會能動性,增加項目績效評價,不斷優化預研制項目管理細節。組織標委會對農口系統59 項地方標準清理復審,其中3項廢止,24 項修訂。
一是成功舉辦本市第八屆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能競賽,9 個區的農產品質檢機構檢測人員共24 人參賽,輸送3 位選手參加第四屆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競賽,組織賽前集訓,有1 人獲得全國水產品組第三名,并獲優秀組織獎。
二是加強基層檢測人才梯隊建設,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培訓3 期,總計培訓130 多人次,提升基礎技能的培訓和操作;構建本市農產品食品檢測技能鑒定工作站及評審員、監督員隊伍,遴選工作站,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確認工作站、報送審批流程等,組織參加農業農村部組織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培訓。
三是圓滿完成2019 年全國綠色生產資料管理員培訓班的各項承辦任務,為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名同行提供優質服務,同期舉辦主題為“綠色食品產業標準化——從生產到消費”的專題論壇,受到中綠中心、市農業農村委領導和同行們的認可。
四是舉辦本市首期農業質量體系和品牌建設專題培訓班,邀請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專家到滬授課,共120 余人參加,加深對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試點工作的認識,加強對名特優新農產品的理解。
五是舉辦2 期全市綠色食品檢查員監管員培訓,培訓近300 人次;指導各區級機構開展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內檢員培訓10 次,培訓人數近1000 人。通過內容豐富的培訓,提高企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逐步形成本市綠色食品檢查員監管員隊伍由區級向鎮級延伸,有序構建市區鎮三級體系隊伍,持續提升人員專業化能力。以課堂教學與實戰演練相結合,首次舉辦綠色食品骨干檢查員能力提升培訓班,有針對性地提升基層人員業務能力,培訓效果顯著。
堅持正面引導,整合行業優勢和社會力量,強化農產品品牌意識,提升品牌影響力、號召力和競爭力,樹立本市農產品品牌新形象。
一是開展地標的登記和保護。開展青浦薄稻米、七寶黃金瓜、倉橋水晶梨3 個名錄外地理標志農產品申請登記備案,組織審定會、品質鑒評會及現場核查,推進地標登記。制定方案、加強指導,組織評審,對馬陸葡萄、奉賢黃桃2 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實施2019 年保護工程項目,統籌使用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每個項目500 萬元,開展品牌培育、保護和提升。
二是開展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集登錄。摸底調研、積極鼓勵、實地指導,組織奉賢南瓜、倉橋水晶梨開展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申報,奉賢南瓜成為上海首個名特優新產品。
三是開展GAP 樣板試點,承擔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名特優新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CAQS-GAP)試點與應用”項目,評選本市3 家CAQS-GAP 企業為試點示范樣板,指導實施。
聯合新媒體深入綠色食品企業現場,開展10 個綠色食品品牌故事系列連播,掀起社會持續關注綠色食品消費的良好氛圍;組織4 個地標產品參加南昌農交會地標專展,組織33 家綠色、有機食品企業參加鄭州綠博會、有機博覽會,獲金獎產品11 個,獲優秀獎產品1 個,樹立本市農產品品牌形象。農民日報以“發展綠色高品質農業,政府服務先行”為題對上海參展團進行了專題報道。利用《東方城鄉報》等媒體專版公告宣傳獲證企業及產品,承辦大米、葡萄、黃桃、肉鴿等4 場地產農產品品鑒會,開展“春風萬里綠食有你”大型科普宣傳,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等主題宣傳,普及綠色知識,以培養市民綠色消費習慣。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點。上海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將在農業農村部有關部門和本市農業農村委的領導下,有效地提升本市綠色農業信息化、精細化管理水平,提高綠色食品發展規模和質量,不斷強化綠色食品品牌化建設,引領綠色消費,有力地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都市現代綠色農業進程,助力鄉村振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扎實推進本市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