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雨龍
(長沙市公路橋梁建設有限責任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0)
在對應力應變狀態理論分析時,一般會對地下工程進行簡化,使其成為多個圓形隧道截面的平面應變問題。在隧道開挖之前,巖土類介質具有一定的初始應力;在開挖之后,遠場應力保持不變,隧道內部應力逐漸降低,最低可降至0。在對材料復雜塑性進行分析時,可通過對稱分析得出解析解。針對圍巖應變狀態計算時,對于不同的研究人員來說,所選擇的材料、構建的模型、強度準則等也會出現差別,應將演示塑性流動、軟化、黏性、脆性等特征考慮其中,構建出多種多樣的模型。
在地下工程研究中,圍巖應力應變問題十分重要,本文以隧洞圍巖為例,對當前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對多種模型進行闡述,探索材料模型的最新研究進展。
在圓形隧洞彈塑性分析中,最早是由學者Fenner提出,他對內壓力、遠場應力材料形成的隧洞塑性區范圍進行計算。在他的研究中以M-C準則作為屈服準則,但存在一些不當之處,學者Morrison對錯誤進行修正,將體積應變、流動法則引入其中,與多樣化屈服準則結合起來,促進該模型的進一步應用。在以往大部分研究中,該模型與M-C準則相互對應,在理想的塑性模型中,無需將黏聚力考慮其中,可用公式表達為:
式中,σγ代表的是徑向應力;σθ代表的是環向應力;φ代表的是巖石內摩擦角。如若將黏聚力因素考慮其中,則公式可表示為:
式中,c代表的是黏聚力;σγ代表的是徑向應力;σθ代表的是環向應力;φ代表的是巖石內摩擦角。該模型較為簡單,沒有將應變軟化、脆性、蠕變等因素納入其中,無法通過表達式將巖石真實的非線性性質體現出來,但因結果簡單、規律明確,且為嚴格的解析解,因此仍然受到廣泛應用。學者將該模式與H-B準則相結合,將GSI參數靈活的應用其中,形成縮放系數,在H-B準則基礎上,得出圍巖位移、應力、彈塑性邊界等表達式,由于該表達式在求解方面未大量精簡,因此結果相對準確,可利用其對其他近似方法的準確性進行檢測。
在巖石力學不斷發展之下,人們逐漸不滿足于彈塑性體的簡要分析,越來越多可對巖石特性進行全面描述的模型涌現出來。例如,彈—脆—塑性模型,與上文研究的模型相比,其主要特征體現在可將巖石的脆性特征體現出來。在該模型研究中,起初是采用較為簡單的M-C準則,將塑性區內摩擦角降低數值當作殘余值,忽視內聚力因素的影響?,F階段,學者們熱衷于將H-B準則引入其中,以此體現出巖石變形情況,對H-B材料中隧洞應變情況進行分析,并得出解析。但是,沒有對迭代值的計算方法進行分析。近幾年,Brown學者針對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有效的彌補方式,在他的研究中采用H-B準則與非相關聯流準則相結合的方式,公式表示為:
式中,σc代表的是巖石單軸抗壓強度;m與d分別代表H-B的兩個常數;在Sharan學者的研究中,對彈性區應力與位移的運算方式進行明確,無需采用數值計算的方式,且結果更加精準可靠。在該學者的研究中,所得結論與上述學者均不相同,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采用有限元程序對數值進行模擬,以此對理論分析的準確性進行驗證,兩種方法均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Sharan學者還對現有的公式進行對比分析,由結果可知,所提出的公式更加清楚,結果更為精準,形式更加簡潔可靠。學者Kyung-Ho Park針對該模型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和對比,在推導中確定彈性應變的涵義,針對塑性區的彈性分量做出三種假設,即:
假設一:該區內應變彈性分量均與彈塑性邊界應變一致;
假設二:塑性區承受著內外厚壁圓筒的雙重壓力;
假設三:塑性區中的應變彈性分量與彈性區應變關系相同。
通過對研究成果進行對比,根據結果可知,假設一計算的位移過小,主要因忽視塑性區變形因素所致。在無剪脹的前提下,假設二與假設三的計算結果十分接近,但如若存在剪脹,則計算結果的差異與剪脹角大小成正比,即剪脹角越大,假設二、三的計算結果誤差也隨之增加。
在國內研究中,蔣明鏡學者利用雙剪統一理論對柱形擴張問題進行分析,重點探究該狀態下應變場、應力場、位移場、擴張壓力等方面的公式,并在不同剪脹度、模型、軟化度基礎上,構建柱形擴張的位移、應力與發展規律。王鵬程在研究中,將土體大變形因素引入其中,得出剪脹土體彈塑性解析解,對多種剪脹情況下,應變理論、軟化度、彈性變形等因素與結果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
大部分巖石在受損之后,強度并非瞬間降低,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顯示到應變曲線上,是一個下降的階段。為了將這個階段充分展現出來,通過構建彈性-應變軟化模型的形式,假設材料符合M-C準則,忽視材料的體積變形。近年來,該模型的研究不斷優化,屈服準則除了滿足M-C準則之外,還與統一強度準則結合起來,使巖石特性更加充分的體現出來。在分析結果方面,不再單純流于形式,而是將重心放在計算方面,對求解公式與方法進行研究。在彈性-應變模型研究中,Brown是首個研究學者,但因H-B準則為非線性特征,所提出的解答并不是顯式解析解,而是迭代公式。對此,Kyung Park對計算方式進行創新,將彈性應變分量增量、剪脹角變化等因素融入其中,對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從而說明剪脹角與H-B之間的關系。Alonso針對該問題構建模型,列出微分方程組,對時間、歸一化系數等進行定義,使問題得以轉化,成為Kutta法可解的初值問題,同時采用不相關流動法則,對M-C準則、H-B準則進行分析,繪制出不同軟化材料的響應曲線。
在國內研究中,范文將該模型與統一強度準確相加,對部分材料屈服后體積膨脹、衰減等特征進行綜合分析,通過構建三線性應力模型方式,對隧洞圍巖塑性、洞周圍位移、內壁應力、圍巖應力等表達式進行計算,從而得出圍巖所處位置的應力狀態,以實例分析的方式闡述軟化、剪脹、強度等因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在彈性-應變模型中,通常由內之外將圍巖劃分為環形殘余強度區、彈性區與塑性區。在材料模型方面,該模型與真實材料應變曲線十分相似,可對真實的巖石變形特征進行描述,但是解析解的獲取難度增加,只可通過半解析的形式展現出來。當前,在E.Alonso中針對材料模型求取了解析解,但因求解過程過于繁瑣,所得的公式與十分冗長,不適用于工程應用。Browm提出逐步求解法,可對求解過程進行精簡,將圍巖應力情況良好的描述出來,為巖石壓力、支護計算等提供極大的幫助。
上文中介紹的幾種模型應用均較為頻繁,對于不同的巖石來說,在不同狀態下可能出現特殊表現,對此研究者針對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材料模型進行研究,以彈粘塑性模型為例,在巖石工程中,許多巖石由卸載直至破壞均要經歷一系列蠕變過程。對于深部隧洞來說,蠕變特性更為顯著,且對隧洞穩定性產生極大影響。在隧洞中,應力與變形時間是當前巖石力學研究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對此,P.Fritz利用彈粘塑性模型對隧洞應力變形情況進行描述,得出解析解。學者MB Reed針對M-C準則與微小剪脹準則構建模型,求取解析結果,并將分層與疊加效應考慮其中。但是,在彈性區界面應力方面沒有做出明確指示;戚承志在研究中將巖體性質考慮其中,根據不同隧道圍巖中初始時刻產生的流變情況,得出應力應變解析解,并對應力分布的變化規律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在巖石力學領域中,巖土機制圍巖應力狀態分析始終屬于核心所在,經過多年的探所研究,在理論層面已經取得較大進步。在材料模型方面,已經由簡單變復雜,將多樣化流動、屈服準則有機結合,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在地下空間利用、工程災害防御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