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震(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研究員)
提到產權保護,人們通常先想到的是“知識產權保護”。在環境治理領域,涉及企業產權保護的問題嗎?近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出臺《關于在生態環境監督管理過程中加強企業產權保護的意見》,在全國率先提出,在環境監管中應切實加強企業產權保護的理念和具體保護措施,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
一直以來,許多人幾乎沒有意識到,在環境監管中還有一個保護企業產權的問題。近幾年來,隨著新環保法賦予查封、扣押等新的監管手段的施行和污染防治攻堅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力推進,制度出臺頻度之密、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監管執法尺度之嚴前所未有。但在此過程中,一些地方不當的環境監管行為,時不時地對企業的產權造成了誤傷。不少地方在生態環境立法、執法、行政管理和政策標準制定與落實過程中,存在落實產權保護制度不規范、不全面、不精細等問題。比如:
——有的地方環境政策標準不連續、不穩定,調整過快,企業這邊剛按新標準上設備,那邊更新的標準又出來了,又得上新設備,造成前面投入整治的資金打了水漂。
——有的地方在公開環評文件等企業環境信息時,把屬于企業商業秘密的生產流程、專利技術、投資意向、項目規劃等信息泄露給商業競爭對手。
——有的企業已在該地合法生產幾十年,規劃一出把它劃在“禁區”,立刻合法變非法,一聲令下要搬遷,既不給予足夠的補償,也不留給足夠的搬遷時間,逾時就強拆。
——有的地方機械理解,甚至曲解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政策、生態紅線規定,擅自擴大畜禽養殖禁養區,搞所謂的“無豬鎮”、“無豬縣”,限令養殖場在極短時間內搬遷,甚至強拆手續合法的養殖場。
——有的地方為應付上級督察檢查或保障地方節慶活動,簡單粗暴地責令企業停工停業停產。
——有的地方對“散亂污”企業認定標準掌握不當,搞“一刀切”,強制關停一些合法企業。
——有的多頭、重復對企業進行現場檢查,現場監管頻次過高,過多牽扯企業人員經營精力。
——有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太任性,動輒頂格,讓企業付出了法律規定之外的財務成本。
——有的違反《行政強制法》和《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查封扣押辦法》,對企業的設施、設備不當進行查封扣押。
這些不依法、不規范的監管行為,直接或間接地侵害了企業的產權。比如,對于企業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就是效益,保持正常生產才能保證按客戶的訂單交付產品,維護企業的商業信譽。不當的監管行為,妨礙企業的正常生產,耽擱了企業的時間,就是間接侵害了企業的產權。
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保護產權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經濟主體財產權的有效保障和實現,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依法有效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的財產權,才能增強人民群眾財產財富的安全感,增強社會信心,形成良好預期,增強各類經濟主體創業創新動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
企業最在乎的是經濟效益,最珍惜的是產權。對企業污染排放實施監管,是生態環境部門的法定職責。
筆者認為,要正確履行法定職責,保障企業產權不受侵害,必須全面系統地改進監管措施。
在政策法規方面,清理、完善生態環境領域法規政策標準,修改、廢止不利于公平競爭的市場準入政策措施,細化“散亂污”企業標準與企業關停整治標準。在制定出臺生態環境法規政策標準時,應充分聽取企業和行業協會、商會的意見建議,加強合法性和公平性審核。頒布實施新的強制性排放標準,也要為企業技術升級和治污設施改造預留足夠時間。健全支持民營企業綠色發展工作機制和政策措施,有效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
在日常監管方面,信守政府承諾,推行信用監管,做到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標桿豁免,減輕企業負擔。對列入《環保信任企業名單》和豁免范圍的企業實施差異化監管,對守法記錄良好且無環境信訪投訴的企業除“雙隨機”檢查之外,當年不再進行現場檢查。加快新技術、新手段應用,探索“互聯網+監管”,依托衛星遙感、無人機等科技手段開展非現場執法檢查,借助常態化在線監測及時捕捉企業的異常狀況,及時準確發現和預警企業環境污染問題,實現精準“點殺”。在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期間,對環保水平領先、達到國家和省相關豁免要求的工業企業和建筑工地予以豁免,杜絕對所有涉氣企業、不可中斷工序企業“一刀切”地全部臨時關停。
在行政執法方面,向社會公開發布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權力清單,統一行政處罰自由裁量基準。堅決取消不必要的執法事項,探索建立政府不同部門間“隨機聯查”,合并涉企檢查事項,避免重復檢查和過多的分散檢查,切實解決多頭多層重復執法問題。在查處環境違法行為時,做到移動執法系統覆蓋和執法記錄儀聯網使用兩個100%,嚴格執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慎重采用強制措施,嚴格實施查封、扣押。嚴格落實既依法依規又科學合理的原則,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空間需要和區域性產業結構發展規劃,防止工作單一化、簡單化,避免合法合規企業不必要的關停或者搬遷;嚴禁擅自擴大畜禽養殖禁養區,生豬禁養區劃定方案不得作為禁止養殖強制性措施的依據。
在監察督辦方面,統籌生態環境督察和專項行動,嚴格控制專項行動數量和范圍。嚴禁為應付督察檢查而采取“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不得因某一企業違法行為或某一類生態環境問題,對全區域或全行業不加區分地一律實施停產關閉。除國家組織重大活動外,地方不得因舉辦大型活動等原因,對企業采取停產、限產措施。對畜禽養殖業,避免“突擊式”整治或關停。特別是對涉及民生的產業或領域,更應妥善處理、分類施策、有序推進,堅決禁止搞“一刀切”。
在信息公開方面,加強環評和執法環節信息公開把控,嚴格回避涉及企業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內容,精準保護企業知識產權,維護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支援救助方面,完善產權保護援助機制,暢通信訪舉報渠道,堅持企業接待日制度,尊重并鼓勵企業依法反映解決涉及產權保護事項,及時回應企業合理訴求。發揮生態環境部門法制機構和社會法律公益組織作用,建立多方磋商協調機制,積極為企業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幫助企業協調反映環保問題以及做好聽證、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事項,有效化解矛盾問題,增加企業安全感、公平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