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智,肖 蘇
(江西省交通規劃設計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某公路工程全長約85.71 km,按雙向六車道標準進行設計,為保證該公路工程的設計合理性與可行性,有必要在設計過程中采用新的技術和方法?,F以該公路工程為研究對象,對其設計過程中所采用的新技術與新方法進行深入分析。
該段公路的路網比較發達,分布著密集的灌溉設施與電力電訊設施,而且施工和交通保通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工程的拓建標準和原標準之間有一定相關性。基于此,其路線設計基本思路、原則與重點都和新建工程有所不同,在確定平縱線型與參數的過程中,除了要和原線型相吻合,還要保證位置達到精確。在這種情況下,對參數進行計算時不僅工作量很大,而且過程十分復雜,需要通過多次勘察和對比分析才能確定最佳的線位與線型。另外,還要充分利用現有工程,以此減少工程數量與投資。與地形條件充分配合,能有效減少對自然環境及景觀造成的破壞。通過對基本線型的靈活使用,科學的應用曲線,保證平面線型的均衡性、圓滑性與連續性,使平縱組合達到恰當,與地形之間良好結合,和周圍的自然景觀達到協調。經實踐可知,在公路工程建成之后,其線型明快,具有良好的視覺誘導,整體保持連續,與景觀保持協調,安全且舒適。
為良好適應地形發生的變化,根據不同段落的水文地質條件和特征,和原有工程良好協調與配套,減少工程費用,確定適宜的路基橫斷面。路基的橫斷面可以分成整體與分離兩種形式。為盡可能減少干擾,并保證通行能力,確保新舊工程之間良好銜接,應最大限度利用現有工程,通過比選論證,在中間部位增寬0.5 m,使路基的總寬變成26.5 m。針對地形條件比較復雜的段落,考慮到其工程任務較為艱巨,施工時會受到很大的交通干擾,對此要靈活使用分離形式的路基。針對縱坡較大,且平面指標很低的段落,由于其地質條件較差,而且還會受到鐵路的影響與限制,所以應采用整體式路基。
在路基設計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地形條件,尤其是通過開挖揭露的典型水文地質條件和特征,據此確定適宜的坡比與分臺高度,并制定合理可行的防護措施,同時還要加強新建路基和原路基之間的銜接處理,采取有效工程措施加以解決。
在路基設計過程中,應注重關鍵地段的防護工作,使現有設施與工程措施能夠良好配套。以其中一個路段為例,其挖方邊坡的高度相對較大,且土質破碎,有嚴重的沖刷現象,實際挖方量與廢方量都很大。對此,在設計中就制定了全封閉措施,在開挖的同時進行封閉處理,將河道擠移的情況理順,并對廢方進行綜合處理,將封、擋、順、固、排充分結合到一起。
根據現有排水系統及其流向,需在坡頂進行梯形截水溝的合理設置,在挖填邊坡平臺應設置矩形溝,通過采用急流槽使水排入到邊溝當中。對于高填路基,其邊緣處的排水應和灌溉設施結合到一起,對于中央分隔帶,以平縱線型為依據采用集中排水的方法,按照一定距離對橫向排水管進行設置,使水排出路基。在地下水較為豐富的段落,可通過對盲溝的設置來自成體系。
對軟土地基進行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軟土具有的物理特征及其變化情況,參照原有的處治方法。大量實踐表明,采用合理可行的工程措施能有效減小工后沉降。常用的工程措施包括換填、拋填、塑料排水板、增設盲溝、鋪設土工格柵或采用橋梁進行跨越等。
路面設計以瀝青路面為主,而收費站廣場和隧道則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的設計年限確定為15年,每日的交通量為6 400輛,交通量年均增加8%,在設計年限中,各車道累計當量軸次確定為879.66×104次,路面的最大彎沉值為0.382 mm。面層采用厚度為12cm的瀝青混合料,基層采用厚度為35~40 cm的水穩碎石,底基層采用厚度為15 cm的級配碎石,路面的總厚度在62~67 cm范圍內。對土路肩采用15#混凝土進行硬化處理。
在橋梁設計過程中應嚴格遵循技術先進、經濟合理、適用美觀與方便施工等基本原則,保證設計的標準化與系統化。為促進預制構件方面的工廠化與標準化,減少施工成本,加快預制的效率,在橋涵設計中需將和原基礎形式相協調作為重點,以倒T形或空心板作為首選,這樣除了能減少預制的數量,還能防止上部構造產生沉重感。
在橋面體系設計過程中,應重點解決防止橋頭跳車的問題,導致橋頭跳車的原因主要是伸縮縫。對此,在設計中應優先考慮無縫伸縮縫與多跨連續體系,同時還要對臺后填筑及壓實進行嚴格控制,使其滿足規范提出的要求。
該段公路沿線內的橋梁以預應力空心板形式為主,在設計中采用了具有很大抗拉強度但松弛較低的鋼絞線,對于跨徑小于16 m的梁板,設計采用先張法進行施工,而對于跨徑超過16 m的梁板,設計采用后張法進行施工,為了降低對預制場地提出的要求,開發出了25 m長預制空心板及其配套施工技術。
該段公路隧道總長度為680 m,是一條直線隧道,設置單相縱坡,坡度為2.5%,隧道頂部的覆蓋層總厚度在2~62 m范圍內。該隧道的圍巖類別包括三種,分別為II類、III類與IV類。在設計中,需要確定隧道的縱斷面、圍巖襯砌結構橫斷面和防排水。對于隧道的計算行車速度,路線計算行車速度設計確定為80 km/h,幾何尺寸計算行車速度設計確定為100 km/h,通風和照明的計算行車速度設計確定為80 km/h;隧道的凈寬設計確定為13.25 m,包含2條0.25 m余寬,3條3.75 m寬行車道,2條0.5 m寬路緣帶和1條0.75 m寬檢修車道;隧道的設計交通量確定為80 538輛/日,在高峰時間段,小客車的交通量為5 000輛/h。對于隧道通風,主要采用縱向誘導式,充分利用自然通風,照明設計采用光電式。
綜上所述,在公路工程設計中引入新技術和新方法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需要引起相關人員的高度重視。目前,該公路工程設計工作已經順利完成,且經檢驗確認設計合理可行,所用設計技術與方法均合理有效,值得類似公路工程參考階段,不斷提高公路工程的設計技術水平,適應公路建設與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