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韓(濮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河南 濮陽 457000)
以污染源自動監控為核心的環境信息化工作,在覆蓋了所有大的污染源之后,逐漸向小的點位發展;在覆蓋了常規污染物之后,逐漸向惡臭、有機污染物等特征因子發展;在覆蓋了點源之后,逐漸向線源、面源發展。辦公自動化讓業務流程、審批流程電子化,使得各種業務檔案有可能從源頭進行電子化。環評、驗收、現場檢查、監測等數據從一開始就保存為電子檔案,使得我們可以逐步的打造一整套以污染源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企一檔”,成為一種可能。地理信息系統作為各類信息直觀反映的最好平臺,把區域環境現狀、問題通過一張圖呈現出來,為區域環境綜合整治提供了技術基礎。
新型科技技術如和運用于區域環境治理工作,是一門嚴肅且困難的課題。智慧環保是未來環保行業發展的新方向,是將環境數據應用于互聯網,并將其信息化的新型環保概念,是新型科學技術應用于區域環境治理的新趨勢。
我國不斷探索和推動環境信息化建設,著力實現監控數據“全、真、準”,規劃環境信息化大格局,初步形成了四個體系:
(1)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管理體系,基本實現了重點污染源監控全覆蓋;
(2)環境質量監測管理體系,有效保證了大氣、水環境監測監控數據質量;
(3)移動源監測監管體系,加強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管控力度;
(4)信息資源開放共享體系,實現了環境信息數據互聯。
雖然前期環境信息化建設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實際應用中面臨一些困境。如信息孤島問題,數據共享率低,缺乏互聯互通;如信息化集成和支撐力度不足,應用協同存在問題;如數據挖掘程度不深,缺乏統一的業務協同管理模式和機制,對生態環境治理指導性不強;再如重復建設問題,各級信息化項目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各類平臺各自為戰。
為解決上述監管難題、痛點,提升區域環境監管精細化管控能力、主動預見能力和科學決策能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見轉變,從經驗判斷向大數據科學決策轉變,在原有“數字環保”的基礎上,智慧環保借助物聯網技術,把感應器和裝備嵌入到各種環境監控對象(物體)中,運用超級計算機和云計算技術將環保領域物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環境業務系統的整合,深度挖掘、應用分析環境信息數據,有效保證數據全真準、業務通智聯,實現“人治”到“數治”的治理模式轉變,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實現環境管理和決策的智慧,構建科學治污、精準治污、協同治污大格局。
智慧環保建設包括基礎層、數據層、應用層等內容,將云計算與大數據處理技術有機結合。利用智慧環保基礎層建設,以計算資源池、存儲資源池、網絡資源池和配套硬件設施為基礎,提升基礎硬件設施的利用率,提供軟硬件運行環境和基礎資源服務;利用智慧環保數據層建設,以應急聯動指揮系統共享資源庫為基礎,歸集整合環保內外部海量數據,破除信息壁壘,提升信息共享水平,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度分析、處理、挖掘與綜合應用,全面提升區域環境監測監控、執法監管、協同作戰能力;利用智慧環保應用層建設,逐步開展以生態環境態勢分析為代表的預測預判,不斷深化環保應用來服務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和指揮決策,同時面向公眾提供各類環境信息,有效整合區域內環境信息系統資源,創新區域環境保護應用聚合環境。
智慧環保充分利用云計算虛擬化計算、按需使用、動態擴展的特性,基于共享資源庫資源建設數據中心,利用數據交換平臺為環保各個部門提供計算、存儲和信息資源服務,實現軟硬件集中部署、統建共用、信息共享,實現了多個層面的環境資源集中。建立核心業務系統和業務數據的集中式、高標準的管理維護和安全機制,確保區域環境信息化系統監控管理安全可控。通過環境基礎信息資源建設,以統一規范的信息共享與服務標準,形成統一的環境管理和調度體系,構建完善的環境信息資源共享服務技術體系。
智慧環保通過建設環境業務協同工作平臺,能不斷優化環境監管規范體系、目標體系、責任體系,以及業務流程,建立規范化、流程化、網格化和協同化的環境監測、監察執法、行政服務等業務平臺,有效保證了依法、科學、智能污染管控、風險管控、總量管控、質量管控,創新了環境監管業務模式和管理體制。
智慧環保具備全方位、多層次的環境信息資源服務能力,能夠給區域環境治理提供全方位的環境信息資源服務。依托智慧環保,建立區域環境信息惠民服務平臺,實現態勢預測、信息快速查詢、信息發布等服務,打造民生環保,為社會公眾提供便捷的環境智能化服務。支撐區域環境形勢綜合研判、環境政策措施制定、環境綜合治理方案制定、環境風險預測預警等,實現用大數據說話、用大數據決策,提高了區域環境治理科學化水平。
智慧環保采用SOA架構體系,分批分類整合各級政府資源環境監測信息和信息平臺,基于統一的標準構建標準數據庫和統一指揮調度與服務平臺,節省了大量的系統對接成本,通過可被識別、共享、引用和組合的服務創建基于不同需求的復合應用,以服務的形式向區域內各級各類單位提供獨立的、可復用的、自動化的服務組件,并通過快速組合與松散耦合來提高應用搭建效率,縮短應用開發周期,節約建設成本。采用虛擬化技術實現應用的集中部署,將節省計算資源,減少投資,同時實現對資源的統一運維管理,降低系統的維護成本、運行成本。
以智慧環保建設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主要原則和預期目標為前提,結合區域環境實際情況,對區域環境進行現狀分析、污染源源解析、治理目標的差距分析和治理工作的需求分析;確定區域環境管理的戰略目標與評價體系,進一步研究和制定不同部門、地區和各級各類相關機構以信息化帶動科學化,應用信息技術創新區域環境規劃,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區域環境科學決策服務管理體系,轉變傳統管理模式“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新型管理模式“預測預報-主動人為干預”,實現環境監管全方位、全覆蓋、無縫隙,加快構建屬地管理、部門管理和行政管理統一協調、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環境監管大格局。
智慧環保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促進生態環境監管與治理精準化、智能化,服務于提升區域環境質量。著眼環境質量改善,合理設定約束性和預期性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以及相關專項規劃。各地區可制定符合實際、體現特色的目標。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對相關專項考核進行精簡整合,促進開展環境治理。
智慧環保作為新形勢下區域環境管理工作的核心,加快推進智慧環保及配套能力建設,對實現區域環境管理目標,提高區域環境治理能力至關重要。通過建立天地空全方位的數據感知網絡和多類型數據的匯聚融合,借助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深入挖掘數據價值,提供決策依據,實現了環境監管精細化治理四清目標:
(1)底數清。對污染源數量、監測手段、監測范圍、監管人員、質量指標和完成情況,做到全盤掌握;
(2)責任清。對區域環保工作人員,定區域、定職責、定任務,實現黨政線和行業線兩手抓、兩促進;
(3)問題清。實現環境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及時反饋、過程留檔;
(4)考核清。對各級進行量化考核,壓實治污責任,打通污染防治的最后一公里。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是當務之急,這些工作既對環境信息化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對環境信息化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需依托智慧環保,加快推進基礎能力建設,創新環境治理方式方法,健全環境信息工作機制,為環境監管現代化能力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深度融合新興信息技術。推動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構建以固定源為基本單元的信息化監管體系,實現企業數據一數一源、一源多用、信息共享、部門協同,確保信息數據“橫向互聯”,推動信息化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穩定運行,保障信息路徑實時暢通,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監管科學化、精細化、精準化水平。
加強前端監測監控能力建設。豐富環境信息數據產品種類,增加數據產品數量,實現環境信息數據“全、真、準”,通過拓展污染源自動監控、污染治理設施用電監管、VOCS自動監控、視頻監控覆蓋面,科學合理布設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不斷加強前端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建設,補齊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向前端延伸不足的短板,構建生態環境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立體監測監控體系。
深化環境信息數據整合利用。提升環境信息數據共享水平,完善規范標準體系和大氣、水、土壤環境空間數據“一張圖”建設,增強數據服務能力,實現生態環境部門數據歸集查詢和業務關聯分析。強化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數據應用,充分發揮環境信息數據實效性,研究探索污染源排放量與環境質量響應關系,建立關系模型和模擬分析系統,為產業結構調整、污染物溯源分析、精準實施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等提供定量化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