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孫杰(.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北京000;.中國石油天然氣第七建設有限公司,青島6606)
計劃作為項目管理過程中的關鍵工具,是按照合同,依據項目背景,對完成項目在時間維度上的推演,是完成項目的預定路線圖。同樣,計劃可以作為判斷項目執行情況的一個衡量標準,體現在時間進程上應該完成的工作,應該達到的節點,以此來診斷項目執行的健康狀態。作者根據多年從事項目管理方面的經驗,結合國內外成功的項目計劃內容特點,并參考相關文獻,提出了若干通用的要素,為大家今后在工作中的應用,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工作分解結構對應項目合同的工作內容,起到了規定項目執行邊界,清晰項目工作內容的目的。工作分解在內容上需要以合同為依據,結構上參考項目業主的進度管理程序文件,按照單位工程、單項工程等逐一細化至可執行的工作包。
因此項目計劃在編制完成后,需要能夠100%的反映合同內的全部工作,實現和合同所確定的工作范圍的一一對應。
計劃中的作業,按照具體的工藝關系或者項目組織關系建立連接,使各項獨立的作業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這就要求在計劃編制的過程中,每項作業至少有一項其緊前和緊后作業,從而實現在邏輯環節上正確地驅動。但是實際中,我們難以避免像“脫序作業”或者“開口作業”的存在,這類作業,除開始里程碑和完成里程碑之外,要盡力避免。
作業之間存在正負兩種情況的延時,正延時代表作業其緊前作業與緊后作業之間的時間間隔,負延時代表緊后作業與緊前作業進行了搭接。通常情況,作業分解的不夠細,可以通過這樣的延時設置調整最后的作業完成時間。但是,這類具有延時的作業的不僅會影響項目關鍵路徑的判斷和分析,同時會將計劃管理中的細節問題進行掩埋,導致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無法全面監控項目的執行情況。
對于延時的問題,不建議在計劃中出現,合理的搭接和間隔,應該通過對作業進行進一步的分解,根據實際情況用作業來進行替代,并利用“完成-開始”的邏輯關系進行表示。
為了使計劃最終的完工日期能夠與合同的工期吻合,會將大量的邏輯關系進行應用,如“開始-完成”,“開始-開始”,“完成-完成”,“完成-開始”。這種做法相當于對作業增加了多種“枷鎖”與制約,從而失去了計劃的合理彈性,造成整個計劃邏輯上的混亂以及對關鍵路徑的清晰理解和判斷。
大量的項目管理實踐表明,聚焦于“完成-開始”的邏輯關系更能夠有效地為項目執行提供了清晰的架構,更能夠有力地支撐項目過程中的監管。為此,對于計劃中具有“完成-開始”的邏輯關系作業數目占比應該控制在總數的90%以上。
限制條件包括:“完成于”“開始于”“強制開始”“強制完成”“開始不晚于”“完成不晚于”。限制條件的應用大多體現為各種其他因素的制約從而給計劃增加了各種“必須”的外在力量,前文提到過,計劃本身是要靠作業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驅動的,而這種外力會破壞整個邏輯鏈,造成計劃中負浮時的產生,不利于展現項目自身的自然屬性和合理的屬性。對于這類具有限制條件的作業,不得超過計劃中作業總數的5%。
高總浮時是指按照作業的統計周計算,總浮時大于8 個周的作業。由于項目不同,在設計作業周期的時候,可能采用1周7 天工作日或1 周5 天工作日,為此,可以將其換算為“天”進行對比。
高總浮時出現的原因多數是由于缺失了緊前作業或者是緊后作業,使項目計劃出現“不穩定”或者“不被邏輯關系驅動”。
對于高浮時的作業,在計劃中出現的比例不得高于5%,否則將會導致計劃因上述問題的出現而使計劃缺乏指導性和可執行性。
負浮時絕大多數情況是對作業添加了限制條件,從而導致項目總體進度得到了加速或限制。負浮時表示當前的進度不可能按照計劃完工日期完工。一般來講,需要對具有負浮時的作業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從而發現個別作業是否因為添加了限制條件而導致產生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對于具有負浮時的作業,建議不得在計劃中存在。
高工期的作業在執行過程中容易脫離監控,具體的工期設置,應該統籌整個項目計劃系統的統計周期和監控周期綜合確定,可參加第6項的有關敘述。對于具有高工期的作業,建議在整個計劃中作業數量所占的整體百分比不得超過5%。
多數的計劃在編制完成后,沒有對作業所需要的資源進行加載,所以,在計劃執行過程中,會出現因為資源日歷與作業日歷沖突而使計劃無法按期有效的執行。很多公司對計劃中的資源進行了虛化,有些為了過程中統計的方便,對資源和費用進行了整合,也有的根據自身情況,建立了點資源系統,無論對計劃通過什么樣的形式進行“資源”的加載,其主要目的是避免資源沖突或緊張導致計劃無法執行,對過程資源使用情況進行監控,對未來資源所需數量做出判斷,清晰項目的走勢,明確項目所在位置。
對于資源的加載,不是必須的、強制要求的選項,但是良好的實踐告訴我們,一個成熟的計劃,需要確保資源加載的全面覆蓋。
在計劃監控中,計劃中所包括無效日期的作業數量。即作業出現早于數據日期(或狀態日期)的計劃開始或完成,但沒有錄入實際日期;作業出現晚于數據日期(或狀態日期)的實際開始或完成,但沒有錄入實際日期。通常認為是人為導致的,這種情況的出現,如果沒有及時糾正,一是會影響項目后續活動的整體布置和安排,打亂項目部署;其次,將不利于項目組織過程資產在項目關閉時候的歸集和企業自身歷史數據庫的建立。對計劃根據實際進行有效的準確的信息錄入,是基本要求,對于這樣的基本要求,必須要嚴格遵守。
錯過作業是指對照基準計劃應該開始或者完成,而實際上尚未開始或完成的數量,專業上稱為滑移的作業數量。通過對比診斷,可以有效分析判斷項目執行的健康情況,從而對癥下藥,使項目會到正確的執行路線上。當錯過作業過多,代表項目執行出現了問題,對于這些該開始沒開始,該完成而未完成的作業,占項目作業的總數不得超過5%。
關鍵路徑的測量,是對已經生成的關鍵路徑正確與否的一次判斷檢驗。正確的關鍵路徑,將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獲得更高的關注度,因為它體現了項目能夠按期完成的所有關鍵性的作業。關鍵路徑的測量,使位于關鍵路徑中的某項作業增加額外的一定時間的尚需工期,例如400天,而關鍵路徑的最后一道作業的總浮時要相應減少400天,成等比,否則,關鍵路徑可能在某些環節出現了中斷,對于這種情況,叫做關鍵作業的失真。你可能得到的,并不是真正的關鍵路徑。
類似于贏得值中進度績效指數SPI,公式為:數據日期與基線關鍵路徑完成作業完成日期之間的工期+關鍵路徑完成作業的總浮時∕關鍵路徑的總工期。當這個值大于等于1時,認為項目會按照計劃工期提前或按時完成;當這個值小于1時,認為項目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不能按照計劃工期順利完工。同樣通過這樣的計算公式,我們能夠得出項目能夠提前完工或者延期的具體天數,為項目的整體決策提供指導。
BEI 指數對應贏得值管理中的進度偏差SV,公式為:實際已完成的作業數量∕基線中應該完成的作業數量,當這個計算結果大于等于1是,認為項目目前執行狀態良好,當計算結果小于1時,認為項目目前執行出現了偏差,需要采取措施進行糾正。
文章所探討的分析判斷項目進度計劃質量的幾項指標,可以作為自我評估診斷的表格,意在為項目制定計劃的過程中,指明所需考慮的關鍵要素,提供計劃質量的判斷標準,從而使計劃能夠真正的達到“合理、有用、有效”的目的,為項目的順利執行,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