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楷 寧宇時
(東北大學藝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819)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11章中提到:要改革人才培養體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為響應國家教學改革發展戰略,培養出行業拔尖的創新型設計人才,必須對人才培養進行研究,進而制定出獨具特色、富有創新、卓有成效的高等院校拔尖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1]。
所謂藝術設計,就是將藝術的形式美感應用于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設計中,使之不但具有審美功能,還具有實用功能。因此設計人才要向市場發展的需求靠攏。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藝術品位的提高,對設計人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僅局限于傳統設計的市場需求已不復存在。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高等院校的拔尖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面向了市場發展的需求,使培養的人才不局限于書本理論之中,而是具有創新型思維的設計人才,能夠將計算機等跨學科知識與設計結合起來,更好地適應設計行業的發展[2]。
藝術能夠從單一的表現形式發展到現在的種類繁多藝術門類,靠的就是藝術家們的創新。正是有了創新,才使得藝術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并不是只有材料的進步,而是在思維、理念、變現、載體上都有著進步。那么在高等院校的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中,“創新”被畫上了重點號。在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把“創新”的觀念教給每一位同學,讓學生在繼承傳統設計理念的同時,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只有新的設計人才不斷創新,藝術才會不斷發展[3]。
近年來,中國設計行業的發展十分迅猛,社會對于創新型設計人才的需求逐步上升,國內眾多高校都開展了相關的設計類專業,并且每年為社會輸送數以萬計的設計專業畢業生。但是,這數以萬計的畢業生數量卻不代表每一個畢業生都有著優秀的創新型思維和專業技能[4]。藝術設計類專業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較為深厚的理論功底與扎實熟練的專業技能,同時要求學生富有創新型思維,能夠做到理論應用與實踐。那么,從現在的設計人才培養模式來看,部分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的設計系老師為美術專業出身,在承擔設計專業的教學任務時,在設計思維方面往往顯露出經驗不足或思路不夠緊跟時代的問題。另外,部分教師注重理論學習,課堂上的教學多依靠理論進行,即使有結合實例的教學卻也流于表面,并沒有深入到作品中去。一些教師所用教學資料沿用數年無甚更新,時代在發展設計行業在發展,但是教學質量卻做不到緊隨其后,在這樣的課程下教育出來的畢業生可以說很難符合社會對設計人才提出的要求[5]。
在本科教學任務中,多數的設計課堂都是基于一部PPT演示文件來進行的,教師在講臺上講授理論,學生在講臺下被動接受,課程中所布置的作業也多是局限于課程本身,無法做到與新型的技術與手段結合在一起。同時與市場的結合也較少,無法做到滿足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的要求。除此之外,大部分學校的設計教育還受限于硬件設施條件,如沒有專業的展廳用于作品的展示,使得學生的作品無法進行更進一步的對展示效果的暢想,或是在一些先進技術上的不足,如3D打印設備等,這些硬件設施的不足都局限了學生的設計思考,使得學生少了很多實現自身想法的方式。
部分設計專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講義依賴較大,往往照本宣科,而不能根據社會的發展、政策的改變與技術的進步來對自己的課程設置進行調整,課程缺乏新意,沒有與前沿的科技、設計發展進行接軌,不利于塑造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6]。
要培養創新型設計人才,首先要有著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只有確定了具體明了的人才培養目標,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依據。人才培養工作中提到了創新型人才,也就提出了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培養工作不能局限于學科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對此,普林斯頓大學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中就有幾點能夠給予一定的啟示,第一點是注重廣博知識和綜合能力的人才培養理念,第二點是促進學科交叉和思維啟迪的課程設置方式,第三點是強調因材施教和科研創新的教學制度體系[4]。普林斯頓大學的經驗對于中國高等院校思考拔尖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經過各方面的調查探索后,確定了現在高等院校的拔尖創新型設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具備優秀的專業技能的同時,富有探索和科研精神,并具有創新、合作、堅韌、自信等優秀的素質。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優秀的培養者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教師的思路以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設計思維的形成以及設計作品的質量。想要培養出拔尖的創新型設計人才,也就對教師團隊提出了要求,要求強化對教師團隊的建設,吸收優秀的教師資源,不斷促進教師的進修,促進教師團隊對自身能力素質的提升,并在此基礎上多加交流,定期與設計行業內優秀的教師、學者、設計師等進行學術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以增加自己的閱歷與能力,從而提高教師團隊的教育指導能力。同時教師團隊在學術上也要有科研意識,不僅局限于學科內容,還要加以思考,力求進步[7]。
科研創新能力是拔尖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的要素,在本科教學中,專業競賽是實現這一要素最好的途徑。專業競賽不同于日常課程的結業作業,結業作業是只針對一門專業課程所進行的檢驗,而競賽則是要求參與者整合所有自己的專業技能來進行創作,甚至需要去學習其他專業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來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完善。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優秀的專業技能是競賽中最基礎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優秀的學習能力、良好的團隊合作、自信的自我展示以及從比賽中領悟并承擔社會責任感都是競賽這一形式能夠給予同學們的成長[8]。所以,在專業課程基礎上,參與競賽,并在競賽后進行經驗的總結和更深層次的研究并撰寫論文,能夠使得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實踐,競賽過程中的跨學科學習交流也啟迪了學生的設計思維,并且競賽中學生還學習到了探索、合作、堅韌、自信等創新型設計人才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4.1.1 提供平臺進行專業競賽的宣傳 競賽對于一些初入大學的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他們不了解競賽的賽制、報名方式、比賽流程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有專業的組織、平臺對設計競賽進行宣傳,擴大專業競賽的影響力。以東北大學的競賽工作室為例,定期進行相關設計競賽的宣講會,讓更多的同學關注競賽,并參與到競賽中。競賽工作室定期開展宣講會,普及代表性專業競賽的參賽流程,并為同學的組隊、選題等提供幫助。
4.1.2 出臺相關競賽育人激勵政策 在對專業競賽進行宣講的同時,應考慮如何做到讓更多的同學對競賽感興趣,能夠更主動地參與其中。對此,就要不斷完善鼓勵性的創新實踐教學制度,吸引更多的同學主動加入到競賽團隊中來。在主動加入的前提下,同學參與競賽的熱情會更加高漲,面對問題和挫折就不會輕易退縮,也能使作品質量更加飽滿和充實。
4.1.3 進行競賽經驗總結與成果發表 每一次競賽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告一段落,賽后及時開展研討會,就競賽中的問題與不足進行討論,從中獲取經驗,并讓同學們之間進行交流,彼此之間取長補短。賽后研討會進行指導經驗的總結,創作心得體會的分享,以及整體參賽經驗的積累,會使得競賽驅動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加完善,只有不斷地積累經驗才會讓之后的培養模式越發系統、精準、完善。除去經驗的總結,競賽成果發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專業競賽只是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的結合,而在賽后進行論文的撰寫以及創新項目的申請則是將實踐上升到了更高的理論層面,使得整個競賽過程有頭有尾,并且富有價值。
4.1.4 制定階段性人才培養目標 以學年為階段時長,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能夠使人才培養計劃有所依據。目標中包含競賽獲獎數量、成果發表的目標數量等,按照此階段性目標按部就班地進行培養,每一學年末進行總結,并與上一學年進行對比,總結經驗、改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訂新一學年的培養計劃。這樣的階段性成果總結能夠使人才培養更直觀化、更量化。
4.1.5 軟硬件設施的升級 對專業相關軟硬件進行升級,通過項目立項、分撥款項、專業設備購置等來保證競賽作品的質量,并對競賽成果以及人才培養成果進行推廣,促進整個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
4.2.1 在校內進行推廣 在學校中,專業競賽目前做不到學生參與度達到100%,那么在對參與競賽的學生進行經驗的總結后,應將這一競賽驅動的人才培養經驗在校內進行大范圍推廣,通過講座、學術論壇會等方式使沒能參與競賽的同學從中獲得心得,了解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吸引更多的優秀學子參與到競賽育人的團隊中,使更多學生學習、受益。
4.2.2 在其他高校和行業中推廣 競賽驅動的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除去在本校,同時在其他院校中進行推廣。指導教師在兄弟院校中開展講座和學術交流會,以擴大競賽驅動的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力,使得更多的設計學生加入到這一培養模式中。除去對競賽育人模式進行推廣外,及時對競賽成果進行總結,撰寫論文發表,并出版相關競賽指導教材,在競賽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拓展。不斷完善培養模式的過程,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投入到競賽育人的模式中來,并享受其中,獲得收獲。
國家教育改革政策和市場發展需求都對拔尖創新型設計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建設高質量的教師團隊,提高硬件設施,實施競賽驅動的創新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提高高等院校學生的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希望能通過競賽育人培養模式,使更多的學生投入到競賽中,從中學習到創新、實踐、合作等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