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誼(重慶萬州經濟技術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重慶 404000)
近年來,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城市工業園區成為吸引外資,促進工業發展的重要區域。但隨之而來的是工業污水處理問題成為園區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當前,工業園區大多采用集中處理工業污水的方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及《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5)》中的相關要求,近年來各地區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和整改力度加大,目前很多地區已經基本完成了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項目建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廠已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并與當地的環保監管部門聯網,對園區內的工業污水處理指標和排放指標進行實時監測,確保了工業污水處理廠做到達標排放。結合各地區工業園區的實際情況,制定水環境質量的污染物監控指標,對于排查園區內各類工業企業的污水排放情況,強化工業企業環保主體責任意識,實現園區工業污染源的全面達標排放目標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
據統計,我國目前的工業園區基本上都建成了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工業園區污水處理的首要任務是污保證出水水質穩定且達標排放。近年來,河南、江蘇以及江西等省份相繼出現了工業園區的水污染事件,充分暴露出我國的工業園區在污水集中處理過程中仍舊存在處理技術水平不高,環保監管不到位的問題。部分工業園區的工業污水配套管網陳舊,亟待改善,而且污水處理工藝技術不達標,污水廠運行不穩定。還有的工業園區對園區污水處理監管不到位,只負責對污水的集中處理,缺乏對工業企業預處理出水水質的監測監管,這樣就造成園區污水處理廠出現超標排放時難以在第一時間找到原因,無法實現高效的應急處理,造成污染事件。工業園區污水處理的另一個問題是污水排放標準之間的不統一造成污水處理各個環節的成本增加。如工業園區的入駐企業污水預處理的排放標準和園區污水集中處理廠的排放標準存在不匹配的現象,導致工業企業和園區污水處理廠增加了污水處理的成本,降低了污水處理效率。
電鍍類:該類污水的來源主要是金屬原料和非金屬原料在電化學反應中產生的污水,污水特征是含有多種重金屬,同時含有酸、堿及氰類物質,對環境的危害性大。對該類污水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分類物化處理,即先對電鍍生產工段中的含氰污水、含鉻污水、含鎳銅鋅污水、酸堿污水分別進行收集和預處理,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屬,然后將處理后的污水與生活污水混合,進行生物處理,經過水解酸化、接觸氧化、沉淀池、過濾調節后部分進行廠區回用,部分進入到園區污水管網再進行集中處理。含氰污水預處理技術包括電解法、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氧化法、硫酸亞鐵法、離子交換法。其中電解法最為普遍,污水在堿性電極條件下發生電極氧化反應,污水中的氰離子轉變為氮氣和二氧化碳,去除污水中的氰。含鉻污水預處理技術包括化學還原法、電解法、活性炭吸附法、蒸發濃縮法、離子交換法、表面活性劑法。其中化學還原法最為普遍,污水中的高價鉻首先被二氧化硫、亞硫酸鹽等物質還原為低價鉻,然后在堿性條件下促使污水中的鉻轉化成氫氧化鉻沉淀,分理出污水中的鉻。
紡織印染類:該類污水主要來源是印染、漿染、洗漂工段產生的廢水,廢水特征是含有多種化學染料、表面活性劑、酸堿、油劑,色度較高,污水pH值不穩定。對該類污水處理主要采用調節、水解酸化技術調節污水pH 值,然后進行生物處理,再進行絮凝沉淀和脫色,如采用SBR 技術+絮凝技術、氧化溝+絮凝技術,常見的絮凝劑如硫酸亞鐵、聚合氯化鋁、聚丙烯酰胺。經水解酸化后,采用SBR技術+絮凝沉淀技術,污水COD值從入口端的800~1500mg/L降低到出口端的35~55mg/L,BOD值從入口端的170~300mg/L 降低到出口端的8.1~10.3mg/L,污水色度值從最初的600~900降低到5~9,處理效果較好。
化工類:該類污水的組成和水質狀況較為復雜,由于化工生產原料和生產工藝的不同,化工污水也有差別,化工污水總的特征如下:污水中含有不完全反應的生產輔料、化學溶劑、反應副產物;污水中的有毒物質如重金屬、苯類、醛類等含量較高;污水色度較高。污水處理的主要思路是先對有毒有害物質進行預處理,然后再進行生物處理。如對污水中有毒物質采取水解酸化技術,提高污水中難降解生物的可生化性,然后再采用MBR 技術進行高效生物處理。采用MBBR 技術+AS 技術對化工污水進行處理,水質明顯改善,COD 值從入口端的700~1000mg/L降低到出口端的81.2~90.4mg/L,TN值從入口端的42~51mg/L降低到出口端的9.8~11.6mg/L。
制革類:制革類污水的來源主要是動物皮在預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水以及鞣制階段產生的污水,這兩個階段產生的污水占到企業污水總量的約80%。污水的特征是懸浮物高、色度高并且含有較高濃度的有機污染物如鉻化物和硫化物。對此類污水的處理通常先針對污水中的鉻化物和硫化物進行預處理,然后再將污水混入其他工段污水進行綜合處理。處理的工藝主要包括預處理和生化處理,其中預處理工藝包括混凝沉淀技術和氣浮技術,生化處理工藝包括SBR技術、氧化溝技術、接觸氧化技術、水解酸化技術、CAST 技術,為了進一步提高生化處理效率,可采用技術組合的優化方法,如氣浮技術+接觸氧化技術、厭氧技術+好氧技術、生物化學技術+氧化溝技術、水解酸化技術+CAST 技術等,能夠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實現脫氮的處理目標。
環保監管部門、園區管理部門要明確監管聯動機制,督促入園企業嚴格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園區管理部門、園區集中污水處理廠、入園企業在履行好各自責任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工作聯動。園區管理部門對入園企業預處理污水進行納管審批,集中污水處理廠對預處理污水進行接管指標的制定。園區集中污水處理廠有權參與入園企業預處理水質的監控環節。通過責任明確劃分,加強工作聯動,使入園企業以及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信息更加透明。
隨著工業污水分類處理技術的發展,未來的污水處理技術的針對性更強,對特定工業類別的污水處理工藝水平將進一步提升。對工業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屬物質采取單獨處理的方式促使重金屬回收利用率的提高,便于實現工業企業的減排增效目標,同時園區污水處理廠也降低了污水處理費用,減輕處理負擔。對園區內工業廢水水質波動較大或者水量較大的企業,采取“一企一管、一企一池”的辦法,提高對不同工業企業污水處理水質的監控,保證園區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在可處理的正常范圍內。此外,園區工業污水集中處理中的信息監測和監管工作更加精細化。污水水質監測點涵蓋了污水處理全流程,從工業企業污水處理的入口和出口端,到園區污水管網端,再到污水集中處理的入口和出口端,實現污水水質監測監管的全過程覆蓋,針對污水水質出現波動異常等情況及時排查風險源和事故源,盡早采取工程工藝技術措施,確保污水處理水質穩定可控此外,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系統的信息化水平將日益提升。通過建設園區污水處理廠前端污水管網調配控制系統,降低因來水水質不穩定而導致污水處理系統崩潰的生產風險,確保園區污水處理廠穩定達標排放。
綜上所述,工業園區的污水處理是長期的技術和管理工作,政府機構部門、園區企業及從業人員應協同努力,從環保排放指標入手,不斷優化技術工藝,努力降低水資源消耗,提升資源回收利用率,實現污水處理水質排放達標及水質穩定可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