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勝(深圳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燃料分公司,廣東 深圳 518052)
隨著煤炭產業的發展,其安全性能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若煤質沒有達到相關規定,將會給國家經濟及煤炭產業帶來極大的損失,而配煤摻燒可有力解決上述問題,為了保證機組運行安全,將煤炭以一種適當的比例調制摻燒,不但能提升煤炭利用率,還能降低企業壓力,提高企業效益。
若相關工作人員想要摻燒長焰煤,在摻燒前,需控制機口溫度,以不超過80℃為宜,由于煤質的揮發量較高,如果在爐膛內的燃燒時間過短,則極易引起煤的燃燒惡化,從而產生危險,因此,在磨煤機斷煤的過程中,需快速將油槍投入其中,以避免鍋爐滅火。一次風壓通常保持在3.5~4.2Kpa 之間,而二次風壓則在0.4~1.2 Kpa之間,依照長焰煤的比例進行摻配,風粉濃度、火檢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在摻燒長焰煤的過程中,若鍋爐的受熱面發生結焦時,工作人員需調節三次風,從而使火焰遠離墻壁。在控制氧量方面,最好在4%-6%之間,應選擇合適的氧量進行運行,以保障燃料與空氣的科學混合。
若配煤以后其低位熱量多于17 000KJ/Kg 時,即為中煤或劣質煤,該煤炭在摻燒時,使用第一臺磨煤機前,需保證較為充分的點火源,避免出現爐膛爆燃的情況,并合理安排穩燃工作,科學使用磨煤機,若其發生下層給粉機跳閘或無因跳閘,需立即進行投油穩燃工作。工作人員應重點關注氧量、火焰電視顯示、火檢波動、爐膛壓力等具體情況當發現火檢不好時,應及時查明原因并消除。如果爐膛負壓與汽包水位的變化幅度同時增大時,表明燃燒趨勢趨于惡化,可馬上投油助燃。
針對高硫煤的摻燒調配,工作人員可及時注意在燃煤摻配后硫的變化,并立即調整吹灰與燃燒的方式,盡量減少受熱面硫腐蝕或結渣的不良現象,與此同時,依照不同的機組脫硫能力,科學控制機組的爐煤硫份。若摻煤燒值與合適的溫度偏離時,應適當增加脫硫催化劑,從而改善脫硫率。此外,工作人員應及時調整與監視參數數值的變化,如果煙氣參數值出現異常時,應立即通過管理人員,并檢查CEMS裝置,及時改變PH值,使各項指標都在安全范圍內。工作人員發現脫硫系統缺陷時,需馬上處理,保障脫硫設備使用正常[1]。
使用燃煤泥煤摻燒技術,該技術極易產生磨煤機斷煤的情形,若三臺機器一起運作時,在磨煤機斷煤時可立即使用至少三支油槍,若斷煤時間較短,在20秒以內,可減少縮風操作;若時間較長,大于1分鐘,可調整風量,并增加煤炭量。機組在正常運行時,若出現煤機的煤量為零時應按照斷煤方式處理,可增投油槍若爐膛負壓的波動較大,汽包水位的波動增大后,工作人員可將方式調整切換到手動模式,防止水位浮動過大。綜合分析磨煤機的有關參數,并精準判斷是否存在斷煤情況,關于磨煤機的風量、出口溫度等,發現有上漲趨勢后,需適當調整風量。
相關機組管理人員應嚴格管理燃料的數量與質量,并通過檢查,將入爐煤檢質率與入廠煤檢斤率提高到100%,企業應常年不懈地監督進廠煤數量、質量,并定期抽查煤炭數量,使煤炭貨源分量充足。在質量方面,企業管理人員利用多種手段對煤炭的進口嚴格控制,并向船方、港方、燃料公司了解相關煤炭的數量或煤種信息,并將收集到的相關資料或數據信息及時反饋到其他部門,在船靠岸后,可馬上檢查煤炭,若發現與已知信息不符,應立即告知對方,從而方便有關部門調整鍋爐燃燒,保障燃燒安全、可靠。針對煤樣結算,工作人員可采用采樣方式,并在制樣之前通知制樣方,并通過攝像頭監視遠方,若發現某些煤種不明,可依照相關經驗及數值指標分析其產地、煤種,利用多種渠道證實以后,對煤種進行科學調配[2]。
若煤場的容量較小,存煤量在15萬噸以上會影響卸煤的速度,卸煤時間過快會導致其堆放的秩序雜亂,很難進行科學作業,再加上不同種類的煤炭堆放在一起,其熱值差會增大,因而會導致煤場自燃,因此,規范煤炭燃料的管理顯得特別重要。首先,相關管理人員應制定一套完整的在用煤緊張期間安全卸煤的方案,一方面密切聯系海運局,并時刻關注船的動向;另一方面加強卸煤設備的保養工作,使該設備運轉良好,提高卸煤效率。其次,關于煤場存煤的數量,應最少達到10萬噸左右,并將不同種類的煤分堆存放,使其更加合理有序。與此同時,加強多個煤場之間的溝通交流,對煤炭嚴格調度,并依照其調度及動態進行計劃。最后,企業相關管理人員需掌握煤質情況與煤場存煤的具體數量,采用崗位輪流責任制,并科學安排各運行崗位的具體職責,保障煤場摻燒工作的順利運行,企業的機組也實現盈利[3]。
例如,某電廠在規范燃料管理時,采用了全新的管理手段,一方面,相關管理人員對煤堆科學分類,使其在裝煤卸煤時,更加快捷,還能增加煤炭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關于煤炭設備的保養工作也在同步進行,管理人員定期擦拭設備,并檢查維修,使其使用時更加靈活,通過該管理模式,燃料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煤炭的使用率也更加高效。
由于煤場的工作量較大,人工統計程序較繁瑣,其統計出來的數值很難及時、準確,企業相關管理人員可建立一套配煤摻燒的動態管理系統,一方面,在了解各煤廠存煤狀況時可采用數據或直觀式的立體圖,使管理人員觀看更加清晰,在立體圖的顏色上,通過煤質來區分,煤質較好的顏色深,反之亦然,煤質若出現異常,可采用特殊顏色代替。另一方面,管理人員需制作出強大的查詢體系與清晰的報表功能,并利用智能化的操作取代手工操作,不但能減少人為失誤,還能使數據變得更加準確。此外,可采用科學的配煤方式進行調配,能有效提升配煤工作的效率,依照配煤指標的級別由后往前為全水分、穩燃性、低位熱值、灰熔點。
例如,某電廠建立了配煤摻燒的動態管理系統,一方面,利用圖表、表格等形式對煤炭進行動態管理,使煤炭的優劣一目了然;另一方面,運用互聯網技術,智能化替代手工,使數據信息更加準確、快捷,通過該系統,公司對煤炭的管理變得科學化。
企業管理人員可改進輸煤控制系統,一方面,通過熟悉燃煤流程,工作人員應了解該系統,并利用多媒體技術遠程配煤,在改進輸煤系統后,提升了入爐煤、入廠煤計量的精準度,配煤比例實現了量化。另一方面,采用分爐計量的方式進行入爐煤的統計,降低了因煤種適應性而產生的配燒難度,與此同時,管理人員需實時監控輸煤系統方面的相關設備,燃料設備利用率獲得極大改善,從而保障了配煤工作的正常進行。
一方面,相關運行技術人員可改善配煤摻燒的配制方式,機組運行人員在整理燃料后,需調整燃燒工作,相關值長應將配燒結果及時反饋到管理人員處,如果發現燃燒效果并不理想,立即改變配煤方法,該方式中的封閉管理模式,有效促進企業中的配煤摻燒。
另一方面,針對入爐煤人工取樣的方式,由于取樣次數較少,入爐煤的數值存在偏差,其化驗出來的煤質并不具備較強的指導性,因而該方式會影響配燒最終的結果。基于此,相關管理人員適當調整了入爐煤取樣次數,在取樣次數增加后,通過連續取樣,使上煤獲得煤樣的概率增大,使入爐煤的煤質更具準確性。
綜上所述,基于煤炭行業的現狀,提高機組盈利的模式仍在探索中,通過配煤摻燒的手段使用煤炭僅是改善機組盈利狀態的第一步,相關工作人員需提升燒煤技術經驗,改進設備自動化程度,建設較為完善的配煤摻燒的管理系統,從而使機組運行平穩,增加企業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