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努爾·賽提汗 哈尼帕·司馬義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種自身免疫反應異常的慢性進行性炎癥疾病,一般會并發高丙種球蛋白血癥,可對患兒的身體發育及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自身免疫性肝炎若不及時接受治療可能會進展為肝硬化。目前首選的治療方式為長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注射[2]。本研究探討不同分型AIH患兒的臨床病理特征及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旨在為臨床醫師治療AIH患兒提供參考。
一、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奎屯醫院接受治療的82例AIH患兒的臨床資料,按照分型標準將患兒分為AIH Ⅰ型組和AIH Ⅱ型組。AIH Ⅰ型組58例,男26例,女32例。病程4個月~15個月,平均病程(8.63±1.15)個月。年齡3~18歲,平均年齡(10.5±1.7)歲。AIH Ⅱ型組24例,男8例,女16例。病程3個月~17個月,平均病程(8.12±1.35)個月。年齡4~18歲,平均年齡(9.9±1.0)歲。納入標準:①出現發熱、惡心、乏力等臨床表現,符合《歐洲肝病學會臨床實踐指南》2015年版相關診斷標準[3];②臨床資料完整,年齡在18歲以下;③住院時間>14 d。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疾?。虎诤喜⑵渌陨砻庖咝约膊?;③為中毒性肝病、藥物性肝炎。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符合相關倫理標準。
二、方法
(一)分組標準及檢測 根據自身抗體結果分為AIH Ⅰ型和AIH Ⅱ型,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其配套的試劑盒檢測患兒自身抗體,檢測過程嚴格按照檢測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抗體效價為1∶100以上為自身抗體陽性。分型標準:抗肝可溶性抗原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核抗體陽性患兒為AIH Ⅰ型;抗肝細胞溶質抗原-1型、抗肝腎微粒體抗體-1型陽性患兒為AIH Ⅱ型[4]。
(二)臨床資料收集與分析 根據醫院信息管理系統收集患兒臨床資料,并對隨訪資料及病史進行復習,分析AIH Ⅰ型和AIH Ⅱ型患兒的發病方式、生化指標、臨床表現、治療效果、病理特點。生化指標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檢測,包括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天冬氨酸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轉氨酶(aminotrans-ferase,ALT)、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IgG)、γ-谷氨?;D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肝組織病理包括淋巴細胞或漿細胞浸潤、界面性肝炎、玫瑰花結,對比不同病理特點例數及構成比差異。采用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評價患兒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疾病穩定(stable disease,SD)。CR:患兒臨床癥狀消失,實驗室指標恢復至正常范圍;PR:患兒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實驗室指標有所改善但未恢復至正常范圍;PD:患兒臨床癥狀無消失,實驗室指標無改善;SD:患兒臨床癥狀有所消失,實驗室指標有所改善。療效有效率=(CR例數+PR例數)÷總例數×100%。兩組患兒均接受糖皮質激素規范治療。
三、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4.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一、不同AIH分型患兒生化指標水平對比
兩組患兒AST、ALT、GGT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IH Ⅰ型組TBil水平顯著低于AIH Ⅱ型組,AIH Ⅰ型組IgG水平明顯高于AIH Ⅱ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二、不同AIH分型患兒病理特點對比
AIH Ⅰ型組淋巴細胞或漿細胞浸潤構成比顯著高于AIH Ⅱ型組,AIH Ⅰ型組界面性肝炎構成比明顯低于AIH Ⅱ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玫瑰花結構成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三、不同AIH分型患兒臨床療效對比
AIH Ⅰ型組共發現12例CR,29例PR,AIH Ⅱ型組共發現5例CR,11例PR;AIH Ⅰ型組和AIH Ⅱ型組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不同AIH分型患兒生化指標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不同AIH分型患兒病理特點對比[例(%)]

表3 兩組不同AIH分型患兒臨床療效對比[例(%)]
AIH是臨床上常見的肝臟疾病之一,多見于女性,兒童發病率較低,但是由于兒童處于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患兒發病后對身體健康及發育造成嚴重影響,且預后較差,因此探討AIH患兒臨床病理特征及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AIH發病方式包括隱匿性發作、暴發性肝衰竭、類似急性病毒性肝炎樣表現、轉氨酶升高、門脈高壓及肝硬化等,由于AIH患兒發病形式較為多樣,因此對不同肝損傷程度的患兒均應做AIH鑒別診斷[5-6]。AIH Ⅰ型和AIH Ⅱ型具有相似的臨床表現,初步診斷時容易出現誤診或者漏診,從而延誤患者最佳的治療時機[7]。目前AIH患兒診斷仍然參考成人標準,尚不明確該診斷標準是否適合兒童,且患兒發病后容易并發肝衰竭,即使及時治療預后仍然不佳,如何提高診斷準確率及改善預后已經成為臨床的難題之一[8]。
本研究結果發現,AIH Ⅰ型組TBil水平顯著低于AIH Ⅱ型組,IgG水平明顯高于AIH Ⅱ型組,兩組患兒AST、ALT、GGT水平、生命體征及臨床癥狀無明顯差異,但是AIH Ⅰ型患兒可能會出現蜘蛛痣、肝脾增大、肝掌等臨床表現,另外TBil、IgG會出現遷延性異常。AIH Ⅰ型組淋巴細胞或漿細胞浸潤構成比顯著高于AIH Ⅱ型組,界面性肝炎構成比明顯低于AIH Ⅱ型組,玫瑰花結構成比無明顯差異,可能原因是AIH Ⅰ型患兒出現橋接壞死、融合灶狀壞死、炎癥程度較為嚴重、且肝臟纖維表現較為嚴重所致[9]。AIH Ⅰ型組共發現12例CR,29例PR,AIH Ⅱ型組共發現5例CR,11例PR;AIH Ⅰ型組和AIH Ⅱ型組療效無明顯差異,可能原因是激素治療有效,但臨床醫師選擇藥物時不建議選用硫唑嘌呤及糖皮質激素作為起始聯合治療,治療后患兒可能會出現較高的復發率及不良反應,尤其是黃疸及肝硬化患兒[10]。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如選取例數較少,導致存在片面性,需要在往后的研究中不斷完善。
綜上所述,AIH Ⅰ型患兒發病率高于AIH Ⅱ型患兒,且不同生化指標及病理特征具有較大差異,患兒淋巴細胞或漿細胞浸潤、界面性肝炎發生情況較為嚴重,治療后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