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東 崔虎嘯 侯森 徐夢輝
肝臟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HCN)發病率約3%~20%,臨床分型以肝海綿狀血管瘤較為普遍,當HCN直徑超過5 cm時,可將其稱為肝臟巨大血管瘤[1]。疾病進展到一定程度、不能排除惡變的情況下應盡快進行醫學干預[2]。射頻消融技術已逐漸運用于巨大肝臟血管瘤治療中,但其單次消融體積有限,使得治療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3]。本研究,應用超聲引導下多針組合射頻消融治療巨大肝臟血管瘤,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一、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間收治的肝臟巨大血管瘤患者36例,納入標準[4]:①經CT增強及彩超證實為HCN;②腫瘤直徑≥5 cm,患者出現肝區不適;③腫瘤直徑≥5 cm,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但定期隨訪發現腫瘤持續增大、無法排除惡變;④病例資料完整,全程隨訪;⑤肝功能Child-Pugh分級為A或B級;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接受過針對HCN的其他治療;②合并其他組織器官惡性腫瘤;③合并嚴重血液、免疫及內分泌系統疾病。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消融組和腹腔鏡組,每組各18例。消融組患者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齡在35~69歲,平均年齡為(51.65±10.74)歲,病灶大小在5.44~10.37 cm,平均病灶大小為(8.47±1.63)cm,單發14例,多發4例,左內葉4例、右前葉6例、右后葉8例,肝功能Child-Pugh A級12例、B級6例。腹腔鏡組患者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齡在35~71歲,平均年齡為(52.82±10.24)歲,病灶大小在5.36~10.65 cm,平均病灶大小為(8.83±1.71)cm,單發15例,多發3例,左內葉5例、右前葉4例、右后葉9例,肝功能Child-Pugh A級13例、B級5例。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具可比性。
二、方法
(一)消融組 儀器:射頻消融儀(綿陽立德電子有限公司,型號:LDRF-120S),設置f為400 kHz,阻抗在10~500之間;單針灌注射頻手術電極(綿陽立德電子有限公司,型號:LDDJS-0200250)
彩超引導下多針組合射頻消融術:患者依據腫瘤部位取仰臥位或左側臥位,在靜吸復合全麻下行彩超引導下多針組合射頻消融術?;颊呷楹?,依據彩超定位腫瘤位置,于肋間或上腹部選擇合適的穿刺點和穿刺方向。麻醉成功后,彩超引導下進行射頻針穿刺。于預先確定的穿刺點進行第一根射頻針穿刺,射頻針途徑正常肝臟組織,使得射頻針到達腫瘤組織(5~10 cm)半部,射頻針尖達瘤體深處邊緣,讀取射頻針刻度可知穿刺深度。于預先確定的穿刺點進行第二根射頻針穿刺,重復上述過程,使得第二根射頻針到達相對于第一根射頻針到達腫瘤組織的另一半。經彩超確認射頻針與腫瘤組織相對空間可進行射頻消融后,開始進行射頻消融。兩根射頻針應依據腫瘤組織的位置及大小,設置不同的射頻消融時間,調整泵液速度。退針消融應在射頻消融前逐步進行。射頻消融后,沿進針孔道退出射頻針,期間應用灼燒模式,防治孔道出血。依據腫瘤組織大小,調整射頻針數量,若腫瘤直徑≥10 cm,可應用三針穿刺射頻消融,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一般情況下,5~10 cm腫瘤,2根針組合同時消融,10 cm左右,則3根針組合同時消融,在射頻消融時注意多針的位置,使得距離平均分散。為達到更好的消融效果,可通過調節泵液速度實現。消融結束后進行退針消融,應用退針模式灼燒針道,防治針道出血。
(二)、腹腔鏡組 經腹腔鏡肝部分切除術:患者取仰臥位,在靜吸復合全麻下行腹腔鏡肝部分切除術?;颊呷楹螅R幬恢弥萌敫骨荤R,建立CO2氣腹,正常保證壓力在12~14 kPa。使用電鉤在正常肝表面做預切除線,使用超聲刀沿預切除線離斷正常肝臟與腫瘤組織,作鈍性分離,要求分離時緊靠正常肝臟組織,避免超聲刀傷及腫瘤組織,引起大出血。分離過程中,對進入腫瘤的纖維管道進行鉗夾、結扎、離斷。對肝臟斷面進行止血處理。
兩組患者術后均予以常規抗感染、保肝、止血等治療。
三、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周、1月的肝功能水平。包括血清總膽紅素(TBil)、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白蛋白(Alb);②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③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包括平均手術時間、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時間、中轉開腹情況、二次治療情況、輸血情況;④隨訪1個月,通過超聲、CT、MRI了解患者射頻消融后腫瘤壞死程度或肝部分切除術治療效果。
四、 檢測方法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通過化學發光法檢測患者肝功能水平。儀器由貝克曼庫爾特公司提供,型號為AU5800。試劑盒有北京韋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照操作說明書實施各項操作流程。
五、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而所有的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一、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肝功能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肝功能水平變化均為一過性。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個月肝功能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消融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均低于腹腔鏡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肝功能水平比較(±s)
注:兩組同期比較,*P<0.05
二、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
消融組患者術后發生1例血紅蛋白尿、1例發熱、1例肝膿腫,發生率為16.67%(3/18)。腹腔鏡組患者術后發生1例腹腔積液、1例黃疸、1例出血、2例發熱、1例膽瘺,發生率為33.33%(6/18)。并發癥經過積極對癥處理后,均得到有效緩解。血紅蛋白尿考慮為腫瘤體積過大,血管豐富,大量紅細胞損傷所導致。膽瘺經保守治療后,順利拔出引流管,預后較好。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三、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消融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出血量均低于腹腔鏡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平均住院均需要約6 d。消融組出現1例首次消融不完全,需進行二次射頻消融,術后超聲造影提示病灶未見明顯造影劑充填。腹腔鏡組出現1例因腫瘤過大及腫瘤周圍情況復雜,需進行開腹手術,術后恢復良好。腹腔鏡組出現2例因失血過多,需要進行輸血的情況。兩組患者上述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射頻消融通過針尖電極發出射頻波,引起細胞組織各離子震蕩,產生熱量,灼燒、損毀腫瘤組織[5]。消融周圍區域溫度足以使細胞蛋白變性,細胞磷脂雙分子膜溶解,組織損毀、炭化[6-7]。國內學者提出,射頻消融術的手術指征為:①HCN直徑在3~8 cm間,有增長趨勢,出現臨床癥狀,多病灶發??;②HCN直徑<3 cm,強烈要求行射頻消融術;③經影像學證實為不典型HCN[8]。
國外已有研究報道,射頻消融術在巨大肝血管瘤治療上取得較為理想效果的病例[9]。但是,由于單針單次射頻能量有限,所能損毀的腫瘤組織有限。因此,擴大射頻消融腫瘤組織的體積是射頻消融術應加強的方向。單針多次穿刺射頻,由于第一次射頻消融后改變腫瘤組織形態,使得再次進行穿刺的位置偏移,影響射頻消融的效果。研究發現,多針組合射頻消融能一次性完全消融肝巨大血管瘤,這種方法避免了單針多次消融無法準確定位的缺陷,同時減少了手術時間,降低麻醉風險[10]。多針組合射頻消融通過一次消融損毀腫瘤組織,避免了多次進出穿刺針而引起的腫瘤轉移[11]。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肝功能水平變化均為一過性。術后1周,消融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均顯著劣于腹腔鏡組患者,術后1月,兩組患者肝功能水平均恢復至正常范圍內,比較無顯著差異。射頻消融中,無法避免損傷正常肝臟組織。由上述結果可見,經皮穿刺射頻消融術對正常肝臟組織犧牲程度更小,較傳統方法對肝臟的保護更加全面。術后對患者給予常規保肝治療,能夠有效改善肝臟損傷情況,降低對患者正常生理機能影響。消融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6.67%(3/18),腹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3%(6/18),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分析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原因,可能如下。本研究進行射頻消融術前,已通過彩超明確HCN的血供關系,首先對主供血動脈進行射頻,從而減少肝血管瘤血流量,緩解熱沉反應,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嚴格把握HCN射頻消融術手術指征,操作仔細、規范,嚴格控制術后并發癥。腫瘤組織經射頻消融壞死后,通過肝臟血管進入循環進行吸收,可引起短期發熱,并不需要特殊處理,臨床一般不將術后發熱認定為并發癥。氣胸是射頻消融術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是射頻消融過程中傷及膈肌所造成的,本研究中操作均在彩超引導下,故可盡力避免氣胸發生。由于腫瘤組織血供豐富,射頻消融術后可引起大量壞死紅細胞入血,引起溶血性黃疸、血紅蛋白尿等,對癥處理即可。消融組平均手術時間、平均出血量均顯著低于腹腔鏡組。兩組平均住院時間比較無顯著差異。兩組中轉開腹、二次治療、輸血等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由此可見,通過應用彩超引導下多針組合射頻消融術,對患者的創傷較小,使得患者恢復更快。將微創治療理念貫穿于治療全程中,避免了傳統手術需要開腹的缺陷。同時在彩超引導下,能夠有效避免損傷周圍重要血管、器官,降低手術風險,最大程度地避免中轉開腹、二次治療、輸血等情況。射頻消融術相較于傳統手術切除,無肝臟切面,若操作過程仔細、避開血管,則僅引起患者少量出血,避免因出血量過多而引起的相關不良反應。本研究采用多針組合射頻消融,使得巨大肝血管瘤能夠避免由于多次穿刺、射頻非對稱而引起治療效果受限。遠端肝肝血管瘤,若行傳統切除手術,需要犧牲較多正常肝臟組織,對患者身體機能恢復具有較大影響。通多穿刺能夠到達遠端組織,進行射頻消融從而減少對正常肝臟組織的損傷體積,有利于術后后期恢復。彩超引導下經皮穿刺,僅需要局部麻醉,同時給予鎮靜藥物即可,不需要全麻,減少麻醉藥物對神經系統影響。本研究僅納入腫瘤直徑在5~10 cm間的HCN患者,然而筆者相信隨著科技進步,腫瘤直徑>10 cm的HCN也可得到射頻消融術的有效治療。本研究,由于納入病例較少,缺乏多中心聯合研究,所得結果與其他研究結果有一定出入,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