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一篇于2013年發表在學術期刊《冰川凍土》上題為《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的文章近日在網上引起關注,身為某研究院研究員的作者在這份北大核心期刊上用30個版的篇幅大贊導師和師母的光輝事跡與崇高品性,結尾還奉上打油詩夸導師“手持倚天劍,學海駕云濤”,師娘“容德美如玉”“廚房舞翩躚”,且一點不回避被贊導師就是主編、作者所在單位就是期刊主管單位的關系。目前,該文已經被期刊編委會撤稿處理。
對于學術期刊發文章所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學術界質疑頗多,包括有的期刊販賣版面收取版面費,有的期刊搞人情關系發人情稿,還有的視作者名頭發稿導致普通作者發稿難等等。其所存在的問題,本質上與學術評價重發表、不重論文本身質量的方向有關,即看論文是否發表,發表在怎樣的期刊上,而不看重論文本身有何創新價值。這種學術評價的邏輯是,期刊會嚴格審稿,期刊的“地位”和“影響力”由其發表的論文質量、影響力決定,如果期刊發表的論文水平不高,那檔次就難以提高??蛇@是“學術邏輯”,現實中,期刊提高地位和檔次,有更現實的“利益路徑”。比如通過“運作”,讓作者互引以提高引用率(影響因子),納入核心期刊目錄;有的核心期刊總體而言重視質量,可也會進行“錢學交易”“權學交易”等利益交換,發人情稿、關系稿,甚至“垃圾稿”,獲得學術期刊的現實生存空間,但損失的是國家資源。而對于某些專業領域“獨此一家”的期刊來說,其國內地位是難以受到挑戰的,像《冰川凍土》就是我國冰、雪、凍土和冰凍圈研究領域唯一的學報級學術期刊。
“神論文”的背后,是神奇的“審稿機制”?!侗▋鐾痢肪庉嫴勘硎荆龑ⅰ吧裾撐摹背犯逯猓€將對作者在雜志上發表過的文章逐一進行審核處理。從對期刊的學術公信力出發,編輯部應進一步回應公眾的關切:這樣一篇文章是怎樣通過審稿發表的,該期刊的學術質量究竟如何?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3年這篇“神論文”發表后不久,就有人提出過質疑,只是沒有進一步發酵。即便如此,發表這篇文章并沒有對該期刊帶來什么實質性的負面影響。2015年,該期刊獲評全國“百強科技期刊”。為此也需要追問,有關部門是否注意到這篇“神論文”發表后所引起的質疑,“百強科技期刊”的評價標準是什么,有什么機制來促進學術期刊重視學術聲譽、論文質量?
由于“神論文”是發生在院士導師和學生之間,也有輿論指出,這折射出學術界存在“封閉”的學術圈和不可置疑的“學術權威”問題。如果導師是某一專業領域的最高“學術權威”,也就掌握著最高的學術話語權,拍“學術權威”的馬屁也就十分正常,而質疑者反而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這也是“神論文”得以開花結果的土壤。如果項目利益化、學術期刊走向利益化,那么學術參與者都將是學術利益鏈上的一環。
論文是學術成果的重要展現形式,而學術期刊是發表學術成果的重要載體。只有建立起重視原創科研成果的學術評價體系,才會讓“神論文”絕跡。從本質上說,重視論文發表的評價,是行政主導的學術外在成果評價,是由行政部門確定“論文指標”,要求論文發表在哪些刊物(載體)上才認可。而重視論文本身價值的評價,是學術同行評價,即便有的論文因各種原因沒有發表,或者發表在不起眼的期刊上,但只要其具有原創價值,照樣會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只有進一步改革科研管理和評價機制,建立學術共同體,實行基于學術本位的學術管理和評價,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學術評價的異化。▲
(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