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到來,不僅進入了一個新的年份,而且將留下許多全新的歷史節點和時代標記。
發展體育運動是從來不曾改變的基本國策,事關國家形象,事關民族素質,事關文化傳承。但是,開展體育運動的方式會受到社會觀念影響,因時因地有所變化。
又是一個奧運之年,專業競技將奧運爭光視為最高層次,同時,大眾健身將體質健康視為追求,體育市場被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哪個都沒錯,都有積極發展的充分理由。
2020年到來,中國體育何事為大?
站在體育界高端行政部門的位置看,什么都沒有四年一屆奧運會更要緊,無論怎樣爭議“養兵千日”,眼下到了用兵一時之際,摘得金牌歸,自然皆大歡喜,拿不到理想名次,心理壓力無從釋放或轉換,這樣的體育太沉重了。
站在地方體育行政部門的位置看,要對地方政府的物力財力支持有所交代,就得為2021年全運會準備好人才和競爭方略,這對體育官員是最實際的。
站在更開闊的社會位置看,解決長期爭議的體育理念、體育功用和評價體系,正當其時。中國人被辱為“東亞病夫”的時代早已遠去,但體育作為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和教育手段,尚未被廣泛認同,這不是用金牌多寡所能反映的。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脫貧,基本公共服務中包括體育教育在內的義務教育,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有內容,誰能說不當緊?
近日讀到一篇調查報告,某小學開展校園足球頗有成效,校長的經驗之談竟是“我們不是培養專業運動員”“學校是搞教育的地方”。照此說法,普通學校可以培養會踢球的勞動者,那么,有文化的運動員又該歸哪里培養?不得其詳。
體育與教育、奧運戰略與職業聯賽、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專業與業余、公益事業與市場經濟,理論上承認全面發展,實操中總有揮之不去的主次差異與先后之別。中國是人多地廣的大國,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以此代彼,不能撇下那一頭,先搞好這一頭再說。
2020年,期待中國運動員在東京奧運會上多有收獲,期待男女老幼體質強健,更期待完整認識體育,端正體育觀念,制定均衡發展的體育政策,打造高效合理的治理體系,適應社會進步和時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