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身

世錦賽上,朱明葉(右)在決賽中絕殺俄羅斯隊,幫助中國隊奪得團體冠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北京老山不高,山腳下是中國擊劍隊的訓練館,不少世界冠軍都在那里,所以老山也有名氣了。
2019年,中國女子重劍隊奪得世錦賽團體冠軍,奧運參賽席位無憂。目前,隊伍正在歐洲一邊參加數站奧運積分賽實戰鍛煉,一邊進行區塊化體能訓練,目標是沖擊東京奧運會女子重劍團體和個人兩枚金牌。
體能訓練團隊領頭人王衛星是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體育總局體能訓練與恢復重點實驗室主任,是一個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復合型人才。他的團隊指導過中國多支運動隊三十多位世界冠軍的體能訓練,其中包括男子花劍奧運冠軍雷聲。
老山訓練館,隊員進行抗阻拉伸、側臥伸展,苦練柔韌性、協調性。田徑場,30米全力跑,60米、100米加速跑,12分鐘計時跑,苦練爆發力和耐久力。器械房,翻輪胎、推杠鈴、負重蹲起等各種力量訓練,苦練身體各部位的肌肉群。運動員在這樣的訓練中,身體的協調性、柔韌性、力量、技巧等都不斷提升,傷病減少,敢做難度大的動作,成績上升,形成了良性循環。
重劍體能訓練師刁節培負責日常的體能訓練。他說:“經過多年摸索,我們已經有了整套適合擊劍運動的體能訓練方案,這與教練、康復師、隊醫、隊員的配合是分不開的。我們要聽隊醫的診斷,調整運動員的訓練內容,技術訓練中有體能,體能中輔助技術,提高訓練效率,減少重復訓練,這就是科學訓練。”
刁節培認為,科學訓練也是要吃苦的。身體上要對訓練部位進行足夠的刺激,提高相應部位的承受力、爆發力,增加肌肉強度,提高柔韌性。經過一周訓練后,隊員極度疲勞,我們在周五給大家上半小時的瑜伽課,再來半小時的健美操。隊員們興奮地說:“既健身,還教我們跳舞,真是太好了。”最后,再給他們做半小時的核心部位訓練。在擊劍專項訓練時,還會穿插體能訓練。
刁節培說:“歐洲、非洲運動員由于骨密度與亞洲人不同,對應的肌肉類型也就不相同,訓練方式就會有很大區別,如果簡單按照外教的方法訓練亞洲人,很容易受傷。我們的訓練方法是獨特而領先的,日本、韓國隊在比賽期間偷拍我們的體能訓練課,就很說明問題。我們夏季的‘冬訓期提升所有部位體能,通過個性化來提高訓練水平,保證運動員健康參加比賽。”
中國體能訓練還在深入研討、進步中,未來前景廣闊。
中國擊劍隊的跟隊醫生由宋晨領銜。她說,高水平運動員的傷病處理有別于普通人,國家隊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負荷也是超過常人的。隊醫的工作就是通過康復手段,使運動員重返賽場,并取得優異成績。很幸運,宋晨初入擊劍隊,就能與隊員同吃同住,緊跟訓練,隨時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態,分析她們運動損傷的具體原因。現在,運動員已經養成了習慣,到了醫務室會主動說:“我先說說我是怎么受傷的,當時是一個什么情況。”醫生也積極學習擊劍,了解這項不平衡運動是怎樣發力,哪幾塊肌肉受力,哪些關節容易受傷,受傷的原因是什么,從中找到規律性的東西,推導出治療方案。
處置運動損傷分為治療期和恢復期。治療期會采取減少訓練量,保持身體有運動。恢復期主要是解決運動員的心理問題。損傷處的發力會使運動員有心理陰影,擔心舊傷復發。比如,林聲膝蓋副韌帶受傷后,世錦賽前恢復情況很好,但真到了賽場,心理壓力來了,第一場與實力弱很多的對手比賽,多次伸拉受傷腿。宋晨告訴她:“不要擔心,你的膝蓋完全沒問題,打完這場就好了。”她很信任,拿下這場比賽后,心理問題也完全解除,最終獲得個人亞軍。
考慮到比賽場次較多,膝蓋不適有可能刺激傷勢,宋晨向教練建議團體賽要讓替補隊員做好準備,因為運動員到場上會忘記病痛全力拼爭,使傷處失去保護。她還向組委會醫生介紹林聲的傷勢,一旦場上出現情況,立即做針對性治療。組委會醫生見中國隊醫如此了解情況,就說:“如果出現問題,我帶你上,你直接治療。”決賽關鍵場次,林聲的腿出現問題,宋晨第一時間趕到她身邊安慰她,對傷情的處理也令她放心。她后面的發揮非常好,對奪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隊獲世錦賽女子重劍團體冠軍。

女子重劍運動員孫一文在體能大比武活動中

體能教練刁節培指導隊員做抗阻拉伸訓練。

中國擊劍協會主席王海濱
主力隊員許安琪復出僅半年就要參加世錦賽,這個過程中一度膝蓋囊腫,隊醫分析,認為舊傷并無大礙,這些反應是正常的。經過核磁掃描和專家會診,確定了這一判斷,按照之前制定的治療方案,她的膝蓋很快消腫,對隊醫更加信任。林聲在看奪冠后合影的照片時說:“宋姐肯定是哭了。”是的,宋晨哭了,所有的付出得到了確認,一起度過了與傷病斗爭的艱難階段,大家努力著,幸運著。
中國擊劍運動協會主席王海濱是運動員出身,平時總提醒大家多交流。他說,運動員到醫務室,是最放松或最困難的時候,多交流,幫助她們解決問題,就緩解了心理壓力。為了不給醫療組壓力,王海濱從不過細詢問治療情況,他相信隊醫們的專業能力。
宋晨畢業于成都體院,那里從40多年前就開始為中國擊劍隊和各運動隊服務。隨著康復研究的深入,過去手術后一年才能恢復的傷勢,可以減少到半年,過去需要手術治療才能解決的傷情,現在無需手術,這大大延長了運動員的運動壽命。
擊劍隊的康復師斯爾詹是塞爾維亞人,他說:“中國隊的各部門理念相同,學科互相交叉,有很多銜接點,大家都積極、友善地討論、合作,共同推動治療、康復、訓練的進展。在這樣的團隊里工作,令我非常開心。”
中國擊劍隊尊重科學,不會為了成績讓運動員未完全康復就冒險上場,決策也不會違反科學規律。康復訓練是艱苦的,隊員都能保質保量地完成,按照這個標準執行,順利完成每一個階段訓練,就能確保隊員健康地去參加東京奧運會比賽。
侯志剛師傅是擊劍隊的老人兒了,從1987年就調到隊里負責器材管理,至今已有32年了。他有個口頭禪:“按規矩來。”幾十年來,隊伍的后勤保障中,這是令人放心的一環。
把工作做好是他的愿望,如何把工作做好,那就是方法問題了。
擊劍運動的主要工具是劍,劍條的管理就成為重中之重。比賽時,運動員必須看得見自己的劍尖兒,對劍條的要求非常高。隊員來換劍,要分辨哪些是劍條真有問題,哪些只是為了使用新劍條。國家給的經費不能亂花,要按規矩來,這是國家隊一成立就定下來的。為了比賽順利進行,以前國際大賽用進口劍,國內訓練用國產劍。現在有贊助商,訓練也可以用進口劍了,但不能無限度使用。侯師傅經觀察發現,老隊員很愛惜劍條,他們與劍親密接觸,了解它的性能,感受它的變化,比賽中做到人劍合一。年輕運動員愛使新劍,這種情況就需要控制。侯師傅用老隊員做典型,勸說年輕隊員,如果不行,再采取限制措施。
手線是劍與裁判器的連接部分,侯志剛經過多年的實踐,提出無論進口還是國產手線,都會斷在手腕附近。這個地方隨著手腕的不斷運動,線會不斷彎折,這個故障點無法消除,但修理的方法是一樣的,所以,國家隊所有手線都是國產的。
手線有故障自己修,有人說侯師傅真摳,他說:“我只是按規矩來。”
奧運備戰期間,侯志剛很忙,要為所有參賽隊員把劍調整好,壓力、螺絲、接口都精細檢查調整。他是劍的醫生,能處理絕大多數劍的問題,還要打理隊員的服裝、鞋、器材,一點疏忽就可能對成績和身體造成影響。每天,他都在現場細致觀察,及時解決各種小問題,絕不允許任何問題帶進奧運賽場,影響成績。
門衛潘師傅和張師傅每天早上7點半前就把場館衛生處理完畢,訓練器材碼放到位,開啟制冰機。冰塊是醫療組的專用,大量冰塊被裝袋,訓練結束后立即綁到運動員曾經的傷處,及時保護相應部位。潘師傅住在訓練館,他在這里工作17年了,運動隊經常加練,晚上干到九十點鐘,潘師傅總是最后一個離開。奧運備戰階段,運動隊周末加練,兩位師傅就留在館里陪伴運動員。十幾年,國家隊從技術信息到一顆螺絲都沒丟過,運動員的衣服就留在館里,從來不擔心有東西落在館里,第二天甚至第二年去,東西還在那里。
任何一塊金牌都是整個團隊的力量,哪個團隊做到極致,勝利的天平就會增加一塊砝碼。中國擊劍的后勤保障團隊就像隊員們的支撐腿,前腿蹬出凌厲、優美的弓步,很大程度上依賴后腿提供的力量和平衡。
再來看看中國擊劍運動當家人王海濱是怎么把團隊捏合起來的。
當隊員時,王海濱被稱為“練不死的王鐵人”。他知道,推進體育改革,就得有個抓手,但任何方案或政策出臺,都可能惠及一部分人,尷尬一部分人,這是改革的難點。里約奧運會中國擊劍隊無金牌入賬,他接受了擔任中國擊劍協會主席的推選,因為責任,因為愛,因為不甘。
他接手的第一天,就發現很多運動員想退役。原來,擊劍俱樂部蓬勃興起,一個退役的體校運動員月收入都超過8000元,那些在國際賽場上代表中國而戰的運動員呢?兩千多塊錢,讓人家退役后怎么生活呢?
有人誤認為國外很多運動員都是大學生、醫生、警察,他們怎么就能取得好成績呢?其實,為了比賽,他們也會休學、停工,集中訓練,有足夠的保障,待遇優越。他們的訓練足夠專業,否則不可能取得世界冠軍,僅靠拼搏精神就摘金奪銀是不夠的。
體育是一個國家的窗口,國家隊是中國體育的一扇窗,透過這扇窗可以看到中國的民族精神和對英雄的態度,人民需要英雄形象。英雄是人民的代表,引領人民奮發向上。國家隊承擔了這個責任,就要把成績搞上去。
改革是沒有退路的。
提高運動員工資和比賽獎金的額度很有限,但看到王海濱的誠意,隊員們決心留下來再干一屆。
經過近一年的篩選,一支由組織者、保障者、服務者組成的團隊建立起來了。王海濱把控全局,各部門主動性極強,都體現出敬業精神。
孫子云:上下同欲者勝。這個團隊越來越團結,他們能打硬仗、打勝仗。在他們心中,掛著那條備戰的橫幅:信念,有信念的人能經得起任何風暴!

獲得世界冠軍的隊員感謝隊醫宋晨(中)多年的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