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良
西方人崇尚以力取勝,而中國人則推崇以謀取勝。
中國是一個早熟的民族,中國兵家智慧也成熟得很早。自有人類以來,戰爭就綿綿不絕。據說迄今為止,有記載的大大小小的戰爭有上萬場。幾千年的文明史,人類大概生活在完全沒有戰爭的日子加起來只有一年,其他時候一直處在戰爭中。戰爭帶來巨大的破壞,但也極大激發了人類的智力,在這方面中國人的智力很早就被開發出來。
中國的古老傳說中就有炎帝和黃帝的大戰,雖然是傳說,但是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當年戰爭怎么使中華民族從懵懂走向開化。西方也是如此,從《荷馬史詩》里的特洛伊戰爭一直到有文字記載的伯羅奔尼撒戰爭,西方也是這么一路走來的。但是,在這樣向前走的過程中,中西方漸漸走出了兩條不同的路:西方人崇尚以力取勝,中國人則推崇以謀取勝,由此戰略文化在中國最先得以發育。
中國有名的兵家鼻祖孫武寫了傳世的《孫子兵法》,其中有一些名句代表了中國傳統的戰略文化,比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戰而屈人之兵”等,這些都是中國的戰略文化。而基于這種文化之下的戰略力量的運用,則沿著如下排序展開,“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些戰略文化和西方迥然有別。
在西方的戰略文化中,力量的運用就是物理力的碰撞和消耗,在進入近現代以前,發生在西方的所有戰爭,都幾乎是清一色的高打強攻,像漢尼拔以及他的對手費邊那樣動腦子打仗的人如鳳毛麟角。按照克勞塞維茨對西方戰爭理論的總結,戰爭就是強迫對手接受自己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完勝對手才是戰爭的目的。這和孫子開創的東方兵家戰略智慧有很大的差異和差距。
西方還有一種戰略文化就是“打不贏就入伙”,也和中國非常不同。可以說,西方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真正高明的戰略文化。西方人在高打強攻中一直廝殺不停的時候,我們的老祖宗早已經發明了一些更出色的戰爭藝術,比如圍魏救趙、暗渡陳倉、借刀殺人,我們的老祖宗玩得非常熟練。
但是很不幸,歷史的規律是先興盛者先衰落。早熟的民族一般也會先行進入衰落階段。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的思想歸于一統之后,百家的思想逐漸式微。
當我們開始沿著內圣外王前進時,后興盛的西方逐漸把中國東方式的智慧拿了過去。今天,運用這種東方古老兵家智慧最出色的,恰恰不是我們。這不免讓人感到有些諷刺。今天回過頭看,美國似乎在戰略文化方面日益嫻熟地運用東方智慧,而我們自身離這樣一種古老智慧卻越來越遠。
我們今天能夠做什么?應該重新回過頭去看一看,祖先的智慧有多少可以為今天所用。實際上同樣的策略,我們一樣可以在與對手對弈時去使用它。
今天,我們正試圖應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對我們造成的壓力。如何去抵消壓力?中國傳統的古老智慧完全可以為我們所用。至于能不能成功,這需要留待未來去檢驗,也需要歷史去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