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鈺涵
拜倫曾說 :“我的祭壇是山,是海,是大地,是星辰。”自然界是這個世界上最值得敬畏的存在,神奇繁衍的細胞,精巧復雜的生物網絡,都是生命的奇跡,而人不過是生命宏圖中的一塊,更應該對自然保有敬畏。
尊重自然,就不該把自由的生靈當作玩物。
姜戎的小說《狼圖騰》講的就是一個下放內蒙古的知青與小狼之間的故事。小說中的知青得到了一只小狼,懷著喜愛之情將其飼養,無奈小狼的天性得不到釋放,縱然乖巧卻失去了神韻,還在顛簸中被折騰得奄奄一息。
像狼這般的猛獸,在互不傷害的前提下,我們應該讓其在大自然中馳騁,并保有尊重。
城市里流行鳥市,許多人都想嘗嘗鮮,買來一兩只關在籠子里,偶爾拿出去遛遛。我們把它們美麗的羽毛留在了我們眼前,卻也讓它們曾經婉轉的歌喉退化了。
愛護生靈,應讓其在最適合的地方盡情生長。一只雄鷹就該翱翔在遼闊的天空,一匹駿馬就該狂奔在草原之上,自由是它們生存的意義,我們應該學會尊重。
對自然的尊重,不僅是一味地保護,更重要的是為它們騰出自由生長的天地。
王開嶺在《再見,螢火蟲》里就寫到了對螢火蟲的懷念。腐草化螢、囊螢夜讀,民間的這兩個美麗傳說,都被科學證了偽,指成迷信和虛構。王開嶺還提及,螢火蟲對水源有潔癖,沒有合適的水源,它們就無法生存。如此美麗的生靈并沒有指望我們的保護,我們卻還要肆意侵占它們的領土,這樣只能讓夜空中微弱而又閃耀的綠光留在古人的詩句中。
我們曾經犧牲樹木森林來發展經濟,把原本生存得好端端的生物逼成了保護動物。當看到澳大利亞的媒體報道袋鼠過多擾亂人類正常生活時,我不禁心生羨慕。因為我們,除了車、房,就只有霾。
是時候啦,放緩我們的步伐,為我們的同伴騰出生存之地,還魚兒以溪水,給明日以藍天,賜熊貓以竹林。
尊重自然,不是殺盡害蟲,留下鮮花與青草;不是捕盡惡獸,留下牛羊與馬駒。
尊重自然,就該讓萬物自然競爭、繁衍、生滅,去演繹亙古不變的生存法則。萬物何其聰明,又何需我們自以為是地干涉呢?
我們期望以萬物為友,就該保持敬畏。哪怕是墻縫中不起眼的小草,也要尊重其生存的意義。
愿萬物能自在生長,愿我們保持敬畏。
點評
在批改同學們的議論文時,有時候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文章有很多處引用,但容易引用得生硬,不夠精準,似在為引用而引用。本文引用不多,但可以說是少而精當。開頭引用拜倫的話,既有詩意,又迅速切入主題,更是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態度,頗為亮眼;后面王開嶺《再見,螢火蟲》將古典情懷與文化注入環境保護的主題中,增加了文章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