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協和式飛機是英法兩國合作生產的世界首架超音速客機,曾經作為力壓美國波音公司、維護了歐洲自尊心的飛機而備受矚目。不過因其過高的投資和研發費用,在經濟性方面受到質疑。后來飛機又出現急速下降時產生巨大的噪聲和破壞環境等種種問題,加上此飛機的零部件由歐洲多個國家生產,所以故障率也很高。
因為這些問題,要求中斷協和式飛機生產的呼聲很高,但對于加入該項目的人來說,大量的投資(人力、財力、研發)讓他們無法且不愿意放棄。因此,即便存在這么多的問題,政府對協和式飛機的財政支持也沒有中斷。在1976年首航之后,協和式飛機最終于2003年完成了最后一趟飛行,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人們普遍有一種因過去不可挽回的成本費用而影響當前決策的錯誤傾向,這種行為也被稱為“沉沒成本謬誤”。
什么是“成本”,同學們應該比較好理解。比如你想開一家面包店,你得先租一個店面,進行裝修,再買幾臺烤面包的機器。你還需要雇用幾個員工,付給他們工資。另外,你得支付制作面包所需要的面粉、奶油、糖等原材料開支以及水、電、煤氣等開支……這些支出的總和就是成本。
在經濟學中,成本是多樣的,既有會計意義上的采購成本、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也有決策意義上的機會成本、邊際成本。現在我們來說說“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支出,如已經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等。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某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需要考慮以往已發生的費用。
然而,面對“沉沒成本”時,人們往往會陷入這樣的思維陷阱:“我已經為這個項目花了這么多精力,不能就這么簡單地放棄了。”
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經濟大幅度滑坡,美元霸主地位遭到沉重打擊,并出現了巨額財政赤字。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曾說:“越南戰爭也許是一場悲劇,美國本來是根本不應該闖進去的。”而美國遲遲不愿意停止戰爭,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沉沒成本”。美國組織行為學教授巴里·斯托寫了一篇名為《深陷泥潭》的文章,分析道,越戰長達12年的時間,犧牲的數萬條生命、花費的數千億美元都使得美國宣布撤軍難上加難。
丘吉爾說:放棄是失敗的標志。其實并非如此,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投入的時間、金錢和血汗都已經成為“沉沒成本”,如果不及時放棄,只會使得這些成本越來越大。
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比如你花了50元買了一本很多人推薦的暢銷書,可是你很快發現,這本書既不有趣,也沒有給你帶來新的知識,你讀了一部分便不想繼續閱讀。可是你又覺得50元是個不便宜的價格,不讀完太可惜了,于是繼續看下去,可是越看越覺得沒意思。
假如一本書沒有意思,你可以果斷放棄,因為繼續看下去只會浪費你更多的時間。此時,你只要問一下自己,假如這本書是從圖書館借來的,你還會讀下去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就不該再讀了。
很多身為父母的人也會犯這樣的錯誤。比如他們在你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你對圍棋的興趣,父母付出的,除了請圍棋教練培訓的開支,還有每周接送的時間成本,甚至精神上的期望。可是事與愿違,你漸漸發現自己喜歡的是足球而不是圍棋。明智的父母應該果斷中斷你的圍棋課程,但在現實情況下,父母因為投入了時間、金錢和感情,這些“沉沒成本”往往令他們難以放手。
“都學了這么多年了,花了這么多錢,放棄豈不是太可惜了”,父母們常常會這么想,于是這些已經花掉的錢和時間成了他們讓孩子繼續學下去的理由,即使客觀看來,對于你的興趣發展并無幫助,但父母的錢花得越多,他們堅持將這件事情繼續下去的理由也就越充分。
從某種意義上說,騙子都是“資深經濟學家”。他們深知“沉沒成本”的作用,并將其運用到了詐騙中,典型的如“中獎詐騙”,騙子通常會對“中大獎”的受害者開出一筆金額不大的“手續費”,再接著是“公證費”“郵寄費”“所得稅”……一步一步加大籌碼,而受害者通常會想:既然前面的錢都花了,不如再信一次,于是被越騙越多。
由于之前的投入或者花費的力氣和時間,人們普遍不愿意放棄本應該放棄的東西,總是想嘗試通過努力,幻想著使“沉沒成本”浮上水面,結果卻使得錯誤的決策一再延續。
你們可以找找身邊的“沉沒成本”有哪些,看看我們在做很多決定時是不是受到過它的影響。
在“中學生天地”微信公眾號回復“中間商”,查看上期思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