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yerr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系大樓下,一塊有著百年歷史的日晷矗立著。磚青色的盤面接收晷針的倒影,上面密密麻麻地刻著各式規則,以便使用者調整時區,夏、冬令時以及均時差。
目前最古老的日晷是古埃及的方尖碑,我國、古希臘和古羅馬同樣有日晷。難以想象,古人在缺乏現代天體物理理論的支撐下,日復一日地觀察太陽運動便能發現如此巧妙且精細的規律。《淮南·說山訓》中的“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是從看似理所當然的自然現象中發現整體形勢的發展趨勢和規律。在那個攝取知識的途徑僅憑個人經驗和書本的時代,觀察力是寶貴的智慧。著名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查干湖冬捕”一集介紹道,頗有經驗的老把頭觀察并選擇冰面上的下網點,幫助整個漁隊獲得豐收。這位長者做著影響眾人成果的決定,也是依靠多年觀察得來的經驗。
觀察力講究見微知著,以小見大,對反復出現的現象加以思索,歸納規律,去除個體事件的獨特性而尋求值得提煉的知識,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問題解決思路。然而如今,我家中除掛鐘外有烤箱、微波爐和電腦,出門在外有汽車和手機導航,可以說,我自打出生就從未因詢問時間或方位望過太陽一眼。正如亞當·斯密在巨著《國富論》中闡述的,勞動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進國民財富有著巨大作用,許多人不靠“天”吃飯已久,觀察自然和季節交替以增進農業產量也從父輩們的“技能樹”中消失了。信息傳播飛速的時代,手到擒來的知識削弱了親自觀察種種規律的必要性。而同時,海量信息和商家們瘋狂地爭奪用戶的屏幕時間和眼球,也剝奪了人們親自觀察種種規律的可行性。小學時,我看到蜻蜓低飛會激動地跑回家,因為急著告訴媽媽即將下雨,但現在有了天氣預報,哪里還會在樓下等半晌蜻蜓。
許多需要人為觀察的事物隨著科技的迭代消失了,與之一同減弱的是我們的觀察力。計算機與人類相比有著更優的處理海量數據的能力。小時學校外布滿了小攤,攤主們個個擅長判斷紙鈔真偽,這種經驗是保證他們得以生存的一種必需。而如今,發展完善的電子商務、掃碼付款完全替代了當年攤主的寶貴經驗。現在的我和當時的攤主們差不多年紀,對十元、二十元紙鈔的細節得想好久,更不用談辨別假鈔了。更何況,假鈔的判別能力取決于特定貨幣乃至貨幣的版本,在中國積累的經驗出了國便得從頭來過,但計算機在這方面的能力無疑有更好的可擴展性和可移植性。
科技永遠日益發達,能探索天體星系,或擊敗圍棋冠軍,但它總有不可替代人腦的一面。我們若事事假以科技,滑滑手機便可完成日常所需,但卻不能指望用既定程序來尋求突破和創新。觀察力的削弱聽起來負面,實則并不可怕,畢竟我們最大的短板是有限的壽命,有精力分配的選擇權總是有裨益的。令人可怕的一直是丟失了觀察的習慣,使我們對大到宇宙、小到自身和微生物都知之甚少的這個世界,喪失了求知的欲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