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
偶爾會有一種感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旁觀者,看著身邊的人經歷種種事情,而自己只是靜靜站在一旁,無法與周遭的事物產生連接。就像是將頭埋在水池中,開始還咕嚕冒幾個泡,漸漸也就沒有了聲響。當我翻看匡扶的新書《納悶集》的時候,我發現,原來不只我一個人有過這樣的念頭。
匡扶的創作載體是漫畫,但在翻完整本書后,我卻覺得這更像是一本現代小說或者說現代詩集。書里出現的人或事看著有些魔幻,卻又充滿了真實感,就像是我們身邊常會聽到的那種故事。比如厭倦了高壓工作的女孩,迷茫中來到一家二手書店;熱愛自然觀察的男孩,對喜歡的女孩說起飛蛾與月亮;停電的晚上,渴望靈感眷顧的年輕人在黑夜中找尋自我。這些故事中的主角,就像是早高峰擠著地鐵進進出出面無表情的上班族一樣隨處可見,然而就是這樣的普通人,讓人看的時候感受到真實與共鳴。
我最喜歡的是《私奔的外婆》和《被折角的人生或書》這兩篇。《私奔的外婆》說的是有一天外婆的姐姐突然出現,要“我”陪她去找已經失蹤一年的外婆的蹤跡,于是“我”和姨婆就這樣踏上了一段奇幻之旅。
整個故事里失蹤的外婆一直沒有出現,他們一次次找到線索,又一次次落空,沿途遇到的人將外婆的形象逐漸豐滿了起來:外婆隨性自由,不被年齡所束縛,仍舊穿著自己喜歡的漂亮裙子,心動,戀愛,私奔,離家出走,去尋找自己的生活。在這樣的對比下,年輕的“我”反而顯得沉悶無趣,總是什么都提不起勁。在這段旅途中,作者通過“我”的視角在思考:
生活就好像是一大杯,一直在續著熱水的茶,一天天過下去就像一次次加開水,到后來越來越淡,根本沒味道了……本來就是越來越沒意思的吧。
同行的姨婆看透了“我”對于生活的沒有干勁,時而出現這種哲學性對話:
什么乏味不乏味,多數人不都是……想做的事沒有,要做的事一堆。
你可能是比別人高興得少,但也比別人難過得少嘛。
直到最后,“我”也沒有見到外婆,不過這或許已經不重要了。看到她仍舊如此隨性地為自己而活就足夠了。只有試過之后,你才能知道它適不適合你,就像生活,勇敢地往前走,總好過留在原地,回首過去。
《被折角的人生或書》的主角是在一家二手書店打工的女孩,她像是生活的觀察者一般每天在這個小小的書店里觀察著來來往往的客人。愛在不準帶外食的書店里吃外賣的女白領,下課來店里看書的小學生,把自己寫的書裝作是二手書送來店里賣的調音師等。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從這里經過,而“我”從一份讓人疲憊的工作中離開:
想起從前上班的時候,曾在下午的廁所隔間里,聽到過隔壁傳來的鼾聲。
大家都好辛苦啊……但關鍵,是乏味吧。
仔細想想,過去掛在脖子上的那張工牌,在如今的行情下,非常緊俏吧。多少同齡人擠破頭,就想在那樣的公司占有一席呢。所謂的“上行電梯”唄。
把工牌當做金銀銅牌的,大有人在吧。可我不是。
來到這家書店就好像是給自己放了個假,在一路狂奔的路上按下暫停鍵,停下來思考在那張工牌后面的自己是什么。可從沒有過什么宏大夢想的“我”和上班時乏味的“我”相比,有什么不同嗎?
翻書的時候,我隨著主角卷進情緒的渦流之中,情緒隱藏在生活隱秘的角落之中,不著痕跡,找到了線頭,輕輕一撕拉出一大片脫開的線。這種感同身受源自故事中的真實感,匡扶對于生活描寫得很細,他擅長記錄那些很小很小的瞬間,比如撕壞了透明膠的瞬間,費勁也扣不上拉鏈的瞬間,繞著臉飛的小蟲一直打不到的瞬間。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瞬間,構成成年人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如同費勁地拔掉指甲旁邊的倒刺,留下的傷口一直隱隱作痛。
這本書就是在說這些不起眼的人不起眼的瞬間。再熱愛生活的人,偶然也會納悶。遇到這樣無所適從的瞬間時,我們不妨停下來,當生活的觀察者,靜靜地看著別人經過,休息夠了,再回到生活之中。在流逝的時間里,觀察引發感悟,感悟累積起來變質為成熟,而成熟使我理解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