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愚
尊敬的新教材的主編顧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即將畢業的高三學子。時光如流水東逝,是教材樸實無聲的陪伴,帶我走過三年寒暑,來到高中最終的夏天。我希望為新教材獻出小小的建議,陪伴更多孩子的成長。
我認為“生命贊歌”這一單元應是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必要,教育應如活水通渠,助育少年之靈氣、青春之生氣。
幼童若是水泉,高中時期則是為其開渠筑道而奔往四海之時。我們需要新的動力與飽和的精力為我們開拓新路。或許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為我們打通空間的大視角,一夢異國飄揚的水草;或許是海明威《橋邊的老人》帶我們掌握時間的深遠目光,一窺戰亂下生命的低沉。教材是高中生最重要的一扇窗,見過時空大背景下生命的輕揚或沉重,我們才能找準方向,奔往平靜的海域,感受生命無邊無際的力量,學會敬畏,心存向往,肩負擔當。
我們在成為學生之前,首先是一個無知無措的生命。在活水擊石、拓展新路之時,總有些頑石難以撫平。高中生在望見大海時,往往為海的遼闊與石的堅硬而自卑失落。此時我們應為他們自身的生命奏歌——讀《師說》,明如何解惑;讀《滕王閣序》,感受少年獨有的才氣;讀《勸學》,勉勵自己不要放棄。此為疏阻通淤,是在向前進的同時拓寬度,讓學生心情不再狹隘自卑,而是學會主動,學會自信,學會自尊。
身為臨近高考的學生,回顧往昔相伴的課文,好比回顧往生。那是我們的生命足跡,是《定風波》中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條通渠,總在映照過往人煙、空間與時間。這便如挖渠,渠越深,便越平靜,便能載起更多的人、更多的責任,便能安定渠邊守渠人之心,撫育一方山水。教材應如活水通渠,不僅是助渠發展,更是造福一方百姓。
生命的本質便是與周遭廣闊世界產生了有機聯系。我們成為新時代的渠,溝通一方山水人文、一段時空歷史,此乃生命的最終目的之一。
新時代立德樹人,求人才之靈氣、人才之骨氣、人才之擔當。我希望成為一條通往更廣闊天地的渠,在吸納水源之時,引外來新水助萬渠成長,也愿后來之渠,載波浪之寬,育百姓生息。
新教材選編,教育大事!無論納入何種主題,只要永懷育人之旨,必能自成生命活水、人生通渠。微陋之見,不知是否有助于您?
此致敬禮!
點評
本文在選材上有獨到之處,直接切入了離我們最近、我們最有切身體會的事物——教材,非常有主人翁意識地對新教材提出建議。文章第三段談教材為我們開拓新路,第四段談通過教材照鑒我們自身,一外一內,層次分明又相輔相成,之后作者在論證上再深入一層,用“生命的本質便是與周遭廣闊世界產生了有機聯系”精準地道破了生命的本質,并且關聯新時代教育的追求,眼界廣闊,文章大氣。另一方面,本文采用書信體,全文交流意識突出,語氣拿捏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