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捷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如是說。
的確,在社會高度發達的今天,許多人早就脫離了對溫飽的追求,轉而投身于創造心靈的美好。殊不知,美麗只是面紗,而摘去面紗后的現實,是日益裸露的亞馬孫平原、日益消退的南極冰川,是在未來的某一天,小說成為現實,我們被垃圾淹沒。
我們的確做出了行動,垃圾分類的號召響遍全國,然而垃圾分類桶本非形象工程,卻親眼見證了有的同學對垃圾分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以為是最微末的小事。行動力的缺乏,造成了已分類的垃圾居然走向了同一歸宿——樓梯間的大垃圾桶,這豈不讓人痛心而苦笑。
或許有人醉心學業,有人自視清高,有人熟視無睹,有人追求“逍遙”。然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從未更易,我們一直約束讀書人的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文明不是拘束,禮貌更非逃避,若指望口號中能有垃圾分類的魔力,這樣的心安理得未免有些卑微,可見其力必在于行動。
風氣,也并非一夜形成的,大家所鼓吹的大道無為,在如今只能成為膽怯的標志。分類,這一個微不足道的舉動既非黑也非白,更與一個人的種種特點毫無聯系,豈能有所拒絕。只要每人的一滴甘露,便能匯成江河,只要江河澎湃,必能掀起波濤。而波濤之洶涌,就必然能鼓蕩得云開月明。無論他人如何,自我永遠是最可靠的導向。
垃圾分類不值得吹噓,也不應當批判,一個平凡的舉動往往能成其偉大,所以我們必須行動起來,只消將一片垃圾投向它正確的歸宿。各位遠非愚人,料想也能學會如何分類。我所希望的是彎下腰、拾起垃圾、謙謙君子的我們,而不希望看到的是虛偽的高尚與易碎的美好。
我們渴望的心靈凈土,會在拾起的一刻升華。現實早已敲響警鐘,我們的所求無論是在山之高,還是在水之清,都需一方凈土。于是我們攜著手,邁著堅定的步伐,去保護每一片屬于自己的凈土。
而后便是麓山蒼蒼,湘水泱泱。
點評
本文可以說是“氣盛言宜”的代表,在垃圾分類這個話題上作者見事深、所慮遠,自然便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文章第二段從“我們被垃圾淹沒”的現實進入,第三段迅速將筆鋒拉近“我們”的日常生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等引用擲地有聲,“文明不是拘束,禮貌更非逃避”的思辨真實可信,“每人的一滴甘露,便能匯成江河”等一連串頂針文氣浩蕩,“而后便是麓山蒼蒼,湘水泱泱”的結尾收束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