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葉
《未有天才之前》是魯迅在1924年做的一次演講,它緊扣文藝創作問題,針砭時弊,內容跨越時空,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意義;形式上主要采用比喻的方式環環相扣,語言擲地有聲,振聾發聵。本文結合這一文本的教學設計,呈現教學反思,探究語文核心素養如何落實于課堂,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把握作者通過喻證法批判空喊缺乏天才、實際卻扼殺戕害天才的現狀,呼喚營造產生天才的環境的寫作意圖;
2.通過語言的研讀,把握作者抨擊現狀、維護青年、渴望天才過程中飽含的強烈情感;
3.聯系現實,思考本文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語言的研讀,把握作者抨擊現狀、維護青年、渴望天才出現的強烈情感。
(三)教學過程
導入:西湖大學的籌建與發展
千百年來,時代、社會對于人才的渴求是共通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代代人,無論職業、無論身份,都為這種渴求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2016年12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擔任首任院長,馬化騰、王健林等多位企業家捐贈的中國第一所民辦高等研究院——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杭州宣告成立,是為西湖大學的前身。在成立大會上,校長施一公發言表示:“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近兩年來,這所大學擇優聘用了近百位世界級科學家,致力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世界前沿科學技術的引領者、國際化高等學府。
這是當代人的努力。而在近百年前的中國,在文藝界盛大要求產生天才的當時,作為青年人人生導師和新文化旗手的魯迅,又會說些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一次演講,感悟一份真情。
1.初讀感知
這是一篇在校友會上的演講,肯定有其寫作的緣由。快速瀏覽整篇文章,說說魯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預設:現在社會急切要求天才產生,而實際做法卻在扼殺、戕害天才,所以想和大家討論如何培養天才。)
概括提升:評論現狀、提出觀點、求取認同、改良社會。(議論的針對性。)
2.品讀悟情
一場演講最成功之處,不只在于表達出了自己想表達的思想和情感,而更在于臺下的觀眾能產生共鳴,各有各的收獲。今天咱們來當一回聽眾,想象自己坐在彼時的聽眾席上,談一談聽到這場演講后,你收獲了什么。
問題1:你收獲了什么?(本文主要講了什么觀點?)
明白道理——天才的產生,必須要先有民眾。
感悟情感——民眾的迫切重要性。
問題2:為何認同這個道理?(魯迅是怎么說服你的?)結合文本句子作答。
觀點準確: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板書:唯物主義觀點。)
比喻貼切: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板書手法、內容及相似處“生長環境”。)
問題3:想想魯迅為什么用這個比喻,可以用別的比喻來代替嗎?(參考:譬如想有寶劍,一定要有好的磨刀石,似乎“寶劍”和“天才”的相似處還更大。)
明確:1.花木除了要有土之外,自身的成長能力、外界的環境也會影響其成長,強調人才也有其能動性;
2.花木乃常見景物,所以天才的產生是可能的,給青年以希望,也是應民眾的迫切希望而言;
3.做“土”看上去人人可為,而土培育花木十分普遍,受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小結(方法點撥):沒有土,便產生不了花木;沒有民眾,便產生不了天才。人人都可以做泥土,作為民眾易于接受,“泥土”的存在具備可能性(板書“可能性”)。所以這個比喻十分貼切,喻理含情。在議論文中,這種借助比喻的手法來說明道理的方法,我們稱之為喻證法。它和比喻修辭的區別就在于:比喻修辭可以形容單個的對象,強調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加深讀者對本體的印象;而喻證法通常運用于完整的某個觀點,更強調形象化說理,指向的是道理的生動化,使觀點更為清晰,讀者更易理解。
問題4:民眾只要做土就可以了嗎?
明確:要做泥土,不要做灰塵(板書“泥土”“灰塵”和“能產生天才的民眾”“不能產生天才的風氣”,對應兩組比喻。)
問題5:這也是一個比喻。具體指代的是什么環境?
明確:“整理國故”和“崇拜創作”。一個是盲目復古,一個是單純模仿。
問題6:這個比喻恰當嗎?
明確:灰塵的特點在于不踏實(隨波逐流)、不堅定(隨風飄散)。而以上兩種風氣的民眾都屬于不擁護新文化,在這樣的環境下,青年“讀死書而脫離實際革命斗爭”“眼界狹小”,生長沒有根基。十分形象且易于理解。
問題7:能感受到魯迅先生當時的情感嗎?結合文本談一談。
明確:十分迫切、嚴肅的!
(1)帶感情朗讀原文——“然而現在社會上的論調和趨勢,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卻要他滅亡,連預備的土也想掃盡。”明確這是遞進的句式,說明事情的嚴峻性!當時的文藝界要求要“天才”,行為卻背道而馳,留給社會難以解決的問題。
(補充背景:新文化運動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限,分為前期后期,通常認為是1915—1923年,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同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基本內容為“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即,一、提倡民主,反對專制;二、提倡科學,反對迷信;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四、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新文化的思潮剛在現代文學的大地上傳播,新青年、新文化剛剛興起,面對“整理國故”、“崇拜創作”、惡意的批評可能帶來的戕賊,魯迅此時內心是十分焦急、憤怒的。)
(2)關注用詞:荒謬絕倫、戕賊、老衰、腐敗、無可救藥、瘋子、老先生、不平家,明確嚴肅、諷刺用詞說明事態的嚴重性!
問題8:做了灰塵,就生不出好花、喬木來。從核心的比喻“土”中生出了新的喻體,“泥土”和“灰塵”,前后相互照應,推進了議論。相應地,灰塵便長不出好花、喬木。還有沒有別的情況?
明確:還有在長了嫩苗的土上踐踏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直接后果就是會產生一碟子綠豆芽。
問題9:綠豆芽是比喻什么?
明確:非天才。(引導:整齊而生命力不旺盛,腐壞之后生出的枝芽,指天才被扼殺。)
(板書“綠豆芽”“天才、民眾都被扼殺”與“踐踏長了嫩苗的土”“扼殺天才”兩組相應比喻。)
小結:沒有土,便產生不了花木;沒有民眾,便產生不了天才。有了土,卻只有做泥土,才能產生好花、喬木;如果做了灰塵,甚至長了幼苗的土被踐踏,所以我們要做能產生天才的土,而不要做灰塵。實在是說明了“泥土”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板書:必要性、重要性)通過環環相扣的喻證法,民眾能更形象地從這場演講中收獲這個道理。
問題10:做“泥土”是可能的、必要的、重要的,除此之外,你還能得到些什么信息?
明確:號召了我們怎么做“泥土”。
問題11:這就是具備策略指導意義,指向方法的可行性。(板書“可行性”)有哪些可行的策略?
明確:包容收納新思潮。
小結:魯迅先生提出了“泥土”存在的可能性、必要性、重要性,也為怎么做“泥土”做出了指導,通過“土”和“花木”這兩個核心喻體加以延伸,關聯主旨。我們甚至可以想見,當魯迅先生說到社會現狀的時候那橫起的憤怒的一字眉,而在呼吁民眾時那渴望的眼神!一篇闡述觀點的演講,以理服人是必需的;而只有飽含深情,才足以動人。
3.拓展延伸
距離這場演講過去95年的今天,你又通過這篇文章收獲了什么呢?結合具體事例,帶入不同的身份來談談。
青年人成長需要好的環境;
青年人自己也要不怕流言蜚語和肆意的評判;
如果做不了天才,也要好好做泥土;
做人做事眼光都不要局限于一隅,要開闊思維;(山寨)
不要害怕接受,而要從接受中創新;
泥土有的時候比天才更偉大。
總結:天才難得,而泥土卻人人可以做。我們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那就守護好自己的內心,“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如果成不了天才,就守護好自己的園地,做有泥土精神的人,包容支持,這也正是泥土偉大的地方!正如本課開篇提到的西湖大學的建立,在西湖大學官方網站上,掛著校長施一公的愿景:
我們期望,十年二十年之后,在浙江杭州,有一所在世界上備受尊崇的、立足中國大地而又充滿中國特色的高等學府,西湖大學。這里,將擁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學家,培養最優秀的青年人才,從事最尖端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科研教育體制機制,為中國的高科技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引擎和支撐,為世界文明做出無愧于中華民族的貢獻!
施一公
(齊讀)
就是一群具有“泥土精神”的天才做的事情,以生命影響生命,有大師在的大學,民族有未來,國家有希望!
二、教學反思
本堂課我以文章主要論證法——喻證法為授課主要內容,和學生一起品讀魯迅文本中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一喻貫穿全文的論證手法,強調議論文文本的情理兼備,思考本文的現代意義,以冀達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性,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語文核心素養。
綜合來看,核心素養的提出也是全球教育理性的回歸,它將“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即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放在制高點,以新的姿態呈現給關注未來教育走向的人們,它的實質內涵是直面未來教育,聚焦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重大問題。從內容上看,本課教學從演講類議論文本的針對性談起,切入文本主要觀點,也是關涉提升學生的演講實際技能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從方法上看,本課主要采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討論法,注重文本意識、生本意識,著重邏輯分析和對比探究,考慮到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習慣和議論辨析能力,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終極指向在于立德樹人。
就語文學科整體而言,其核心素養包括社會參與、自主發展、文化修養三大領域,主要涉及國家認同、國際理解、溝通與合作、學會學習、主動適應與創新、語言符號與表達、人文與審美等,最終指向“全面發展的人”。高中階段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它們是語文學科落實立德樹人總目標的四大構成要素,也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制定的核心依據。
在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方面,因為本文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論證嚴密,比喻精準。通過本文核心比喻“泥土”和“花木”的運用,魯迅先生含蓄而深刻地論證了民眾培養天才的道理。我通過其他的一組比喻與之進行對比,讓學生通過品析語言較好地區分了比喻修辭和比喻論證,并弄清楚比喻論證的深刻含義——生動論述及嚴密論述。課堂較多采用朗讀形式進行文本呈現,讓讀者真切感受議論文本的情感張力,更貼近文本和語言本身。在作業拓展部分,要求學生熟悉運用比喻論證講一個道理,促進知識的遷移。
在思維發展與提升方面,通過分析核心比喻喻體和衍生喻體的關系以及其對于全篇論證的推動作用,讓學生在梳理中理解概念的同時活躍思維,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做課前思維導圖,課后復習板書,更是直接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
在審美鑒賞與創造方面,引導學生感悟議論文邏輯性背后真正驅動的情感性,讓學生感受到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革命“斗士”,既是消除學生對于看上去較為枯燥的議論文本的畏懼心理,也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帶著一顆真心去感受真實的思想,得到共情,感悟審美。
在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則讓學生通過品讀文字感悟中國文字的含蓄深刻及一代思想家的文思泉涌,將思想文化化的過程直觀呈現,引導其領略中國傳統文化之美,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在結語處聯系實際例子(西湖大學的創立和努力)延伸“泥土”的現實意義,達到情感的共鳴,理解當代人的偉大精神。
“以人為本”是這堂課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目標。魯迅先生強調的是“人”,文本要將這個“人”字傳達給學生,著眼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完整健全的人格,以生命影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