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才
摘要:云南省大關縣近年來積極整合財政涉農資金,用于脫貧攻堅和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效。本文總結介紹了該縣整合涉農資金、助力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整合資金 脫貧攻堅 成功經驗
近年來,云南省大關縣積極探索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助力脫貧攻堅和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將涉農資金變零敲碎打為統籌整合,變分散使用為集中投放,取得了較好的成效。2017年至2019年,全縣累計整合涉農資金88033.4萬元,2019年底實現82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2020年4月經貧困縣摘帽省級第三方評估達到貧困縣退出標準。
一、抓涉農資金組織領導,促工作合力
大關縣成立縣長任組長的涉農資金整合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財政局,主要負責整合工作的統籌協調工作。明確縣財政、監察、發改、扶貧、審計等職能部門和各鄉鎮人民政府、項目主管部門的職責,建立“政府主導、財政牽頭、部門配合、齊抓共管”和強化監督檢查,建立事前、事中、事后跟蹤監督和督辦催辦與日常適時電話催辦和書面催辦相結合的工作格局。專項督辦工作由縣整合涉農資金辦、扶貧辦、審計局牽頭組成五個督促檢查組,每季度對涉農資金使用、項目管理情況進行檢查,縣委、縣政府每月通報督辦一次,對檢查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項目單位整改,并適時跟蹤再檢查。每年由縣財政局、縣審計局聯合聘請第三方機構對上年度資金使用進行專項檢查,并對財務管理進行專項指導,要求項目實施主體切實加強項目組織管理,確保完成項目各階段支付進度。
二、抓涉農資金統籌配置,促整合到位
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是財政安排用于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主要資金來源。大關縣明確,將中央層面18項資金和省級層面22項資金和市級安排的市級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市級農業專項資金、市級林業資金、市級水利資金、市級農村危房改造與抗震安居工程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補助資金、農村綜合改革專項資金,市級安排的其他涉農資金和縣直各部門清理上繳縣級國庫結轉結余資金,以及所有涉農項目縣級配套資金目錄范圍內的項目資金,全部進行整合。整合的財政專涉農資金先劃入縣級財政扶貧資金專戶,鄉鎮或部門根據縣級項目主管部門批復的項目實施方案組織實施。
三、抓涉農資金重點領域,促整合效益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圍繞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支持農村公路、小型公益性生產設施、小型農村水利設施和農村安全飲水、人行便道、耕作便道等建設。
在產業培育方面,圍繞培育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含已脫貧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民族手工業和鄉村旅游業;承接來料加工訂單和市場營銷;使用農業優良品種、采用先進實用農業生產技術等。
在易地扶貧搬遷方面,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等。
在金融扶貧支撐方面,圍繞幫助建檔立卡扶貧對象(含已脫貧戶)緩解生產性資金短缺困難,對扶貧貸款實行貼息等。
在公共服務保障方面,支持農村社會事業建設、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等農村公共服務。在能力素質提升方面,圍繞提高農村扶貧對象就業和生產能力,對其家庭勞動力實行的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民創業培訓、參加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給予補助。
四、抓涉農資金規范管理,促資金安全
在資金安排程序方面,一是建好縣級項目庫。由縣脫貧攻堅指揮部、縣扶貧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采取“自下而上”工作方式,由鄉鎮按照脫貧出列基本要求及時間安排,分清輕重緩急編制基層項目庫,縣脫貧攻堅指揮部根據全縣統一部署進行審查入庫,統一編制全縣年度脫貧攻堅項目庫。二是提前預判項目。建立資金安排提前使用和跨年度間資金額度使用機制,由縣扶貧辦、行業主管部門緊緊圍繞脫貧攻堅“571”標準,提前收集補短板項目,縣扶貧領導組及時研究項目安排計劃,全力確保資金及時下達,避免資金等項目現象。三是細化預算安排流程??h財政在收到上級下達整合資金文件后,2個工作日內通知縣扶貧辦,由縣扶貧辦牽頭及時通知行業部門、鄉鎮按程序提出項目安排計劃,報縣扶貧領導組或縣政府涉農資金整合領導組研究,通過后交縣財政2個工作日內下達資金預算。
在資金管理模式方面,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先劃入縣級財政扶貧資金專戶,鄉鎮或部門根據縣項目主管部門批復的項目實施方案,鄉鎮組織實施的項目鄉鎮申請將資金劃撥鄉鎮核算,專賬管理、封閉運行,實行鄉級報賬;部門組織實施的項目部門申請將資金劃撥部門,實行部門報賬。其他部門整合涉農資金根據項目主管部門批復的項目實施方案將資金下達到項目主管部門,項目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實行部門報賬。
五、抓涉農資金監管考核,促責任上肩
在監督管理方面,在每個項目貧困村選舉產生3至5名義務監督員,參加村兩委會議,參與項目日常監督,參與涉農資金項目竣工驗收;建立健全統籌財政涉農資金監督管理制度,強化全過程監管,監管工作由縣審計局牽頭,縣監察局和其他相關職能部門參與配合,對資金監管職責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問效;突出監督重點,重點對各部門統籌資金整合項目總體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情況、項目建設完成情況、項目資金使用管理情況等進行監督檢查和跟蹤問效。
在強化考核方面,按照“誰申請、誰編制”原則和“同步編制、同步審核、同步下達、同步公開”工作方法,推進全縣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督促實施主體在項目結束后開展績效自評,縣財政局和審計局再聯合聘請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全縣所有涉農資金安排項目進行績效再評價,縣委、縣政府將第三方機構對全縣所有涉及涉農資金安排項目的部門和鄉鎮進行績效再評價的結果納入全縣年度工作綜合目標考評。
在結果運用方面,將績效評價結果與資金預算安排掛鉤,對績效評價較好的部門、鄉鎮優先安排資金;對績效評價較差的部門和鄉鎮,在下年度減少相應財政預算資金安排,同時根據資金沉淀情況及時予以收繳。
在責任追究方面,一是對項目方案編制不實,不具體;項目實施管理不到位,質量不合格,未按規定時間完成任務;未建立公示制度,公示不到位;財務核算不規范、不清晰或造成資金浪費;監督檢查責任不落實,工作督查不到位;項目驗收走過場,拖延驗收,應撥資金不及時;項目主管部門日常監督和抽查驗收不到位,對項目實施存在的問題糾正不力;群眾對項目實施情況反映較大,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項目單位,由縣整合涉農資金領導組通報批評,督促整改,情節較重的追究單位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責任人的責任。二是對虛報項目內容,夸大項目投資額;截留、擠占、挪用、貪污整合涉農資金;同一項目多頭申報,多頭申請騙取整合涉農資金;資金管理不力,整合涉農資金使用效益差及其他違紀違法行為的項目單位,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追繳資金,對有關責任人員進行問責,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作者單位:云南省大關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