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秋韻


廣西民族大學(以下簡稱廣西民大)是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曾入選《環球人文地理》中國9所最富有詩情畫意的大學之一。建校至今,廣西民大利用得天獨厚沿海沿邊和瀕臨東盟的區位優勢,形成了“民族性、區域性、國際性”三性合一的辦學特色,為中國—東盟各領域發展培養、輸送了眾多國際化創新型人才。
近期,在廣西民大東盟學院建院10周年之際,本刊記者獨家專訪了廣西民族大學校長謝尚果教授。采訪中,謝校長表達了對東盟學院10年來辦學成果的肯定,同時也對未來進一步推進廣西民大面向東盟的高端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期望。
精耕細作 發揮平臺建設優勢
謝校長表示,廣西民大自建校以來在研究領域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四大功能,堅持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依托兩大主要優勢大力發展東盟相關的專業學科:
一是優越的地緣區位。廣西是中國唯一與東盟陸海相接的省區,是溝通中國與東盟的國際通道及開展友好合作的窗口、前沿。據了解,截至2019年9月,廣西民大的東盟國家留學生在校人數為1303人,輸送交換生的國外合作院校由2018年的14所增加到2019年的17所。
二是優良的辦學傳統。“廣西民大在1964年開設東南亞小語種專業,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小語種教學體系。長期以來我校與東盟各國保持良好的文化交流關系,受到東盟文化環境的熏陶影響較大,這在地方院校中是極具特色的辦學模式,面向東盟領域的研究有先天的優勢。”謝校長說道,在中國與東盟關系日益緊密的背景下,廣西民大與東盟各國高校人才培養交流正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東盟學院依托學校“四大功能”“兩大優勢”,于2010年正式建院,定位為學術研究型政府培育學院,是廣西民大實現從教學研究型大學向開放研究型大學轉變的重要步驟。
東盟學院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內外、乃至廣西、全國和全球的資源進行建設,不斷優化自身辦學水平,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子,不僅在廣西民大已有的優勢資源基礎上進行內容創新,還在管理制度上講究科學創新,以此推動學校與學院在東盟學術研究領域提升競爭力。
在謝校長眼中,東盟學院的發展始終緊緊圍繞著成立的“初心”不斷推進,學院師生時刻銘記著自身所肩負的服務廣西面向東盟開放發展戰略和國家面向東盟加強友好合作的使命。而面向未來,學院也會在“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找準位置,著眼于更大格局,扮演好角色。
成果豐碩 學以致用服務東盟
廣西民大堅持不斷拓展學術交流的深度與廣度,積極鼓勵東盟學院利用學校優勢大平臺與不同院校、不同國別的學者聯合科研,協同創新,形成學術共同體。通過培訓打造東盟學院高精尖人才隊伍,以“學校招牌”為跳板,加強理解、獲取、運用信息決策等能力,為中國與東盟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東盟學院的長遠發展開山鋪路。
東盟學院10年來櫛風沐雨,春華秋實。為積極應對新形勢下高等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每年學院都會常規舉辦中國—東盟高等教育論壇,助力中國和東盟各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多樣化與可持續發展。
在國別研究方面,東盟學院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績,東盟研究中心作為中國第一批國別研究基地于2012年正式獲批,充分利用了東盟學院的學科與區位優勢,組織、協調和調動了全院各有關學科的人才力量,綜合有序地開展東盟研究,通過多學科的整合研究助力中國—東盟全方位合作。
“按照東盟學院的辦學優勢,在技術交流與學術交流方面成果豐碩,在中國—東盟研究領域,我們發布的專業信息得到了國家各部委和廣西政府決策咨詢的肯定及采用。東盟學院的研究生也發揮自身所學所長,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為擦亮東盟學院作為政府培育學院的這塊招牌作出積極貢獻。雖然我們成立時間不長,但是做了不少高效重點工作。”謝校長向本刊記者重點介紹道。
教育質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線,學科建設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我校東盟學院多年來致力于為國家和東盟社會培養輸送高層次、高標準、高質量的綜合型人才,在與東盟各國的學術交流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在推動中國與東盟在學術研究、教育發展領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謝校長表示,在各方支持和學院師生努力下,東盟學院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實,從小到大,各方面建設成就有目共睹。東盟學院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廣西民大東盟研究領域的重要品牌、國際化的重要標志。
謀劃藍圖 全力打好“東盟牌”
謝校長表示,在學校現有成果基礎上仍要堅持以“三大導向”原則加強對東盟學院的指引,以期東盟學院能為“廣西民族大學—東盟文化交流藍圖”添色增彩。
以人才培養為導向,未來要在東盟學院現有的基礎上建立更多博士點與碩士點,不斷推動高水平科技成果、高層次領軍人才在廣西大地培育轉化、薈萃成長,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國家的能力,為中國與東盟的交流工作作出貢獻。
以科學研究為導向,提升東盟學院研究的層次,進一步把研究東盟區域性問題納入工作范疇。積極參與高層次國際科研交流合作,不斷提升研究水平,打造卓越科研能力是塑造國際化特色高校硬實力的一個重要支撐點。
以文化交流為導向,堅持全方位交流,東盟學院立足于自身面向東盟的辦學特色,積極發揮民間外交作用,要面向東盟國際社會開展多維度交流,要發揮人類文明燈塔的功能,將中國文化、中國智慧傳播到世界各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一些國家的疫情防控仍未見拐點。在這個“后疫情時代”,廣西民大的疫情防控工作已經步入“與疫同行”常態化階段,嚴格遵循國家的要求開展教學工作,并且積極推出線上教學與線上舉辦學術論壇的交流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我們加大了對線上設備與技術的資金投入,雖然現在仍有1000多名東盟留學生因為疫情無法回到學校,但專業的線上平臺和技術將保障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謝校長表示,高校間的國際交流合作應架起橋梁,既做好“留學中國”的品牌,也承擔起文明交流互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