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簽署以來,中國—東盟建立起一種有韌性的互惠關系,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時,彰顯了它的獨特力量。
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以下簡稱自貿區)全面建成10周年之際,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會期舉辦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10周年專題論壇。與會嘉賓著眼當下形勢,進一步明確了自貿區建設的價值與意義,在回顧中獲取未來發展的智慧,在展望中肯定昨日的偉大功勛。
自貿區“優惠券” 給人民帶來幸福感
“自貿區的提出起源于我們吸取東亞金融危機的教訓,我們共同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潮流,自2010年全面建成至今的10年里,自貿區推動中國—東盟貿易投資快速增長,惠及了中國和東盟各國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中國和東盟的貢獻。”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許寧寧說。
10年來,自貿區為雙方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中國北方10年前基本看不到產自東盟的熱帶水果,如今榴蓮、山竹、龍眼都已鋪滿中國大街小巷的超市;10年前,中國的手機品牌在東盟十分罕見,如今中國手機在東盟市場很流行,很多都裝載著東盟國家生產的芯片等零部件;10年前,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很多邊境貿易結算要通過地攤銀行,如今雙方互設銀行網點,辦理匯兌交易。”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說,“自貿區就是優惠券,給雙方人民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從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逐漸攀升,到收獲更多中國投資,再到出口產品受益“零關稅”,東盟成員國從自貿區的建設中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實惠。
據越南工業貿易部長陳俊英介紹,自貿區全面建成以來,10年間中越兩國的進出口總值增加了4倍。在印尼,2019年中國對印尼的直接投資額為47.4億美元,約占印尼外商直接投資(FDI)總額的16.8%,中國因此成為印尼第二大境外直接投資來源國。“泰中兩國依托自貿區實施貿易自由化,取消關稅,從自貿區的優惠政策利用率來看,在泰國符合自貿區特惠條件的出口產品中,泰國優惠政策利用率達到了其出口總值的92%。”泰國副總理兼商業部長朱林·拉薩納維席這樣說道。
李成鋼表示,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商建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東盟作為整體對外達成的第一個自貿區。全面建成10年來,其已成為亞洲最成熟、最具活力、最富成果的自貿安排之一。特別是2020年前三季度,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雙方貿易額逆勢增長5%,中國對東盟投資增長76.6%,充分反映了雙方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和未來合作的巨大潛力。
烏云背后的一道金邊
在文萊首相府部長、財政與經濟事務主管部長劉光明看來,2020年對于各國來說尤其困難,“但在每一片烏云的背后都有一道金邊。”面對單邊主義抬頭、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今天,人們迫切需要重申自由貿易、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價值與意義,而自貿區全面建成10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就是那烏云背后的一道金邊,給世界帶來多一線的光明。
“借助自貿區,中國—東盟可以減輕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并促進強勁而持續的經濟復蘇,可以創造更多的商業機會、工作崗位。我們的目標是在后疫情時代創造一個更具有包容性的未來,使所有人都能享受更美好、更舒適的生活。”菲律賓貿易和工業部部長拉蒙·洛佩茲說。
“中國—東盟的當務之急是加強貿易和投資方面的協同與合作,以確保貨物、物流暢通無阻,并確保供應鏈保持韌勁。2020年5月通過的《中國—東盟經貿部長關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加強自貿合作的聯合聲明》,提升了自由貿易區在促進貿易和投資,以及維護區域和全球供應鏈方面的重要性,將有利于減輕疫情對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東盟秘書長林玉輝說,“在這一方面,自貿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框架,可以在邁向后疫情時代,重新激發人們對于貿易體系的信任和信心。”
在此背景下舉辦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10周年專題論壇,以“攜手共建深度開放與融合的中國—東盟大市場”為主題,與會嘉賓從部門行動、專家視角、企業聲音三個層面,共同探討了自貿區升級《議定書》全面生效后對世界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并聚焦中國—東盟區域大市場融合過程中所涉及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通關便利化、優勢產能合作、融資支持、市場開放等關鍵性問題進行了充分交流。
自貿區升級發展,萬里長征從頭越
“我們富有成效的自貿區合作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未來有廣闊的前景。”新加坡貿易及工業部長陳振聲表示,自貿區升級版應該聚焦電子商務發展,減少非關稅壁壘,完善供應鏈等雙贏的新領域,以規劃自貿區未來的發展藍圖。
緬甸商務部部長丹敏則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包括自貿區在內的多個自由貿易區的升級工作有所放緩,“我們必須分秒必爭、加倍努力,確保東盟參與的各自由貿易區納入相應機制,以保障供應鏈順暢穩定,并繼續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創意工作者和初創企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中國—東盟需要齊心協力,釋放技術潛能發展數字經濟,通過創造新的商機來刺激地區經濟的新增長。”丹敏說,“自貿區的建設單靠政治承諾不可能取得成功,對自貿區內各國文化價值的深刻理解也非常重要。”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顧清揚看來,自貿區建設的目標與東盟共同體建設,特別是經濟共同體建設的目標一致,且自貿區的升級符合東盟的發展需求,因此,希望未來兩者可以相向而行、相互促進。
2010年全面建成的自貿區在2015年迎來了升級版,對于自貿區未來的發展,許寧寧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強化合作目的,做細、做實合作。以雙方關切性最強、互補性最強的領域為重要抓手。二是進一步落實好自貿區協定和升級版議定書,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今后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自貿區是RCEP的基礎,RCEP是自貿區的補充,高質量建設好自貿區對RCEP也很重要。
“簽署RCEP只是一個制度安排,不代表它就建成了,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各方的產業對接與合作,打造優勢互補的新產業鏈,打消一些國家的后顧之憂。”許寧寧說,“三是充分發揮好東博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的作用,強化各方關切、共建性與務實性。”
難走的是上坡路,難開的是頂風船。10載榮光,誕生于危機后的自貿區在今天仍面臨新的挑戰。我們期待,下一個10年,步入升級發展的自貿區能繼續發出開放合作、自由貿易、互利共贏的堅定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