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霞

2020年11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信緬甸全國民主聯盟主席昂山素季,祝賀她領導的緬甸全國民主聯盟在近期舉行的選舉中蟬聯執政。此時離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公布大選結果還不到48小時。
自古以來,中緬就是歷史相通、山水相連的好鄰居,時至中緬兩國建交70周年,從“一帶一路”到中緬經濟走廊,兩國在文化和經濟上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民盟勝選后,緬甸內政與外交有何變化?中緬關系發展將有何新動向?近期,在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舉辦的“東盟快閃”學術沙龍活動上,緬甸《金鳳凰》中文報社執行總裁張翀分享了相關見解。
緬甸大選背后的民盟政府
11月14日,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正式宣布2020年聯邦議會大選結果,在此次大選產生的476個聯邦議會席位中,昂山素季領導的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贏得396個議席,將繼續執政。
相較于2015年大選中獲得391席的大勝,民盟此次更勝一籌,獲得了80%的選民支持,在多個省邦未失一席。
此前,有媒體表示,民盟政府缺乏執政經驗,在民族和解問題上未能取得實質性推動,經濟發展不及預期。對此,張翀認為:“民盟政府執政已經有四年多的時間,他們在經濟領域還是希望有所突破的,比如說他們執政后的前100天就推出了國家經濟發展計劃,涉及到了緬甸國家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其中包括改善民生、促進經濟增長等一系列舉措。”
“從數據上來看,近五年除了2016、2017財年以外,緬甸的GDP增長率基本能保持在6%以上,雖然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樣的增長率不算高,但總體而言差強人意。”張翀說。民盟政府執政期間,力所能及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交通,證券交易、住房工程的計劃和建設,以及繼續批準外資銀行進入緬甸等。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民盟政府對第一波疫情應對較為妥當,國內未出現大規模感染。在防控疫情背景下,民盟政府對政黨備選、宣傳等內容提出具體要求,要求不得在有確診病例的鎮區進行大規模宣傳、游行活動,聚集人數不得超過50人。張翀表示,緬甸還進行了一定規模的提前投票,主要是以60歲以上的老人和一些公務員為主,占了投票選民的1/6左右。此外,政府為低收入群體提供食品、減免電費等,助推了民眾對民盟政府的認可,提升了民盟的支持率。
緬甸內政與外交的變與不變
目前,民盟所要面臨的問題仍然是實現民族和解、修憲和經濟發展。張翀表示,由于執政經驗不足以及軍隊權力的影響,過去5年,民盟并沒有真正有效地推進社會經濟發展、憲法改革等事項。此外,在此次選舉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新政黨、第三方勢力,這反映出緬甸在過去5年里,社會分化在進一步加劇。
然而,本次大選的投票結果顯示了民眾對民盟的支持,增加了民盟的信心,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緬甸主要政黨的地位。相比2015年,當前的民盟政府已經積累了充足的執政經驗,大大提升了執政黨應具備的行政管理能力。
“緬甸一直以來奉行大國平衡外交,緬甸與其他國家的關系不會因為任何政黨的上臺變得很差或者變得更加親密,還是處于一個比較平穩的狀態。”張翀說,“對于國內的政治環境而言,緬甸同樣在目前既定的民主競爭道路上繼續向前推進,并不會出現很大的波折和起伏,包括民族和解、法治和修憲,都會按部就班地繼續向前推進。”
勝選過后的民盟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組建新政府后會著重考慮少數民族的需求及民意,各個民族政黨的愿望等同于執政黨民盟的愿望。在通往自由民主道路期間,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及挑戰,民盟保證會一如既往地去應對。民盟也希望國內民眾能夠積極參與自由民主相關工作。
大國平衡外交下,中緬關系依舊穩健
“中國是緬甸繞不開的大國,是沒辦法選擇的鄰居。”張翀說。2020年是中緬建交70周年,70年來,兩國的交往樹立了國家間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的典范,兩國關系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規模國家之間關系的典范。
張翀表示,中緬兩國雙邊經貿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是緬甸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也是第二大投資來源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與緬甸的合作日益密切,特別是近年來“一帶一路”建設的推動下,大量中國企業開始進入緬甸,開拓當地市場,項目主要集中在能源、礦產等領域。2019年1~9月,中緬貿易額達到135.4億美元,同比增長17.9%。同期,中國企業對緬投資1.5億美元;在緬新簽工程承包合同額47.7億美元,同比增長238.1%。
近年來,緬甸政府積極響應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皎漂港深水港和工業園項目簽署的一年前,昂山素季曾兩次到北京,分別參加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及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而在皎漂港項目簽署后的1個月,緬甸宣布成立“一帶一路”指導委員會,由昂山素季任主席,充分顯示了緬甸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決心。
張翀表示,目前中緬經濟走廊各項建設工作扎實推進,兩國領導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就共建中緬經濟走廊達成了重要共識。在政策溝通引領下,兩國設施聯通不斷加強,貿易暢通顯著提升,資金融通取得突破,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格局正逐步形成。兩國在中緬經濟走廊下聚焦發展規劃、產能與投資、交通、能源、農業、邊境經濟合作區、數字絲綢之路等12個重點領域,帶動了緬方經濟走廊沿線就業和經濟發展,極大提升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下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緬甸經濟復蘇的速度超過了所在區域和國際平均水平。張翀表示,緬甸領先于國際上的大部分國家,快速實現經濟恢復,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中國方面的合作和一些貿易方面的支持。隨著中緬兩國友好合作不斷深化,2020年,中緬雙方以建交70周年為契機,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擴大教育、宗教、媒體、影視等領域交流合作,不斷夯實中緬友好民意基礎,為“胞波”情誼增添新內涵。
親望親好,鄰望鄰好。未來,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緬兩國關系必將迎來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