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露嬌
“巴適得很”,是很多人對成都的第一印象。大熊貓、小酒館、麻辣火鍋,已經成為成都的城市名片。但除此之外,成都正在以另一種新面貌走向世界。
11月6日,參考消息報社發布《中國城市海外影響力分析報告》:在海外影響力排行榜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位居前五;在海外品牌塑造及傳播力排行榜中,成都位居榜首。
從全國來看,北上廣深依然保持中心城市地位,但成都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人才、資金、企業不斷流向成都。僅今年8月,成都就拿到了騰訊、網易、字節跳動共計280億元的投資。
8月20日,騰訊新文創總部落地成都,總投資50億元;同日,網易成都數字產業基地成立,總投資130億元。隨后,字節跳動創新業務中心落地成都,計劃投資約100億元。
此外,滴滴出行在成都設立滴滴西部創新中心,統籌開展網約車、安全研發等業務;華為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落戶成都,發揮5G、AI、云計算等方面的技術優勢。
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之后,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成渝雙城經濟圈”成為國家重要戰略,成都的價值也日益凸顯。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成都已成為國內經濟大循環的中心節點之一。
根據成都市新經濟委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成都有6家企業成功上市,7家企業達到獨角獸標準,122家企業達到準獨角獸標準,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位居西部第一。
作為中國西南部的“網紅”城市,成都正在成為創業、創新、創投的新高地。
“成都對于初創企業是非常友好的城市,甚至沒有之一。”
作為成都知名的連續創業者,唐天廣在接受創業邦采訪時這樣評價這座城市。
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相比,成都的生活質量更高、房價控制更好。很多人都說,成都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因為在這里,工作和生活可以完美融合。“這是一個lifestyle之城,不僅有很多創業創新的機會,還可以開車半小時體驗老茶館、九眼橋酒吧。”
唐天廣畢業于四川大學,2010年從北京回到成都和搭檔創立貨車幫,并先后擔任CTO和CEO。貨車幫是中國最大的公路物流互聯網信息平臺。2017年,貨車幫與運滿滿共同成立滿幫集團,唐天廣退出公司并隨后創辦科技健身公司FITURE。
在唐天廣看來,再次創業依然選擇成都,除了是因為有以前的經驗積累外,更重要的是因為成都得天獨厚的優勢。對于創業者來說,最關心的要素可能是人才、資金、政策,但成都除此之外對創業者還有更大的吸引力。
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相比,成都的生活質量更高、房價控制更好。很多人都說,成都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因為在這里,工作和生活可以完美融合。“這是一個lifestyle之城,不僅有很多創業創新的機會,還可以開車半小時體驗老茶館、九眼橋酒吧。”唐天廣說道。
成都不僅能吸引人,更能留住人——成都已經連續11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川渝地區尤其是成都高校云集,不僅有老牌985高校四川大學,還有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業內知名高校,畢業生大都愿意留下來,這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
在成都創業10年,唐天廣坦言,這里的創業環境變化很大,尤其是“融資變得更容易了”。他告訴創業邦,2012年他剛接觸融資的時候,必須要到北京或上海見投資人,因為“人家一聽是成都就不來了”。因為對投資人來說,當時成都真正值得投的企業并不多,只去看一家公司有點“不劃算”。

FITURE創始人兼CEO唐天廣。成都對于初創企業是非常友好的城市,甚至沒有之一
“投資人來只能看我一家公司,沒有其他公司可以湊成一趟,所以投資人不愿意來。”唐天廣表示,近幾年情況完全變了,投資人開始主動聯系他來成都看項目。“他們每次來成都能見3~5家企業,紅杉在成都已經有十幾家portfolio企業,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唐天廣的新項目FITURE,也獲得了很多投資機構的青睞。今年9月底,FITURE完成了6500萬美元A輪融資,刷新了全球健身行業A輪融資紀錄,吸引了騰訊、紅杉資本、貝塔斯曼等大批一線機構投資。紅杉資本是FITURE的創始投資人,去年8月,FITURE獲得了紅杉資本600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
從貨車幫到FITURE,唐天廣對創業邦講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2010年,我和搭檔創立貨車幫,公司從0到1,再到10億美金獨角獸,最后合并成為100億美金超級獨角獸。再次創業,我希望把健康作為自己后半生的事業,也希望通過創業讓自己永遠保持35歲時的身心狀態。”
在唐天廣看來,FITURE有兩層含義,一個是Fitness of Future,另一個是Fit everybodys Future。
從全球來看,大健康是一個頗受關注的朝陽行業。美國健身公司Peloton已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超300億美金,FITURE想要做中國智能化家庭健身賽道的領跑者。今年10月28日,唐天廣的新產品終于落地,FITURE魔鏡正式上線,這是全球第一款“硬件+內容+服務+ AI”智能健身產品。
對于成都這座城市,唐天廣充滿了信心:“我覺得在未來10年,成都會越來越爆發。”
作為成都的代表性企業,新希望集團近年來在不斷尋求新的增長點。
1997年,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出版了《創新者的窘境》一書。
克里斯坦森在書中表示:新公司如果掌握了某種能打破現存經濟模式的新發明,就可以打敗幾乎任何一家大公司。但與此同時,大公司如果沒有進行顛覆性創新,也注定會走向滅亡。
新希望集團創始于1982年,在飼料產能方面排名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目前擁有農牧食品、乳品快消、智慧城鄉、地產文旅、化工資源、生態環保、醫療健康、金融投資八大產業板塊。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曾在演講中表示:企業創新不足,必須變革。他提出了新希望的“五新”理論,即新機制、新青年、新科技、新賽道、新責任。在他看來,新機制是創新的新基建,新青年是創新的生力軍,新科技是創新的發動機,新賽道是創新的新空間,新責任是創新的新高度。
對于大企業來說,創新就相當于內部創業。新希望集團合伙人管理賦能平臺,就是“新機制”下的創新業務孵化平臺,主要采用合伙人制度孵化創新項目。
“集團對平臺賦予的使命,不能說是第二增長曲線,但至少應該是第三。”新希望集團合伙人平臺副總裁劉栩對創業邦表示:目前平臺重點關注三個賽道——數字科技、普惠金融、消費升級。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說:企業創新不足,必須變革。他提出了新希望的“五新”理論,即新機制、新青年、新科技、新賽道、新責任。在他看來,新機制是創新的新基建,新青年是創新的生力軍,新科技是創新的發動機,新賽道是創新的新空間,新責任是創新的新高度。
傳統產業如何用科技實現智能化再造?劉永好曾在演講中表示:信息化是第一步,有了信息化大集中,再實現數字化,最后實現智能化,這叫作傳統產業智能化再造。“我們養豬的企業都可以這樣做,所有的企業都應該這樣做。”
在農業養殖端,如何實現“科學養豬”是個重要的話題,涉及生物防控、信息防控等各種復雜技術。“我們的養豬場用了很多科技手段,包括豬的每一天、每一小時的變化,以及生物防控等都是采用數字化方式,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劉栩對創業邦說道。
上游在養殖,下游在產品。新希望集團也在利用技術實現產業鏈溯源,保證食品安全,同時利用大數據實現個性化產品研發。“每個環節都做到極致,食物的質量才會好,質量好,食品健康,這是最核心的,其次是盡量滿足大家各種各樣的個性化消費需求。”劉栩說道。
除了用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養殖、食品安全溯源,新希望集團還圍繞普惠金融進行了一系列數字化創新。
2016年,新希望集團聯合小米、紅旗連鎖等股東發起設立四川新網銀行,這是繼騰訊微眾銀行、阿里網商銀行之后,全國第三家、中西部首家互聯網銀行。
四川新網銀行是一家由數據驅動的銀行,依靠數據和技術來驅動業務運營,實現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風控、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銀行系統自動通過人臉識別技術核實身份,并通過大數據審核個人信用信息,最快幾分鐘即可發放貸款,讓金融貸款惠及更多傳統銀行無法觸及的“信用白戶”。
此外,新希望集團還與騰訊在成都合資成立了新騰數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希望整合新希望的民生產業資源和騰訊的科技與互聯網能力,圍繞“智慧城鄉”打造新的產業生態。
自成立以來,新騰數致聯合多家金融機構,以新希望集團的產業背景和騰訊在大數據、智能風控、區塊鏈等領域的技術能力和生態體系為依托,創新推出了“新型產融關系數字平臺”。
劉栩對創業邦表示,合伙人平臺在發展的過程中,得到了成都政府很大的支持。“政府不僅有推動創新的制度和系統,還有非常實惠的政策。我們去跟政府對接資源、談事情,他們都很開放,很支持我們做一些創新的事情。”
無論是創業、創新,都離不開一個關鍵詞——投資。
截至2019年底,成都各類金融機構及中介服務機構已達2700多家,其中包括8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900多家地方金融機構、98家保險業機構、281家證券經營機構。
在股權融資服務方面,成都設立了100億元新經濟創投基金、1億元天使投資基金、3億元中小企業紓困基金,同時聚集各類股權投資機構626家、注冊資本規模逾千億元。

新希望集團合伙人平臺副總裁劉栩。目前平臺重點關注三個賽道:數字科技、普惠金融、消費升級
據成都市新經濟委介紹,自2017年起成都每年吸引的風險投資都超過100億元,截至今年10月已經達到520億元。
作為中國最大的全球化母基金,盛景嘉成管理合伙人王曉輝在接受創業邦采訪時表示,目前正在成渝地區落地兩支基金,重點關注文化消費、產業互聯網和前沿科技。“我們已經在重慶落地了第一支成渝協同發展基金,主投文化消費,還會在成都再落地一支成渝協同發展基金,主投科技。”
成都,被認為是投資的價值洼地。《環球時報》曾評價成都為“中國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世界銀行官員稱成都為 “中國內陸投資環境標桿城市”。成都能夠吸引大量投資,自有其優勢所在。
首先是人口優勢,川渝地區覆蓋1億多人口;其次是人才優勢,成都高校帶來了科技人才的紅利;第三是政策優勢,成渝經濟一體化將帶動西南地區的發展;第四是價值洼地,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相比,成都地區企業運營成本相比較低,估值會有一定折扣;最后是內循環優勢,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相比,川渝地區的經濟以內循環為主,在未來雙循環的經濟體系下,將有更多發揮的空間。
作為西部消費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成都境內有30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此落戶,去年GDP達到1.7萬億元。今年9月底,長城戰略咨詢首次發布《中國城市新經濟十大指標》,成都僅次于北、上、深、廣、杭,成為中國新經濟城市第六名。
成都不僅自然條件優越、人文底蘊深厚,且極具創新精神,創新醫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大批新興產業加速發展。成都天府高新區目前已聚集大量各類新經濟企業,海康威視、紫光集團、諾基亞等行業龍頭企業相繼落地。
“我覺得以成渝雙城經濟圈為主體,一定會成為中國的第四增長極。”王曉輝說道。
2020年,是建設成渝經濟圈的開局之年,成都的新征程已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