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腳泥,滿頭汗,剛在河里挑撿完石頭,他又干起了泥瓦匠的活……這個形象說他是一個藝術家,大家可能很難相信。他就是鄧寒松,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一名有著30年教齡的專業教師。近年來,他把工作的重點都放在了免費為村民設計農家庭院上。他給自己定了兩項鐵規,一是活兒都自己干,二是材料都不能花村民錢,就地取材。
從今年7月開始,鄧寒松老師已經來回往返湖南省新寧縣水廟鎮枧桿山村5趟了,鄧老師來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把昔日的山村變成遠近聞名的美麗村。
枧桿山村是個省級深度貧困村,2018年3月長沙理工大學開始駐村幫扶,2020年初已經實現脫貧摘帽并全面開啟了美麗鄉村建設。
剛撿來的廢舊泡菜壇,經過鄧老師一個上午的折騰,變成了一組被命名為“生活之源”的噴泉設計;幾個鵝卵石擺在臍橙樹下,就組成了母雞下蛋的小景,鄧老師取了個別致的名字叫“新生”;轉動開關,土陶罐就流出了山泉水,既古樸又別致……
每次進行庭院設計,鄧寒松老師總會帶上幾個學生。鄧寒松說:“景觀設計不能只會紙上談兵,你要先懂施工,特別是要先讀懂每一種材料,才能做好設計。”
每個特色庭院背后,是鄧寒松和學生們幾何倍數增加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然而這些辛苦并不是為了獲得任何報酬,甚至連往返的交通費都得自己掏。
鄧老師說:“不是什么事都要講報酬的。到一個村,能用設計助力村容村貌的提升或對村莊的發展有利,那么我的工作就是有意義的;中國的農民勤勞質樸,曾經的貧困村還能接受我們為他們改造庭院景觀,證明新時代的農民已不滿足于物質上的追求了,也有了強烈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我也是農民出身,為他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感到高興,我們能做點工作我更高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