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十多年前,百度、阿里、騰訊三分天下,分別拿走了搜索、電商、社交這三塊超級蛋糕。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百度=搜索,阿里=電商,騰訊=社交,沒有什么力量能夠打破這種格局。
直到后來BAT(B指百度、A指阿里巴巴、T指騰訊,是中國三大互聯網公司)打響代理人戰爭才得到改變。騰訊扶持了搜狗搜索,投資了京東和拼多多,在鐵板一塊的中國互聯網地圖上,撕開了一道口子。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互聯網大并購,又催生了合并壟斷。
2015年前后,中國互聯網掀起一場史無前例的并購大潮——美團合并大眾點評后,成為千團大戰后唯一的幸存者,掌控了互聯網本地團購市場;滴滴先是合并快的,后來又合并Uber中國,一舉拿下國內90%的網約車市場份額;攜程合并去哪兒,在線旅行賽道就剩攜程一家獨大;58同城合并趕集網,分類信息網站的戰爭結束。
這幾起大并購之后,中國互聯網地圖被分化,一些垂直領域的巨頭跑出來,形成了新的更細化的壟斷。
巨頭們達成了一種默契:用合并來結束戰爭。合并的前提是基于共同的利益,或者是共同的股東。以上四起超級大并購,背后都涉及到一個共同的股東——騰訊,在合并前,騰訊投資了它們。某種意義上,市場經過多輪洗牌,形成雙寡頭格局時,騰訊推動了合并的發生。
但是問題來了,當騰訊和阿里同時坐在談判桌上時,合并又該如何進行?合并的可能性不存在,于是超級巨頭的代理人戰爭又打響了,中國互聯網進入代理人壟斷時代。
美團和餓了么,瓜分了中國整個外賣市場,但是誰也合并不了誰;美團收購摩拜后,美團單車、青桔單車、哈啰單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騰訊同時投資了京東和拼多多,把電商的使命交給它們去完成,側面狙擊阿里。
這些代理人背后都站著騰訊或阿里,它們以一種相互制衡的方式,聯合壟斷了市場。已經沒有縫隙再留給創業公司,創業風口變成了巨頭游戲。
大部分有壟斷傾向的巨頭都是“平臺型”企業,比如美團、滴滴、阿里、拼多多、京東、螞蟻、攜程、貝殼。平臺經濟具有天然的網絡效應,一旦形成規模,便可能進入強者恒強、贏者通吃的階段,這為未來的壟斷提供了土壤。
與此同時,資本也在其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最典型的是滴滴。滴滴是“平臺經濟”的代表,它在短短幾年時間里融資數百億美金,不同背景的投資人瘋狂下注,將它推上風口浪尖。但滴滴對中國網約車市場的掌控,是通過兩起并購實現的,而非業務層面的擴張。2015年滴滴快的合并后,易到用車轉身就向商務部和國家發改委進行了舉報,稱“兩家公司并非技術創新,而是資本融合形成的壟斷”。
很多人不會忘記幾年前的共享單車大戰,但卻不一定了解資本和巨頭是如何影響這場戰爭走向的。美團收購摩拜時,坐在談判桌上最有分量的人,不是摩拜管理層,而是以騰訊為代表占多數股份的巨頭,以及以紅杉資本為代表各懷心思的風險資本。殺死ofo的,不是殘酷的競爭對手,也不是激烈的競爭環境,而是巨頭和資本爭執不下的一票否決權。
在資本面前,創業者變成了博弈的籌碼,變成了牌桌上的工具人。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