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日晚間,馬云等人被約談。11月3日,上交所公告稱,暫緩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上市。
隨后,包括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金融時報》在內的多家媒體,連續發表文章,主要觀點均為互聯網金融亂象,大型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帶來的問題與風險。
用意何在,無需明言。
一次演講
不少人分析認為,這次上市失敗的主要原因,緣起10月24日馬云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發表的一段演講。
他的演講中,有不少驚世駭俗的言論,比如說:
“中國不是金融系統性風險,因為中國金融基本上沒有系統。監和管是兩回事,監是看著你發展,關注你發展,管是有問題的時候或預判有問題的時候才去管,但是我們現在管的能力越來越強,監的能力越來越差。今天的銀行延續的還是當鋪思想,抵押和擔保就是當鋪;中國金融的當鋪思想非常之嚴重;‘抵押的當鋪思想是不可能支持世界發展對金融的需求的;我們必須用借助今天的技術能力,用大數據為基礎的信用體系來取代當鋪思想,這個信用體系必須是建立在大數據的基礎上。螞蟻金服一直圍繞綠色、可持續和普惠發展,如果綠色、可持續和普惠的金融是錯誤的話,我們將會一錯再錯,一錯到底。”
馬云的這番話,可以說把各大銀行給得罪了個遍。他的演講中,還透露出一個明顯的想法,就是認為現在的監管依然太嚴格,還需要進一步放松監管。
然而實際上,國家對于阿里、對于螞蟻的監管力度,已經是史無前例的低。要知道,金融行業之所以需要被嚴格監管,就是因為這一行業大多是用的加杠桿的錢,一旦暴雷,必定會由整個社會來承擔風險。
花唄用30多個億的本金,通過不斷循環貸款、資本市場包裝貸款為金融資產、再貸款,循環多次,借到了3000億左右的貸款,利用100倍杠桿滾動放貸。
這才是他能夠賺錢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恰好是監管并不嚴格,才造就了螞蟻金服的盛況。
監管究竟是嚴是寬?
2015年11月,馬云再度登上美國《福布斯》雜志封面,內頁標題是:“阿里巴巴和他的四萬個賊。”
雜志的文章這樣評價道:“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人們愛恨交織,卻勢不可擋,市值2000億美元的帝國,建筑在假貨高山之上,誰也毫無辦法。”
支付寶出現的時候,線上支付還很不發達,辦理業務很麻煩,因為銀行方面受到監管,不許出現一點漏洞,而支付寶則以資金中介的身份,鉆了個空子,開始利用自身的方便快捷征服無數用戶。
余額寶也是差不多的情況,它宣稱自己并非貨幣基金,實際上它只是把某些環節縮減了一下,監管也不好判斷是否屬于金融創新,抱著姑且試試的心態給它開了綠燈,因此才有了后來的火爆。
花唄和借唄也同樣如此。
而多次得益于監管不嚴的馬云,公然發表言論稱,如今的金融監管依然太嚴格。于是他最終求錘得錘,好好體驗了一把什么叫真正的監管嚴格。
一套組合拳
在約談的同時,銀保監會官員發文,點名花唄、借唄等金融產品,認為它們“往往形成過度授信,與場景誘導共同刺激超前消費,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輕人深陷債務陷阱,最終損害消費者權益,甚至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危害。”。
此外,銀保監會還出臺了新的網絡小額貸款新規。《網絡小貸管理辦法》的條款對螞蟻核心業務極其不利,比如:網絡小貸,原則上禁跨省展業;單筆聯合貸款中,小額貸款公司出資比例不得低于30%。
而螞蟻小貸約1.7萬億的消費信貸中,只有360億左右的表內貸款,比例約為2%。也就是說,借出去的100塊錢里面,大約只有2塊錢是從螞蟻自己口袋里掏出去的,其他都是合作銀行出的。
正因為如此,螞蟻集團短短10余年里,比肩宇宙第一大行。
如果按照監管的要求,出資比例提高到30%,結合最多5倍杠桿的原則,要驅動1.8萬億聯合貸款,螞蟻小貸資本金要達到1400億元,大概是現在資本金的4倍。
監管下的螞蟻集團,給股東創造的利益,無疑會大幅縮水。所以,在上市前夕,螞蟻集團一直努力淡化金融色彩,貼上科技公司的標簽,甚至把名字由螞蟻金服改為了螞蟻集團。想按照科技公司的定位,獲得高估值。
也許更重要的是,規避監管。
但最終,經過大風大浪的監管層,還是洞察到了螞蟻背后蘊含的巨大風險。主要一點,就是螞蟻集團放貸的對象,常常是銀行涉及不到的長尾人群。這類人群收入不穩定,資信沒有經過嚴格的評估。經濟形勢一旦不好,疊加高達15%的利息率,很容易成為違約對象。
據螞蟻招股說明書,受疫情影響,螞蟻的消費信貸逾期率上升了100%。而同期,招商銀行信用卡貸款逾期率只上升了28%。螞蟻集團與招商銀行的客戶質量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此外,螞蟻集團采用的聯合放貸方式,近98%的資金來自銀行和發行ABS(以項目所屬的資產為支撐的證券化融資方式),自己卻收取了利息收入的30%作為“技術服務費”。實實在在的“螞蟻吃肉,銀行兜底”。
一旦某些環節出問題,錢收不回來,損傷的大部分是銀行的利益。而銀行,又是金融行業的命脈,一旦出現倒閉,后果不堪設想。
螞蟻倒下,掀起的那將是滔天巨浪。
如果事情發展到像美國次貸危機那樣的局面,螞蟻集團這樣的小貸公司倒閉了,那它們也只需要承擔有限責任。而最終受苦的,只會是政府和普通的老百姓。
金融時報的文章
《金融時報》上的一些文章,對此點評更加深刻和透徹。例如,署名為“周矍鑠”的文章,就全面評價了螞蟻金服所存在的各種問題:
大型互聯網企業由于它的市場主導地位,可以迅速獲得競爭優勢,進而出現壟斷和不公平競爭。
大量開展金融業務,卻又宣布自己是科技公司,這是逃避監管,而且容易因無序擴張而造成風險隱患。
監管困難的原因,一是產品和服務的邊界模糊、性質混淆,二是其前沿信息技術令監管機構不易識別。
螞蟻金服在采集用戶信息時,不分金融信息和非金融信息,一股腦全部集中采集和暴露,這增加了數據泄露與侵權風險。
其網絡覆蓋面寬,經營模式和算法都是相同的,一旦發生金融風險,極有可能快速傳遞到整個系統。
署名為“時雨”的文章則從另一個角度評價了螞蟻金服。文章認為,螞蟻金服的重點業務是支付寶,而它從一開始以支付業務為主,逐漸發展到現在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是全世界混業程度最高的機構。這類互聯網公司的信貸評審模型普遍處于黑箱狀態,具體的有效性,沒有經過經濟周期和壓力的檢驗,很可能是非常脆弱的。
業務模式不利于合理控制融資成本,這同樣增加了風險。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王昊說財富”“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