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李杼紅


不少老人生活在老舊小區里,適老性差、出行難、活動空間匱乏等問題日益凸顯,適老化改造成了一項迫在眉睫的“搶救性”工程。
李老研究了一輩子室內設計,如今已85歲高齡的他,卻無奈被困在了室內。
半年前,李老不慎跌倒,導致骨折,盡管恢復得不錯,卻再也離不開助行器,在沒有電梯的老舊樓房里,居家成了一種“禁閉”。
“腿腳不好,也不想給兒女們‘添亂,所以沒什么事我基本不下樓,每天就坐在家里看電視。”李老說,行動不便使上廁所都成了難題,為了減少上廁所次數,他甚至都不敢多喝水。
和李老一樣,住在北京市豐臺區某小區樓房8樓的老趙,如今已經69歲了,患有高血壓、風濕等多種疾病,因腿腳不便無奈被困在了室內。
此前,老趙不慎在家中跌倒,盡管身體有所恢復,但她此后在家里走動時,都要用胳膊撐住墻壁借力。時間久了,她家的墻壁上能看出一道道清晰的黑印。
“蹲得下去,站起來就蠻費勁了。”老趙說,為了不給兒女們“添麻煩”,如果沒什么事情她基本不下樓。
如今在城市中,像李老、老趙這樣“不接地氣”的“懸空老人”越來越多。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5388萬人,占總人口的18.1%。不少老人生活在老舊小區里,適老性差、出行難、活動空間匱乏等問題日益凸顯,適老化改造成了一項迫在眉睫的“搶救性”工程。
2020年7月15日,民政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讓一向低調的適老化改造行業一夜間站上了風口。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份文件為仍處于起步期的適老化改造行業正式按下“啟動鍵”。
但記者近期調查發現,巨大的適老化改造蛋糕,還存在“看得到吃不到”的種種難題。
城鄉住宅不適老人? 居家養老存在問題
目前,受我國養老文化傳統的影響,多數老年人還是將居家養老作為首選。現行的“90-7-3”養老服務體系目標也從國家政策層面驗證了這一點。
“90-7-3”養老服務體系目標是指,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由此可以看出,“居家養老”在中國式養老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目前我國的城鄉住宅設計普遍存在不適老問題。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家庭房間和社區設置兩方面。
農村地區多以平房和兩層樓房為主,少見高樓,這些地方的老年人大部分都居住在自家房屋的平地層,避免上下樓不便。相比之下,城鎮化早期建設起來的一批小區如今呈現老舊狀態,很多小區沒有安裝電梯,老年人上下樓很不方便。
家住安徽省宿遷市某小區的王老,由于腿腳不便,長期住在改造后的一層車庫。他的女兒住在同一棟樓的四層,平日里都是女兒下樓來看望他。只有過年時,他才會在家人的扶持下慢慢上樓。
而就最近幾年新建起來的一批小區來說,盡管絕大多數都安裝了電梯,但對于一些不識字或者眼神不好的老年人來說,使用電梯也是一件難事。
北京南四環某小區住戶張先生告訴記者,為了方便其父親在進出樓梯時準確按下樓層按鈕,他將電梯上自己所在樓層的按鈕貼上紅色貼紙,告訴父親按紅色的地方就可以,還在旁邊貼了一張便利貼說明情況請求其他人不要撕掉貼紙。
此外,記者注意到,一些小區盡管在樓房臺階處設置了無障礙斜坡道,讓一些坐輪椅的老年人可以自己上下坡道,但小區配套設施仍然缺少進一步考量。
小區內隨處可見的臺階,是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劉老出門時的最大阻礙。因此,除了買東西、倒垃圾,她基本不出門,“就害怕在外面摔一跤,要是有個扶手就好了”。
缺乏認知缺少支持? 適老改造難題不少
近些年,一些適老化改造公司逐漸出現,但大多數還停留在對于基礎設施的增加和完善上,比如增加一些防滑設施或者安裝監控和報警器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適老化改造應該根據每位老年人的特點和生活習慣進行設計改造,比如家具的擺放是否方便老人行走,光線是否合適,溫度是否適宜,坐下和起身時是否需要支撐等,這是一整套系統的改造設計。
記者以客戶身份咨詢了一些適老化改造公司。他們介紹稱,目前大多數適老化改造還是以政府、養老機構項目為主,主要進行地面防滑處理,適老化家具配備,衛生間、洗護室、無障礙系統等部分的設計打造。如果承接個人客戶,則經濟回報很低,不劃算,他們很少會去做。同時,對個體家庭的適老化改造需要重新設計特定方案,一方面客戶不愿意出設計費,另一方面如果個性化設計將來出了事,可能會遇到扯皮。
長沙是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先行軍”,2018年,就開始實施“千戶計劃”,免費為特困老人住所進行適老化改造,并計劃用5年時間分期分批推進,每年惠及1000戶家庭。
不過,大部分適老化改造還是由老人子女出資完成。據《長江日報》報道,一家2016年前后開始推出適老化改造業務的公司負責人介紹,近幾年接到的訂單逐漸增多,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截至目前已完成了1200多戶老人和殘疾人家庭的適老化改造項目,其中約有30%是老人或家屬自費進行居家適老化改造。
頂層設計適老改造? ?軟硬環境均需改善
實際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相關法律法規和專項規劃政策陸續出臺,比如《“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等,都在積極嘗試頂層設計一個積極老年社會的發展走向。
有資深從業者坦言,此前數年,由于國內沒有統一的適老化改造國標、行標、強制標準,大多數企業只能自行制定標準,或者與行業專家合作設計相關標準,這就造成“一企一標”、產品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愈發凸顯。同時,有適老化改造需求的老年人個體情況差異較大,因此,在制定統一標準的同時給企業的個性化操作留出空間,也是一個難題。
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看來,可以從國家層面制定一個大標準,但考慮到各地區經濟水平、各社區支持條件及適老化的因人而異性,可以由地方層面靈活發揮,不設置硬性標準。
摘編自《法治日報》2020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