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慧

OFFHAND PRACTICE室內建筑設計工作室由袁愿和聶璇于2017年在上海成立,她們熱愛在挑戰中學習研究,成立至今已完成各種類型和尺度的項目,涵蓋零售、展廳、快閃項目、私宅乃至農場改造項目。
早上8點,OFFHAND PRACTICEI作室門口的發廊燈箱已經開始旋轉,兩臺自行車的坐墊上仍舊散發著余溫,和訪客一同抵達的還有街角的咖啡以及標準配置的歐式酸面包,“往常如果不趕方案,我們會去隔壁健身房做個瑜伽,然后回來開始工作”。OFFHAND PRACTICE的工作室也是兩個創始人袁愿和聶璇的家,藏匿在上海典型的深巷弄堂里。兩人相識于新加坡,曾是學生時代的短暫室友,時隔多年后,袁愿的一條短信將聶璇召回,當初共同生活的記憶再次被喚醒,OFFHAND PRACTICE也正式誕生。
2019年,在完成了中古家具展廳Single Person的設計后,兩人瞬間被推至公眾視野,團隊業務井噴式發展,即便遭遇了年初的疫情,詢問設計的郵件都沒有停過,最忙的時候甚至有6個項目在同時進行。但Single Person的成功反而讓她們變得更為警惕,“許多人找我們,都是希望可以照搬它所謂相同的風格,但我們更希望未來的客戶看到的是OFFHAND背后的設計邏輯。”OFFHAND在英文中有些“不假思索”的意思,袁愿和聶璇則更傾向于將它理解為“即興”——它是針對每個特定場地的直覺反饋,但并不意味著毫無準備,所有當下的反應都源于無數個日積月累。Single Person的誕生便是如此,與這個狹長昏暗場域的首次會面,就讓兩人立即打消了打造咖啡館和餐廳這類業態的可能,直覺上的“展廳”跟業主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便有了后續“洞穴”概念的延展和深化。在OFFHAND的設計系統里,為場地解決問題一直是核心,而從探索空間與人的關系到理解人在空間中的切身感受是幫助解決問題的關鍵,不主張特定的空間美學,所有的項目都“即興發揮”。另一方面,“越過現象看本質”一直以來也是OFFHAND對室內設計的理解。2019年,在為藝術商店BROWNIE/Project設計畫廊空間時,她們選擇用最簡單的視覺予以呈現,干凈的立面加上鋼筋混凝土的工業氣息,“乍看會覺得好像沒什么設計”,實則花費了大量力氣為其創造清晰豐富的動線,才得以讓觀眾完全沉浸、自由感受。正如建筑師隈研吾所提到的“負建筑”:不刻意追求視覺,俯伏于地面去滿足需求,才是人們真正需要的建筑。“負空間”亦然。

今年9月得閑,二人對工作室進行了一次小型改造,原本居民樓封閉的門面被推倒重建,裝上了兩扇通透的玻璃門窗,街區氛圍瞬間打通,“我們喜歡那種流動的生機和律動,有些隨性的涼喜,就像我們的名字一樣”。室內所用的燈具、置物架板材幾乎都是來自即將完工的項目——上海“多抓魚”的打樣和邊角,“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多抓魚的一個微縮模型,這些項目里的剩余物常會被我們重新利用起來,不浪費,也可以時刻制造些變化。”話畢,兩個女生又馬不停蹄前往下一個提案現場,蓄勢迎接新的“即興創作”。


琚賓:如何保持對設計的熱情并不斷提升創作能量?
OFFHAND PRACTICE:我們會需要有—個持續的動力,而這個動力來源于客戶和大眾的反饋,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都可以,比不溫不火、石沉大海更能帶給我們思考的空間;創作能量則是在不斷練習和試錯中積攢。
張曉曉:在面向未來的沒計中,年輕沒計師將如何看待沒計遺產?
OFFHAND PRACTICE:比起后輩,我們比較幸運依然能朝圣尚存的、年代也不會久遠的大師作品,這個時代的快讓很多好設計稍縱即逝,最終只留存于網絡甚至消失,但也有好的一面,對于年輕一代的設計師而言,這也是機遇。
梁志天:你們對未來的設計師職業有怎么樣的規劃?
OFFHAND PRACTICE:我們從設立工作室到現在,一直希望將更多的關注點放置在設計本身,因此會將團隊維持在一個比較小的規模,集中去做小而精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