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銀湖中學 陳 斌
教材例題是經過教育專家隊伍對教學內容的系統研究、反復挖掘、系統探究的基礎上設置的。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材例題的設置,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充分契合學生的興趣和教材的特點的基礎上,創設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參與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體驗的驅動下,展開對例題情境的充分體驗和感知,在對例題的充分觀察、深入思考、深刻挖掘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點和系統等的科學理解和把握。接下來本文就以《全等三角形判定》例題為例,談談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例題的功能,開展有效的教學實施。
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和教材例題的結合,能夠使學生在具體的問題分析和思考的過程中,主動地將問題和自己的距離與自身認識的陌生感降低,激發學生學習參與的興趣。特別是幾何教學,我們要建立在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通過動手合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過程中,為了驗證“兩個角及其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這一判定,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導入。
引例:一塊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被摔成三塊,只需帶上其中一片玻璃,玻璃店的師傅就能重新配一塊與原來相同的三角形玻璃,你知道他應該帶哪一塊嗎?
在問題情境的驅動下,學生必然會自覺地展開對全等三角形判定的主動探究和認識實踐。教材例題就在契合問題情境的基礎上,給出了相關的問題解析的方法和途徑。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知識遷移,認為可以通過作圖的實踐來驗證。在此基礎之上,我們馬上呈現教材的合作學習,通過幾何直觀探索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從而得出全等三角形“ASA”的判定定理,教師馬上進行幾何語言的歸納:在△ABC 中和△A'B'C'中,∠B=∠B',BC=B'C',則△ABC ≌△A'B'C'。
同學們通過對例題的認識和理解,能夠在對問題的有效探究的基礎上,達到對問題的形象把握。而“角邊角定理”在對例題的挖掘和理解的過程中,不斷清晰和明了,同學們的認識過程也必然在對“角邊角”的形象理解和體驗的過程中,得到生動形象的學習效果。
(1)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有效地調動起來,因而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對教材例題的主動挖掘和探究,實現對三角形的全等判定定理的深刻理解和體驗。
(2)合作探究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在探究活動中,學生通過猜一猜、畫一畫、疊一疊等方式直觀地驗證結論,從而歸納出數學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即猜想——驗證。
通過這一過程的教學,學生明確了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幾何課的設計達到了樂學、合作的育人目標,有效地為幾何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
幾何教學要類比,研究對象雖然改變了,但研究的套路不變。幾何問題的理解需要同學們對問題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幫助學生全面地打開思路,開闊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
我們可以制作兩塊三角形的紙板,通過對稱、平移、旋轉構造不同的圖形。根據學生擺放圖形,我們進行歸納,主要有共線型問題和共頂點問題。
例1:如圖1,已知∠A=∠FCB,AC=BD,∠EBA=∠D,求證:△ABE ≌△FCD。
變式1:如圖2,∠B= ∠C,∠A= ∠D,CE=BF,求證:△ABE ≌△FCD。
變式2:如圖3,∠B=∠E,∠ACB=∠DFE,CE=BF,求證:△ABC ≌△FDE。
例2: 如 圖4, ∠1= ∠2, ∠C= ∠E,AC=AE, 求 證:△ABC ≌△ADE。
思考,通過剛才的擺一擺,你能出一道題目嗎?
圖1
圖2
圖3
圖4
教師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結合例題的特點,展開恰如其分的教學實施,引導學生展開具體而生動的學習探索實踐,引導學生在對問題的充分理解和把握的過程中,有效地開展思維訓練,在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認識動機的基礎上,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1)充分挖掘學生的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在幾何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們以例題為示范,逐步形成幾何分析的一般方法。
(2)有效歸類,類比教學。幾何教學中,題目變了,但是研究的方法和套路不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效地進行方法的歸納、題目的歸類,便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3)培養學生自我創新能力。通過例題的示范、學生對圖形的變換,學生可以自我設計題目,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能力。
同學們通過舉一反三的方法,從而掌握一類題的解決辦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思維訓練,進一步對問題進行提問和思考,進一步展開對問題的舉一反三、一題多問的理解和探究,在豐富的思維訓練的過程中,實現同學們對三角形的全等判定的全面理解和體驗。類比全等三角形的教學方法,我們可以歸納出幾何學習的一般方法。
在數學問題的學習實踐中,問題越形象,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就越濃厚,他們對學習過程的參與程度就越高,對問題的理解和挖掘的程度就越透徹。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通過利用豐富的現代化教學媒體,將原本枯燥、抽象、無趣的教學例題與形象生動、直觀立體的動畫素材聯系起來,讓同學們在視覺化的學習效果的驅動下,展開對三角形的全等判定的形象理解和認識體驗的過程,在同學們對動畫素材的生動理解體驗的過程中,學習效果將得到有效提升。
(1)如圖5,P 是∠BAC 的平分線上的一點,PB ⊥AB 于點B,PC ⊥AC 于點C。求證:PB=PC。(2)根據以上信息,你能得到什么結論?參考圖形寫出這個結論的幾何表示形式。(3)如圖6,AB ∥CD,PB 和PC 分別平分∠ABC 和∠DCB,AD 過點P,且與AB 垂直。求證:PA=PD。
在此題的設計中,教師利用動態的媒體素材,將原本刻板生硬的圖例通過邊框的變化顏色、突出效果、角的放大和縮小等立體形象地展示出來,在動態化的認識效果的驅動下,更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生動理解和認識體驗,在直觀媒體效果的驅動下,同學們形象地認識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角角邊”各指代什么內容,應當如何證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全等又能夠得出哪些結論等。
圖5
圖6
在這一例題的講解中,教師操作幾何畫板,當P 點在角平分線上變動時,PB=PC 始終相等,從數的角度結合圖形理解幾何,實現了數形結合,而且讓學生充分挖掘題目的信息,并為拓展題的解決提供策略,有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材例題的設置上,利用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科學理解和把握和對學生的科學分析和理解,在對教材例題的全局把控、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展開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的教學實施,讓同學們在對問題的形象生動的探究過程中,實現對問題的有效理解、深入挖掘、系統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