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菏澤市生態環境局定陶區分局,山東 菏澤274100)
我國對科學發展與環境保護有著明確的政策態度與實施思路,但是,中央所提出各項政策與原則,主要是立足于未來發展而設定,并以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狀況為出發點,其思路方向十分先進合理。但是,各地區在落實中央關于霧霾整治與改善空氣環境質量方面的相關政策時,其實際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造成這一問題的因素有很多,而這些因素的核心之處在于各地區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需要將中央的相關政策與發展思路,變成所有工作的基本指南,并統一各方面力量,在思想與行動方面實施更為全面的落實程度,而不是單純依靠各地區的環保部門。此外,各地區也需要不斷加大在環保方面的資金投入,提高其在政府財政支出中的占比,從資金方面確保各項手段的有效落實。
近些年,我國在環境質量與生態保護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荒漠化治理方面,在全球范圍處于沙進人退的局面下,我國成功實現人進砂退的轉變,其成果令世界為之矚目,但是,在大氣環境方面,我國所面臨的局面仍然十分嚴峻。2019年12月,北京市連續爆發兩次持續時間超過72小時,能見度不足3000米的惡性霧霾污染事件,對當地的居民生活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在我國東部地區,經濟最為發達的十個大省,其面積僅為92萬平方公里,不足我國的10%,也僅占全球的0.6%,但是,這一地區卻容納了全世界7.3%的人口量,每年所消耗的煤炭資源比例超過全球21%,所擁有的私家車數量更是高達全世界的5.6%,污染現狀極為嚴峻,其所排放的污染物,已經遠遠超出了當地的環境容納上限。
治理大氣污染,消除霧霾天氣,已經成為全民族熱議的話題,同時,也標志著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治理大氣污染成為我國現代生態文明發展的首要任務,對各行各業所提出的要求也是極為嚴格,也充分體現了我國改善生態,治理大氣污染的重大決心。
結合我國近些年在大氣治理方面所取得的各類經驗,并結合各地區現狀與各類研究人員所探討出來的成果,對如何轉變我國空氣污染現狀、解決霧霾頻發的現實手段進行分析,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針對環境治理的關鍵難點,其核心在于解決企業自身對于治污這一問題的主觀意識,讓企業自愿去實施這些事情,而不是單純的依靠法律與規范等進行強迫,而這一手段,其核心在于利益。讓企業看到治污之后對其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同時給那些治污較好的企業給予更多的鼓勵與支持,那么,企業自身就會尋找治污的科學手段。此外,針對那些屢教不改,并且污染嚴重的企業,對其企業貸款與上市融資等金融活動進行嚴格限制,迫使其改變自身。為了解決企業在環保方面投入資金較為困難的現狀,銀行機構可以開設專門的大氣污染治理信貸類產品,以此鼓勵企業完善自己的治理水平。很多的環保工程均需要財政資金來支撐,但是,單純依靠財政的不斷投入來推動工作的發展,是極為不利并會出現諸多其他問題,各地區政府需要有效結合金融、稅收與價格等金融調控手段,以生態發展的眼光去完善稅收標準,對資源型產品的價格進行合理的控制,使其不僅要與市場需求掛鉤,還有與資源自身的稀缺性以及使用過程對環境帶來的各種損害,雖然這么做會導致對應生產下游價格抬升,但是,這也是從根源上控制資源型產品使用量的有效辦法。
制度是一切事物有序發展的前提,強有力的法律制度,也是實施大氣綜合治理的前提保障。現階段,我國需要對《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相關內容做進一步的完善與修訂,明確各地區政府以及各個企業在法律規范內的責任與義務,明確排放標準;各地區也要根據相關的法規內容建立完備的監督體系,對各個企業落實環境治理各項工作的具體情況進行監督;充分發揮社會與公眾的作用,對信息實施透明化,由群眾完成對政府治理工作的監督;加大對違法企業與行為的處罰力度,建立與之對應的環境損害賠償體系,大幅度抬高違法成本。
因空氣存在自然的流動性,各種污染物也會隨著氣流而向周邊區域擴散,因此大氣污染的治理需要各個地區之間協同工作。由國家牽頭,各個地區之間建立聯防聯控體系,并強化具體的措施。每一個地區都要有自身明確的污染排放與產業升級標準,每一個省市都需要首先解決自身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改變整個區域內的空氣質量。
治理大氣污染的工作,其核心在于把控源頭,讓各個企業與生產單位的排放標準提升至大氣容許的水平,并滿足國家政策中的排放細則。單純加大保準的嚴苛程度,對大氣治理工作并沒有很好的推動作用,每一個地區都有著自己的現實情況,而非越嚴越好,一般情況下,只有當多數企業的排放已經滿足當前標準后,才可考慮進一步提高,注重經濟發展的規律性,不能操之過急。同時,相關科研單位需要加大工藝設備方面的研究與創新,滿足污染源處理與控制的工藝設備需求。監督過程不能單純依靠政府相關部門,而是要與社會群眾相結合,建立實時有效的舉報與反饋平臺,讓人民群眾去推動監督體系的完善。
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離不開各項新技術,而加大科研投入的直接目的,是尋找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并及時進行預警,同時,對空氣中的PM2.5等污染物的擴散與遷移規律更為精準把控,建立完善的監控網點,強化各地區數據收集密度,并研究各種顆粒物的化學成分,找出造成霧霾天氣的各個源頭,為各項治理與產業升級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
大氣污染治理是一項全民性生態工程,想要對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體系進行有效的監督,并推動其健康發展,就需要整個社會公民予以充分的支持,倡導綠色出行方式,引導公眾參與到整個霧霾治理工作之內。想要讓公眾在整個生態工程中起到更多的作用,首先建立透明的政策與規劃內容,將必要信息進行分享與公布,讓群眾了解到各項數據的實時進展;其次,進行必要的科學知識普及,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科學素養,避免其被各類謠言所誤導,并對各類自然現象與污染來源等科學知識進行解讀;再次,以群眾根本利益出發,聽取其意見,解答其疑惑與想法,同時,也要勇于承擔各類責任,完善各類管理與治理制度;最后,發揮社會各類團體組織的作用,推動整個社會在環境治理方面的協同,集思廣益,為環境保護部門提供更多有效的可參考資源。
霧霾綜合整治、改善空氣環境質量是一項長期而又系統性的生態治理工程,各地區需要認真遵從黨和政府的領導,嚴格遵照各項政策法規,充分聽取群眾意見,融合社會各類環保團體的正面建議,推動各地區生態治理的聯防聯控,最終改善我國大氣治理,減少霧霾天氣發生的可能性,為我國公民提供更為健康和諧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