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得宏 李玲瓏 張 鋒
(重慶市永川區中醫院,重慶 402160)
2003 年中醫藥在治療SARS冠狀病毒引起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時取得了良好療效,體現出中醫藥抗擊瘟疫的重要性。膜原具有交通內外、連接臟腑、引動三焦的功能,為了充分發揮中醫藥防治瘟疫的優勢,本文擬從“邪伏膜原”角度入手,探討中醫藥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方案。
“邪伏膜原”學說始于《黃帝內經》,奠基于明代溫病大家吳又可,后經明清諸多醫家對其闡述與應用而名重于世[1]。吳又可稟承《黃帝內經》膜原理論并加以發揮,其所著《溫疫論》立開達膜原之方,首開膜原證治之先河。其曰“溫疫之邪從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于伏膂之內,去表不遠,附近于胃,是為半表半里”,強調瘟疫傳播途徑是經口、鼻。吳氏全面論述了瘟疫之邪自口鼻而入,客于膜原,分表里九傳的病理機制,指出膜原是一道生理屏障,具有抗邪的功能,自創“達原散飲”,并提出“扭轉截斷”的治療方法,即疏利膜原、扭轉病位、早逐客邪、截斷病因、九傳治法、里通表和、疫后養陰、防止復發等治法[2]。
清代溫病大家葉天士認為膜原亦是一個部位,這個部位容易藏納穢濁之邪,膜原發病在先,此后瘟疫之邪可從膜原通過三焦、營衛等通路流散全身[3]。膜原病邪不僅內傳胃腑,亦可困阻于脾,即始受于膜原,終歸于脾胃。清代溫病大家薛雪認為邪氣傳脾抑或傳胃則視中氣盛衰而異,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邪傳太陰。《濕熱病篇》曰“膜原者,外通肌肉,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實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趨中道,故并病多歸膜原”,指出膜原外與肌肉相通,內與胃腑相近,居一身之半表半里,具有升降三焦氣機之作用,并且與中焦關系最為密切[4]。薛氏此說的提出,開啟了后世醫家對于膜原與三焦功能之間的探索。
筆者認為膜原的部位大致位于喉關到劍突半表半里的部位,外通肌肉,內近肺胃、心包、膻中、膏肓,與三焦以關隘相通,其內藏納眾多穢濁之邪。膜原有序運轉可適應環境氣候變化,是機體存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其生理病理包括如下幾點。1)膜原為獄都之使。膜原有類似“監獄”的作用,防御瘟疫作亂是其基本功能,且同時收監眾多侵入機體的邪氣、雜氣。具體包含兩重含義:其一,構成機體藩籬,遮隔、阻滯、降服穢濁不正之疫邪,防止其泛溢流散,成為三焦、臟腑的外衛;其二,膜原為藏納穢濁之所,膜原外行于肢體分肉之間,內則行于臟腑胸腹之間,邪侵于此,膜原之空隙往往成為邪氣、雜氣停聚蟄伏、伏藏之處[5]。2)膜原為教化穢濁邪氣、雜氣之所。膜原具有教化、制服疫邪的功能。不同邪氣、雜氣停聚伏藏膜原,受膜原降服、教化。疫邪停留膜原有3種不同的結局:一是膜原制服疫邪,疫邪消失于膜原,機體無癥狀表現;二是疫邪勢大,第一時間突破膜原防線,則病勢急,病情重,發病快,突然出現膜原鄰近部位病變;三是膜原與疫邪相持,疫邪頑固勢大,最終突破膜原防線,即病程具有一定的潛伏性,常兼有咳嗽、發熱、咽痛等輕微癥狀。3)膜原為邪氣、雜氣交爭轉化之地。因機體正氣虛實有別、體質有別、異邪之氣強弱不同、異邪之氣停留時間不同,故疫邪離開膜原后往往會產生一些變化,如嚴重程度的變化,或兼夾有膜原內其他穢濁邪氣,可能導致病邪性質發生改變。4)膜原為機體抗擊瘟疫之關隘。膜原為三焦之門戶,是三焦之關隘,為三焦氣機升降出入的必經之處。具體也包含兩重含義:其一,人體正氣可通過三焦注入膜原,協助膜原遮隔、阻滯、降服穢濁不正疫邪;其二,邪氣強盛可突破膜原防御向三焦及膜原鄰近蔓延,進而影響一身之氣機,感邪有輕重,伏邪有深淺,體質有強弱,以致傳變方式十分復雜。
1.3.1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迅速,可有一定潛伏癥狀,微微惡寒,微微發熱;以發熱、干咳、乏力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腹瀉、全身酸痛等癥狀。重癥患者出現高熱、氣喘、便秘、薄黃苔或薄黃膩苔,甚至出現呼吸衰竭、心衰、腎衰、昏迷等。
1.3.2 從五運六氣角度認識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病時間為2019年末,即己亥年在泉之氣為少陽相火,發病時段為己亥年終氣時段(2019年11月22日至2020年1月20日),即主位少羽水(這一時段在主運少羽的管轄范圍,屬水),客氣少陽火(客氣為少陽相火),中見土運(中運為土運不及),火土相得(客氣火生中運土)。畏火司令,陽乃大化,蟄蟲出見,流水不冰,地氣大發,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溫厲;必折其郁氣,資其化源,贊其運氣,無使邪勝。故可認為此次瘟疫的性質為溫邪。
目前瘟疫所處階段為2020年庚子年初之氣(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3月20日),主氣厥陰風木,客氣太陽寒水,2019己亥年的少陽在泉之氣漸漸散去,庚子年的太陽寒水之氣加臨,加上厥陰風木之風,寒風陣陣,陽氣被遏,此時應警惕寒包熱病機。
1.3.3 瘟疫致病特點 《溫疫論·原序》開篇就明確寫道“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其傳有九,此治疫緊要關節”。夫疫者,感天地之疫氣。在歲運有多少,在方隅有輕重,在四時有盛衰,此氣之來,無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吳氏明確指出了瘟疫的病因不是六淫邪氣,而是感受自然界的“異氣”“戾氣”,又稱為“疫氣”。這種邪氣致病,具有物質性、致病性、專發性、偏中性、傳染性、流行性,病重而多變,同時提出疫氣感染途徑為自口鼻而入。另外清代溫病大家吳鞠通認為“瘟疫者,癘氣流行,多兼有穢濁,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瘟疫病因是溫邪,屬于溫病范疇,瘟疫的病因病機為疫邪作用于人體后,侵犯膜原,根據人體正氣強弱以及瘟疫的性質、力量不同,所導致的人體衛氣營血、三焦所屬臟腑的功能失調及實質損害[6]。本病亦即新型冠狀病毒之溫疫出離膜原,并攜穢濁之氣侵犯膜原鄰近組織甚至人體衛氣營血、三焦所屬臟腑,導致機體功能失調及實質損害,引發一系列癥狀及體征。
按照辨證論治的原則,筆者基于瘟疫出離膜原的侵犯路線、方向、階段、靶向性等特點提出以下4個膜原辨證模型:邪出膜原水平入侵三焦辨證模型(簡稱膜原三焦模型)、邪出膜原階段入侵衛氣營血辨證模型(簡稱膜原衛氣營血模型)、邪出膜原表里入侵辨證模型(簡稱膜原表里模型)、邪出膜原靶向入侵臟腑辨證模型(簡稱膜原臟腑模型)。“邪伏膜原”辨證模型是僅針對瘟疫的辨證論治模型,為了便于理解的暫且之稱。筆者認為在具體臨床辨證中應先辨明陰陽、寒熱、表里、虛實,故可以借助“邪伏膜原”辨證模型從侵犯路線、方向、階段、靶向性等角度理解瘟疫之陰陽、寒熱、表里、虛實。在臨床中可使用單一模型,也可以多個模型聯系運用。建議臨床中以膜原三焦模型、膜原衛氣營血模型使用為主,以膜原表里模型、膜原臟腑模型使用為輔,盡早借助汗吐下三法因勢利導,使邪出有路,針對病因、病性、病位、病機辨證論治,參以截原。以下重點探討膜原三焦模型及膜原衛氣營血模型。
三焦辨證為清代溫病大家吳鞠通所立,以上、中、下三焦劃分人體上、中、下3個部分,即橫膈以上的胸部為上焦,包括心、肺兩臟;橫膈以下,臍以上的脘腹部為中焦,包括脾、胃;臍以下為下焦,包括小腸、大腸、肝腎和膀胱等。根據瘟疫出離膜原后侵犯三焦的路線方向,從水平位角度判斷邪留部位,為了通俗易懂,總結為邪出膜原水平入侵三焦辨證模型,具體如下。
2.1.1 入侵上焦 邪出膜原入侵上焦,病變部位包括肺與心包,分為3個證型。1)邪襲肺衛,肺氣失宣,為疾病的初起階段,臨床表現:發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脈浮數。治療為銀翹散加減合芳香辟濁藥,推薦銀翹避疫湯(為本文作者毛得宏教授推薦方,已在重慶市永川區相關醫療機構大范圍推廣)。2)若表邪入里,邪熱壅肺,肺氣閉郁,則見身熱汗出,口渴,咳嗽,氣喘,苔黃,脈數。治療可用麻杏石甘湯合芳香辟濁藥(建議盡早使用通腑藥截原,使邪出有路)。3)肺經之邪不解,邪熱內陷,致心竅阻閉,則為逆傳心包,見舌質紅絳、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謇肢厥等癥(鑒于危重患者需聯合現代醫學治療,依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
2.1.2 入侵中焦 邪出膜原入侵中焦,病變部位包括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足太陰脾等。1)病至中焦,邪熱熾盛,多表現為陽明氣分實熱之證,無形熱盛蒸騰于外,臨床表現:壯熱,汗多,渴飲,苔黃燥,脈洪大。治療為白虎湯加減合芳香辟濁藥(建議大劑量使用石膏)。2)有形熱結,腑氣不通,臨床表現:潮熱,便秘,苔黃黑而燥,脈沉數有力,甚則脈體反小而實。治療為承氣類方加減合芳香辟濁藥(建議盡早使用下法,使邪出有路)。3)中氣不足,邪氣犯脾,與濕氣膠著,氣機痹阻,多為濕溫病證,臨床表現:身熱不揚,有汗不解,胸痞悶,泛惡欲嘔,身重肢倦,便清尿濁,苔白膩,脈濡緩。治療為王氏連樸飲加減合芳香辟濁、健脾升陽藥。
2.1.3 入侵下焦 邪出膜原入侵下焦,病變部位包括足厥陰肝和足少陰腎。熱邪久留,腎陰耗損,可見身熱顴紅,手足心熱,口燥咽干,脈虛神倦,或心煩不寐等癥。肝為風木之臟,賴腎水以滋養,如腎陰被耗,水不涵木,肝失所養則虛風內動,乃見手指蠕動、神倦、肢厥、舌干絳而痿、脈虛弱等癥。溫邪最易傷陰耗液,所以溫病傳入下焦,多為肝腎陰虛之證(鑒于危重患者需聯合現代醫學治療,依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
三焦所屬臟腑諸證傳變,一般多由上焦開始,可向中焦傳變,亦可傳入心包;中焦病不愈,則多傳入下焦肝腎,這是一般的傳變情況,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傳變過程中,有上焦證未罷而又見中焦證的,亦有中焦證未除而又出現下焦證的,或有三焦氣機不暢發病的。
衛氣營血辨證為葉天士所確立,根據瘟疫出離膜原后侵犯衛氣營血的階段,從病情階段性角度判斷病情,為了通俗易懂,總結為邪出膜原階段入侵衛氣營血辨證模型。
2.2.1 入侵衛分 邪出膜原入侵衛分階段,導致衛氣功能失調。臨床特點: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咳嗽,口渴,苔薄白,舌邊尖紅,脈浮數等。治療為銀翹散加減合芳香辟濁藥,推薦銀翹避疫湯。如治療準確及時,邪可從表而解。若感邪過重,或治療不及時,邪傳氣分則病勢進一步加重,甚至逆傳心包。
2.2.2 入侵氣分 邪出膜原入侵氣分階段,可影響人體氣的生理功能。由于病變部位不同,其證候表現也有區別,其中以熱盛陽明較為常見。臨床特點:身體壯熱,不惡寒,但惡熱,汗多,渴欲冷飲,舌苔黃燥,脈洪大等。熱在氣分一般都以但發熱不惡寒,口渴,苔黃為辨證要點。治療準確、及時,可使邪去痊愈,否則邪盛正虛則可內陷營血分。應根據病變部位(肺、胃、腸、膽、胸膈等)不同,分別選用麻杏石甘湯、承氣類方、葛根芩連湯、龍膽瀉肝湯、小陷胸湯合白虎湯以及芳香辟濁藥,建議大劑量使用石膏,盡早使用下法,使邪出有路。若邪盛,氣分之邪易傳于營分,營分之病勢更重,往往容易發展成為危重癥,因此若病在氣分時,佐以清營藥物,扭轉截斷,防止疾病漸重。
2.2.3 入侵營分 邪出膜原入侵營分階段,熱邪深入,劫灼營陰、擾亂心神,臨床表現:身熱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飲,心煩不寐,時有譫語,斑疹隱隱,舌質紅絳,脈象細數等;其中以身熱夜甚,心煩譫語,舌質紅絳為辨證要點。它有外轉出氣分或內入血分之機,治療得當則可使外出氣分而邪退;反之則深入血分而病轉危重。治療為清營湯加減合涼血、芳香辟濁藥(危重患者需聯合現代醫學治療,依據情況具體辨證論治)。
2.2.4 入侵血分 邪出膜原入侵血分階段,熱邪深入,引起耗血動血之變。臨床表現:身熱,煩躁不安,神昏譫妄,舌質深絳,出現吐血、便血等;其中以舌質深絳,斑疹及以血分證為辨證要點。治療為犀角地黃湯加減合活血、養陰、芳香辟濁藥(危重患者需聯合現代醫學治療,依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
總的來說,病在衛分淺于氣分,而病在血分則深于營分。衛氣營血這種淺深輕重的4個層次變化,一般可作為疾病發展過程的傳變順序。溫邪多從衛分開始,而后向里傳變,即由衛到氣,進而內陷營血,這種發展變化為溫病傳變的一般規律。在臨床上有不傳和特殊傳變兩種情況,所謂不傳,是指邪犯衛分,經治療后邪從外解而痊愈;所謂特殊傳變是開始就見氣分或營血分病變,此外,也有氣分未罷而內陷營血者,有衛氣同病者,更有外透而復內陷者。葉天士所說“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就是針對衛氣營血病變所確立的治則。
根據瘟疫出離膜原后侵犯表里的深淺,從病情深淺角度判斷病邪,為了通俗易懂,總結為邪出膜原表里入侵辨證模型。此處可借鑒吳又可的表里九傳法。病在膜原,初得之二三日,其脈不浮不沉而數,晝夜發熱,日晡益甚,頭疼身痛,苔白,建議服用達原飲,表里分傳。舌上苔如積粉,滿布無隙,服湯后不從汗解,而從內陷者,舌根先黃,漸至中央,建議服用三消飲;表里分傳,舌黃、心腹痞滿,建議服用達原飲加大黃。表里分傳而再分傳者,建議服用三消飲。但表而不里者,頭疼身痛發熱,而復凜凜,內無胸滿腹脹等癥,谷食不絕,不煩不渴,若出現脈長洪而數,大渴復大汗,通身發熱或汗出不徹,而熱不退,建議服用白虎湯;若出現斑出不透,而熱不退者,建議服用舉斑湯;若出現斑出不透,汗出不徹而熱不除者,而熱不退者,建議服用白虎湯合舉斑湯。表而再表者(所發未盡)發熱,脈洪而數,可參考但表而不里者。但里不表,胸膈滿悶,心煩喜嘔,欲吐不吐,雖吐而不得大吐,腹不滿,欲飲不能飲,欲食不能食,建議服用瓜蒂散;邪傳里之中下者,心腹脹滿,不嘔不吐,或燥結便閉,或熱結旁流,或協熱下利,或大腸膠閉,建議服用承氣類方;上中下皆病者,建議服用承氣類方。里而再里者,愈后二、三日或四、五日,根據前之證復發,建議服用承氣類湯。表勝于里者,當治其表,里證兼之。里證多而表證少者,治其里,表證自愈。先表而后里者,有表證而無里證,建議服用達原飲;有經證者,建議服用達原飲三陽加法;脈洪大而數,自汗而渴,建議服用白虎湯。先里而后表者,始則發熱,漸蓋理證,下之里證除,二三日內復發熱,反加頭疼身痛脈浮者,建議服用白虎湯;若下后熱減不甚,三四日后,精神不慧,建議服用白虎湯。諸證悉去,無表里證而熱不退者,建議服用白虎湯。
根據瘟疫出離膜原后侵犯臟腑的位置,從病情靶點角度判斷邪留部位,為了通俗易懂,總結為邪出膜原入臟腑侵辨證模型。本處省略,具體可參考中醫臟腑辨證。
這類人群除了做好居家休息、保持通風、勤洗手、穿戴必要防護裝備外,建議保正氣,芳香辟疫邪。具體防護如下:使用芳香化濁類中藥(達原飲),有表證者建議口服銀翹避疫湯或者佩戴香囊或香薰;調理體質,如體虛者可補益正氣。
防護策略:膜原內伏邪,祛邪果斷趁早,汗、吐、下三法必須有所體現,使邪出有路。無臨床癥狀者,建議服用三消飲;有表證發熱、咳嗽、口渴等癥狀者,建議服用銀翹避疫湯;有發熱、口大渴、大汗出等癥狀者,建議服用白虎湯加減合芳香化濁類中藥;有胸膈滿悶,心煩喜嘔,欲吐不吐,雖吐而不得大吐者,建議在醫師指導下服用瓜蒂散合芳香化濁類中藥;有心腹脹滿,不嘔不吐,大便燥結便閉,或下利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等癥狀者,建議服用承氣湯加減合芳香化濁類中藥。
根據不同病位、階段辨證論治,采用汗、吐、下三法使邪出有路,可參考“邪伏膜原”辨證模型辨證論治。包括汗法思路(銀翹避疫湯+分證散之+截原)、吐法思路(瓜蒂散+分證+截原)、下法思路(承氣湯+分證下之+截原,可參考吳又可《溫疫論》下法)。確診患者要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藥,可能一人一方。
3.4.1 達原飲證 適用于預防瘟疫,或易感人群有發熱癥狀者,或接觸疫邪人群有發熱者,或初期感染瘟疫而無明顯癥狀者。服用參考:持續發熱,下午發熱較重,頭身疼痛,舌邊深紅,舌苔垢膩,或苔白厚如積粉,其脈不浮不沉而數,提示有可能瘟疫侵犯膜原,推薦服用達原飲以辟穢化濁,除了以上癥狀有舌黃、心腹痞滿,可加大黃;寒熱往來,口苦咽干,加柴胡。組方:檳榔12 g,厚樸10 g,草果仁5 g,知母10 g,芍藥 10 g,黃芩10 g,甘草6 g。
3.4.2 三消飲證 適用于疑似人群有發熱,無汗,或者初期感染瘟疫有發熱,無汗者。服用參考:持續發熱,頭身疼痛,舌上苔如積粉,滿布無隙,服用解表藥不從汗解,而從內陷者,舌根先黃,漸至中央,提示膜原內疫邪出離膜原,膜原內有余邪,推薦服用三消飲,表里雙解。組方:檳榔12 g,厚樸10 g,草果仁5 g,知母10 g,芍藥10 g,黃芩10 g,大黃10 g,葛根10 g,羌活10 g,柴胡9 g。
3.4.3 銀翹避疫湯證 適用于疑似人群有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咽干,口渴等癥狀或者初期感染瘟疫有以下癥狀者: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苔薄白,舌邊尖紅,脈浮數,提示膜原內疫邪出離膜原侵犯上焦肺衛,推薦銀翹避疫湯以解表辟穢。組方:金銀花30 g,連翹30 g,荊芥15 g,薄荷15 g,淡竹葉10 g,蘆根30 g,蒲公英30 g,桔梗15 g,徐長卿15 g,藿香15 g,羌活15 g,石菖蒲15 g,蒼術15 g,川芎20 g,葛根15 g,生姜10 g,生甘草15 g。
3.4.4 白虎湯證 適用于疑似人群有頭身疼痛,發熱,口大渴,大汗出等癥狀或者初期感染瘟疫有以下癥狀者:頭身疼痛,發熱,口大渴,大汗出,脈洪大而數,或使用汗法后通身發熱或汗出不徹,而熱不退,或使用下法熱減不明顯,提示疫邪在氣分,推薦白虎湯以清氣治熱,組方:石膏50 g,知母18 g,甘草6 g,粳米9 g。
3.4.5 瓜蒂散證 服用參考:胸膈滿悶,心煩喜嘔,欲吐不吐,雖吐而不得大吐,腹不滿,欲飲不能飲,欲食不能食,可用瓜蒂散順勢利導,祛邪外出。因瓜蒂散有相應禁忌和傷胃風險,建議應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
3.4.6 承氣湯證 適用于疑似人群有心腹脹滿,不嘔不吐,大便燥結便閉;或下利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等癥狀,或者初期感染瘟疫有以下癥狀者:心腹脹滿,不嘔不吐,大便燥結便閉;或下利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干燥,脈滑實提示瘟疫之邪入里,推薦承氣湯以峻下熱結。組方:大黃10 g,樸硝10 g,豆豉10 g,枳實10 g,厚樸10 g。
通過上文的分析,筆者對中醫治療疫病有如下思考。1)關于疫后應注意的問題,要防止死灰復燃,不應忽略疫后調理防護,疫后養陰,預防復發。此次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屬于陽邪,劫陰傷液是傳變的基礎,陰虛體質更易傳變,應注意保津養陰。2)專病專藥。根據萬物相生相克、陰陽不能獨生之理,應該有一病只有一藥的可能性,考慮能否從單一中藥提取物入手治療相應疫病。3)易感體質分析。針對此階段疫情,能否從患者中醫體質、易感性、病程、臨床表現等方面得到結論和啟示。4)瘟疫傳變快。疫氣致病重而變化多端,臨床應具備截斷扭轉的中醫思維。5)傳變途徑是否應為多途徑。筆者認為膜原部位為喉關到劍突半表半里的部位,外通肌肉,內近肺胃、心包、膻中、膏肓,故疫邪可以經呼吸、消化等途徑傳染;疫邪作用于人體后,侵犯膜原,根據人體正氣以及瘟疫的性質、力量,所導致的人體衛氣營血、三焦所屬臟腑的功能失調及實質損害,故病變部位血液、體液是否具有傳染性,或者傳染性有限,值得進一步研究。
由于目前可系統觀察的病例數有限和時間限制,本文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機特點只能作初步探索,提出的觀點可能有所偏頗,冀盼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正,以期提高中醫藥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疫病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