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華,鄭愛榮,崔國慶,鄒靜,張小玲,高永革
(1.河南省鄭州種畜場,河南 鄭州450008;2. 河南省飼草飼料站;3.河南省畜牧總站;4.信陽市畜牧工作站;5.河南省農業農村廳)
“豬糧安天下”。發展生豬產業,事關鄉村振興,事關人民群眾生活,事關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大局穩定。非洲豬瘟疫情及其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充分暴露了生豬產業發展的短板和不足。黨中央、國務院對生豬穩產保供工作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強總理提出明確要求。作為畜牧工作者,我們必須提高思想認識,剖析問題根源,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科學謀劃下一步生豬產業發展。
生豬產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豬肉是人民群眾不可替代的重要食物來源,大力發展生豬產業,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保障人民群眾生活的必然要求,意義十分重大。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 年全國生豬存欄42 817 萬頭,出欄69 382萬頭;豬肉產量占全國肉類總產量的63%;人均年豬肉占有量38.5 kg左右,大大高于16.02 kg的世界平均水平;就河南來講,人均年豬肉占有量47.4 kg,位居全國第10 位,豬肉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受非洲豬瘟疫情、環保、市場周期性波動等多種因素影響,全國生豬產能下滑、豬肉價格大幅上漲,對群眾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隨著2020 年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即將實現,人民群眾對糧食的消費將不斷減少,對畜產品消費需求將不斷增長,以豬肉為代表的肉制品在“菜籃子”中的分量將會越來越重,如果屆時豬肉供應出現嚴重短缺、價格上漲超出普通群眾承受范圍,將導致很多群眾吃不到、吃不起豬肉。
國家有關權威機構曾分析指出,我國農村產業振興的最大短板、最大空間都在畜牧業,畜牧業的核心和基礎是養豬業。我國生豬產業年產值1.5萬億元左右,占牧業產值的40%以上,占農業總產值的18%左右,相當于主要糧食作物的總和;河南生豬業產值占比更高,約占全省畜牧業產值的48%。發展生豬產業,不但能促進農作物加工業的發展進步,而且通過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養殖廢棄物,能夠構建農牧業良性循環體系,打造以畜牧業為軸心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和產業體系,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目前全世界每年可供出口貿易的豬肉量不足1 000萬t,2019 年,我國累計進口豬肉210 萬t,同比增加75%,占全世界豬肉貿易量的22%左右,同期全國進口牛肉165.9 萬t,增加59.7%,我國肉類產品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保障畜產品供應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另一方面,豬肉供應量的大幅減少,導致豬肉價格快速上漲,進而導致CPI上漲幅度過快,據統計部門監測分析,2019年12月我國豬肉價格同比上漲97.0%,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簡稱CPI)上漲約2.34 個百分點,給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帶來一定挑戰。2019 年11 月30 日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畜牧業工作會議要求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生豬生產,把生豬穩產保供作為農業工作的重點任務抓緊抓實抓細,千方百計加快恢復生豬生產。2019 年12 月10 日召開的2020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把生豬穩產保供工作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突出來抓。由此可見,發展生豬產業,做好生豬穩產保供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和緊迫。
2018年全省生豬存欄4 337萬頭,出欄6 402萬頭,分別居全國第一位、第二位,年出欄500 頭以上規模養豬場1.9 萬個,年出欄量占全省總出欄量的69%,其中年出欄1萬頭的養豬場561家,擁有國家級生豬調出大縣59個,年出欄量占全省總出欄量的57.5%,常年外調活豬及其產品近3 000 萬頭,是全國重要的生豬生產和供應基地。據初步統計,2019 年全省累計外調活豬及豬肉產品折合生豬1 755 萬頭,是全國外調最多的省份,在滿足河南1 億人口消費的基礎上,河南為保障全國豬肉有效供應做出了積極貢獻。
據調查,目前仔豬價格由2019年初每頭200元上漲到現在1 500元左右,出欄一頭育肥豬盈利2 000元左右,養殖效益歷史上前所未有。同時,激勵牧原、豐源和普、裕嘉、新大、正大、正邦、新希望六和省內外生豬養殖或涉牧龍頭企業在河南省積極布局生豬養殖基地,擴大生產規模,預計2020 年年底前新增產能超過1 000 萬頭。例如,牧原公司不但在全國各地布局生豬養殖基地,而且正在南陽市大力實施百場千萬工程,力爭項目完成后在南陽市年出欄達到1 000萬頭;正邦、新大、禾豐、正大等公司在洛陽發展合作農戶100余家,建設存欄600頭標準化豬舍近190棟,年出欄生豬超過20萬頭。
通過國家和我省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我省生豬存欄和母豬存欄下滑勢頭得到遏制。據對我省360 個村監測,全省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自2019年9月份開始連續4個月止降回升,比全國提前兩個月實現雙回升,其中9 月份環比分別增長0.73%和0.60%,10 月份環比分別增長3.35%和5.27%,11 月份環比分別增長0.45%和2.55%,12月份環比分別增長1.91%和0.98%。從全省飼料生產情況看,10 月份產量觸底反彈,豬料環比增長4.18%,11 月份豬料環比增長5.58%,這也說明了全省生豬基礎產能在積極恢復。
受非洲豬瘟疫情、市場周期性波動等多種因素影響,同全國一樣,我省生豬產能同比下滑,生豬及豬肉價格上漲,生豬生產形勢依然較為嚴峻。
雖然近期規模養殖場的補欄積極性逐步提升,但由于非洲豬瘟沒有疫苗可防、沒有藥物可治,防控措施主要采取“五控一隔離”,部分養豬場(戶)尤其是生物安全水平較低的中小規模養豬場(戶),防控難度大,恐慌心理依然存在,補欄仍然較為謹慎。
目前,養殖場(戶)和銀行之間依然存在“貸款難、難貸款”矛盾:一方面銀行由于找不到優質客戶,獲客難、風控難;另一方面養殖企業由于前期虧損和缺少抵押物,普遍貸款難。雖然國家已將能繁母豬保險保額提高至每頭1 500 元,但目前二元母豬市場售價達6 000 元左右,是保額的4倍,再加上保險理賠周期長、理賠不到位等因素,養豬場(戶)投保積極性不高。同時,保險公司不能到場核實存欄母豬數量,客觀上增加了生豬保險的道德風險,再加上目前處于承保虧損狀態,保險公司承保積極性也不高。
我省是農業大省,現有耕地約1.2億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約1億畝,基本農田約占耕地面積的85%。按照土地承載力計算,全省畜禽養殖量仍然有較大增長潛力。但由于國家基本農田保護制度不允許在基本農田內建設畜禽養殖場,導致養殖用地空間十分有限,畜禽養殖場只能聚集在占地僅15%的一般農田、林地或其他用地中;而且縣域規劃大部分都作為基本農田,少部分可以用作養殖用地,加上土地審批手續辦理流程較多,審批辦理難,新建、擴建用地制約因素較大。
如國家生豬規模養殖場改擴建項目,經過摸底調查,我省共有年出欄1 000 頭以上新建改擴建規模豬場1 200 余家,總投資約160 余億元;由于中央資金有限,我省最終確定對120 余家年出欄10 000~50 000 的規模豬場(種豬場)進行補貼,僅占全省改擴建總量的10%,年出欄1 000~10 000萬頭的規模豬場均未能享受到扶持政策;而且中央補貼資金占30%,自籌資金占70%,中央補貼資金和自籌資金均需要走招標程序,縣區財政困難,招標費用全部由項目場自行承擔,且占項目總投資的30%左右,一些企業認真考慮后主動放棄項目申報;養殖戶的貼息貸款政策規定必須是年出欄5 0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年出欄5 000 頭以下的規模養殖場享受不到貼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豬規模養殖場擴大養殖規模的積極性。
據調查,基層動物防疫專業技術人員比例不超過40%,現行防控隊伍力量與繁重的防控工作任務不匹配,有關補貼政策落實不到位,影響了防檢人員工作積極性,有些地方動物防疫機構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差,儀器設備配置落后,有效防控手段跟不上,不能很好地發揮疫病防控的支撐作用。從2017 年國家動物防疫政策調整后,動物防疫等補助經費按照“大專項+任務清單”形式,全省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資金由“據實補助”變為“切塊下達”;隨著我省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體系的日益完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日趨規范,全省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數量也逐年增多,資金缺口越來越大,由原來的每頭80元變均為現在的每頭35 元左右,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廠處理1頭病豬約需成本50元,補貼低于實際成本,致使參與無害化處理工作的無害化處理場、運儲體系、養殖場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打擊了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的積極性,增加了病原微生物傳播和擴散的風險。
當前,生豬產業發展面臨著抓好非洲豬瘟防控和穩產保供的雙重巨大壓力。下一步,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化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統籌做好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和生豬穩產保供各項工作,大力推進生豬產業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四化”發展,加快建設生豬產業現代養殖、防疫、治污、流通“四大”體系,著力提升生豬產業競爭、科技創新、設施裝備和優質飼料供應“四大”能力,推動我省由生豬養殖大省向生豬產業強省跨越。
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主導作用,前兩年受疫情和行情影響,豬場損失嚴重,目前豬價有所恢復,給生豬產業帶來生機。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指導思想應明確給予養豬企業以休養生息的機會,不能價格一上漲就采取措施進行打壓;同時,應加強正面宣傳引導和風險預警研判,要統籌規劃,精準施策,科學研究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方向、路徑、目標和重點政策措施,要穩定恢復、安全發展,防止在非洲豬瘟沒有完全根除的情況下快速復產對生豬產業發展帶來二次傷害(凍肉出庫、無效疫苗、家禽等替代品過渡增加帶來的價格下跌),及早防范生豬生產出現大起大落。在國家層面上,應加強產銷銜接,平衡生豬產銷地區的利益關系,產區每向銷區調一頭豬,消區應繳納一定比例的補償稅費。
政府要對規模養豬場和種豬場進行精準扶持;保險部門應積極研究生豬保險新產品,把政策保險升級到商業保險,擴大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險額度,將能繁母豬保額由目前的1 500元提高到3 000~5 000元,育肥豬保額由目前的800元提高到1 500~3 000元,解決養殖戶不敢養和非洲豬瘟死亡補貼財政資金不足問題。調整優化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和補貼方式,盡量采取電子技術上傳審核,減少病死畜禽和保險人員大范圍移動,鼓勵就近無害化處理,避免交叉感染。省級設立生豬產業融資提保風險補償基金,按照風險共擔、分檔補償的原則,對省內融資擔保機構為年出欄1 萬頭以上規模生豬養殖場提供融資擔保服務進行風險補償,調動融資擔保機構服務生豬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市縣也根據本地生豬生產實際,參照設立融資擔保風險補償基金,重點為年出欄3 000~10 000 頭的規模豬場貸款融資提供服務。2019 年國家銀保監局將河南作為全國4 個土地經營權、養殖圈舍、大型養殖機械抵押貸款試點省份之一,相關部門制訂試點工作方案,確定試點范圍和區域,明確試點目標任務和配套措施,加快開展試點工作,爭取率先在全國出典型、出經驗。銀行部門積極研發貸款新產品,進一步提升風險保障能力,有效化解養殖場戶和銀行之間的“貸款難、難貸款”矛盾。
國家應統籌謀劃,設立財政專項補助資金,建立省級生豬運輸指定通道,以便于疫病統一防控和監督管理;支持以市、縣為單位建立區域性洗消中心,支持大型養殖企業自建洗消中心,逐步消除非洲豬瘟病毒污染,為穩定生產創造安全、適宜的環境。提高中央預算內生豬規模養殖場新建改擴建項目和貸款貼息扶持比例,各級相關部門縮短項目審批時間,加快資金撥付進度。鑒于目前非洲豬瘟疫情和生豬恢復生產特殊時期,相關部門下文明確取消中央預算內資金豬場新建改擴建項目的招標程序,采取以獎代補。對涉及因扶貧政策整合的項目資金,采取“一面整合,一面由同級財政增加預算給予補平”辦法解決,確保項目如期實施。參考小麥收購最低保護價,對生豬生產實施最低保護價政策。
建立健全基層動物衛生監督和動物疫病防控機構,列支專項工作經費,配備先進檢驗檢疫裝備,改善工作條件,落實工作人員津貼補助等待遇政策,解決“有人干、有錢干、有裝備”問題,確保基層動物防疫體系有效運轉。按照80元/頭的標準,據實對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保證政策的持續性;加大對年出欄5 000~10 000頭規模豬場快速監測診斷設備購置的補貼,強化非洲豬瘟等動物疫病的監測排查手段,增強消除疫情隱患的能力。
進一步明確養殖用地為農業用地,提高設施農業用地的比例。針對擴大養殖規模和規模養殖場建設洗消中心,政府納入用地規劃,積極協調土地落實。針對種養循環,結合實際出臺支持以地定養循環農業的土地政策。針對中小規模養殖場搬遷,積極協調落實養殖用地。將生豬種業、糞污處理利用、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等納入土地國土空間規劃,合理安排用地規模。
總之,非洲豬瘟疫情的發生將原有生豬產業體系完全打破,一方面確實給生豬產業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給人民群眾生活暫時帶來嚴重影響;但另一方面,也促使生豬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生物安全防控體系進一步完善,集約化進程和轉型升級步伐進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