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存
(鄧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 鄧州 474150)
由于飼養規模大、養殖密度高,規模化養雞場做好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至關重要。目前,常規疫苗免疫接種是最常用的預防方法和手段。為了使雞群獲得均勻有效的抗體,必須要做到免疫有效、準確。除了要掌握好免疫時機,還要把控好免疫劑量。筆者根據生產實踐經驗,簡要綜述了規模化養殖場的雞群免疫關鍵點,希望與同行共享。
1.1.1 注意觀察雞群健康狀況
對于蛋雞養殖來說,好的免疫效果必然離不開健康的雞群。由于規模化養雞場養殖密度較高,養殖人員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各方面的細節。以獸醫工作者為例,在氣霧免疫之前,獸醫工作者必須在前一天晚上聽雞群的呼吸道情況,如果雞群存在呼吸道問題,免疫則需要避開這段時間,并對雞群及時治療,一旦呼吸道問題消失,則馬上進行氣霧免疫。
1.1.2 避開免疫抑制期和應激疊加
雞群受疾病、飼養管理和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會產生免疫抑制問題。當雞群感染某些免疫抑制疾病,如傳染性法氏囊病、馬立克氏病、球蟲病等時,將會造成免疫系統的損害,導致免疫功能降低,從而影響免疫效果。例如,雞群患傳染性法氏囊病,會引起雞群免疫功能下降,從而影響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增加患病概率,如易患新城疫等。因此,雞群免疫時一定要注意免疫效果,防止發生免疫抑制。同時,免疫時還應避免應激疊加,包括可控的人為因素和不可控的天氣因素,避免因工作失誤使雞只病情加重,造成更大損失。蛋雞群的非典型新城疫就是因不良的飼養管理,如棟舍溫度過高、密度過大、驚嚇、轉群或飼料的突然改變等因素引起的雞群應激,造成免疫抑制,使免疫后抗體水平不整齊或不高。
1.1.3 排除疫苗相互之間的干擾
蛋雞接種疫苗要合理安排時間。如果接種時間不合理,不同疫苗之間會產生一定的干擾,例如新城疫疫苗和雞痘疫苗同時使用會產生一定的干擾。此外,要根據雞只的大小、用途,合理選擇疫苗,所選擇的疫苗要盡可能和本場毒株的血清型、亞型相符合。
1.1.4 必要時進行緊急免疫
當雞群發生傳染性疾病時,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撲殺疫病,使未感染雞群獲得良好保護,則需要進行緊急免疫。緊急免疫時,免疫組長及成員要嚴格遵守消毒規范,如進入雞舍要踩踏消毒盆、進棟物品全部消毒,無法使用消毒液的物品采用酒精浸泡或酒精擦拭等;此外,注射人員應全部由有經驗的人員擔任,以保證免疫質量和免疫速度。在對規模化養雞場進行免疫時,務必確保全部雞只都能獲得免疫,不漏免一只雞。這就要求免疫人員準確了解免疫雞群位置及存欄數量。因此,在免疫過程中,免疫組長除了負責配送疫苗,還應及時檢查雞群,確定無漏免、溜針現象,避免造成免疫失敗引起損失。
1.2.1 免疫器具的校對及使用
使用前檢查和校對注射器的劑量是否符合該次免疫的劑量要求,一般弱毒苗為1 頭份、1.5 頭份、2 頭份;滅活苗為0.3 ml、0.5 ml、1 ml。活苗使用前查看活苗小瓶是否缺損或漏苗。使用后的注射器及時消毒,根據器械種類和材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能蒸煮消毒的器具盡量蒸煮消毒。消毒后的器械不能接觸任何消毒劑。
1.2.2 規范免疫操作,確保免疫均勻
蛋雞常用注射免疫易出現漏苗現象,如果劑量不準確往往達不到預期目的。因此,注射免疫時應注意:免疫注射前將疫苗瓶上下晃動2 min;胸部注射時,將雞平行抓好,注射人員將胸部羽毛撥開,針頭呈15°將疫苗注入,同時拇指按住注射部位,使疫苗擴散,以防漏出;保證每500只雞換1個針頭。
1.2.3 正確的免疫方法
不同的疫苗應采用不同的免疫方法和免疫途經。活苗免疫的方法有氣霧、滴鼻、點眼、飲水、滴口、刺種等方法。例如:雞痘、雞腦脊髓炎、雞痘-腦脊髓炎二聯弱毒活苗適用于翅下刺種雞痘疫苗免疫,穿透翅下無血管處(三角區);傳染性法氏囊病需要飲水免疫。滅活苗的免疫方法有皮下注射與肌肉注射2 種。皮下注射對雞只免疫應激小、抗體維持時間長,是實際生產中較常用的免疫接種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免疫時,以胸部皮下注射最好,其次為頸部皮下注射。因為胸部皮下自由活動區域大,注入疫苗后不會影響正常活動,且疫苗吸收效果比較好;而頸部皮下分布著胸腺,疫苗注入后距免疫器官較近,能夠很快地刺激免疫器官產生抗體。但通常頸部皮下注射油苗后,由于雞只總是低頭采食,極易造成油苗因雞只低頭動作而流至頭部,造成腫頭現象發生。肌肉注射雖然抗體上升快,但是對雞的應激較大,易造成殘雞,且抗體維持時間短,因此常用作緊急免疫。
雞群均勻度是指雞群中每只雞體質量大小的均勻程度,是蛋種雞在育雛期和育成期重要的生產指標之一。均勻度高的雞群,開產日齡一致,產蛋高峰期突出而持久,累積產蛋數與種蛋合格率高。所以要使雞群多產蛋、產好蛋,就應該從方方面面提高雞群的均勻度。
合理的飼養密度是保證雞群正常生長發育的條件,不同階段雞群有其相應的標準。無論平養還是籠養,要使雞群個體發育均勻,必須遵守雞舍的容納標準,切忌過度擁擠。
2.2.1 進雛當天
進雛時,雛雞當中往往摻雜著弱雛,其特征表現為:體型小,瘦弱,手感輕盈,肚子大而硬,黑肚臍,精神狀態不佳等。這些發育不好的弱雛需要我們在裝籠時挑出,放于雞舍溫度偏高且便于管理的位置,而且要適當減小雞群的密度,對于特別虛弱的雛雞,如不能自行飲水吃料的雞只,可以人工補充葡萄糖,幫助其盡快恢復體質。
2.2.2 進雛3~6 d
在進雛3~6 d時,需要育雛人員逐籠挑選弱雛。具體操作是:輕輕握住每只雛雞,手感骨架粗壯、有肉、掙扎有力、眼睛明亮、叫聲清脆、精神狀態良好為健雛,將其留在籠內;手感瘦小、體軟、掙扎無力、精神狀態不佳的雛雞要挑出,將其放在環境好、溫度高的籠內飼養,要嚴格控制弱雛的飼養密度,避免因擠、壓、踩、踏致使弱雛死亡的現象發生。
2.2.3 適時分群
隨著雞群日齡的增加,籠內的密度越來越大,需要及時進行分群管理。一般雞舍內設置3層籠位,進雛時只將中層籠裝雞,到13~14日齡進行法氏囊飲水免疫之后,逐只稱重,將體型較大、發育較好的雞只放入下層;將體型中等、發育一般的雞只放入中層;將體型較小、發育較差和精神狀態不佳的雛雞挑出單獨飼喂。在28日齡時將雞群分3 層,分群可與雞痘免疫同時進行,盡量避免單獨大規模的挑雞分層。分層時根據雞群體型狀態來定,通過免疫抓雞時的手感,將大雞放下層,中等雞放中層,小雞放上層,弱雞挑出單獨飼喂。每次分層前要投喂抗應激藥物,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雞群應激。
2.2.4 轉群前后調整雞群
在14~15 周齡時,要把后備雞從空間較小的雛雞棟轉入空間較大的蛋雞棟。在雞群轉走之前要仔細挑選,將體型小、體質量小、精神差的雞只挑出,提前轉走,避免大群轉時應激較大,死淘率增加。轉群之后,要盡快調群勻雞,將轉群造成的殘雞、傷雞挑出單飼。稱雞與轉群工作同時進行,以達到對轉群工作及時評估的作用。如果本棟雞群均勻度低于75%,可以在轉群后第1 天開始大群稱重普測分群,將體質量大的雞只放于底層,將體質量中等的放于中層,將體質量小的放于上層,將弱雞挑出單飼,適當減少密度,添加營養藥。在轉群之前要及時投喂抗應激藥物,降低轉群應激。
2.2.5 育成期合理調整雞群
在大規模集約化養殖場中,雞群體質總會出現一些差異,因此在育成期間一定要勤觀察、勤調整,隨時挑出個體弱小的雞只進行集中飼養,使其盡快達到標準體質量。此外,在日常飼養管理中,每天要清查籠內雞只數目,確保均勻一致,提高籠位利用率。淘汰無飼養價值的弱雞盡早在育雛前期進行,這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飼養成本。
2.3.1 雛雞補飼措施
喂料時增加1~2 次空車運行或增加勻料次數,以條件反射刺激雞只的食欲,增加雞只的采食量。增加飼料的營養濃度,提高蛋白質、維生素等含量。潮拌料或向料槽內灑少量的清水(確保潮拌料當天吃完,避免飼料發霉),提高飼料的適口性。添加0.5%~1%的植物油提高飼料能量水平(適用于育成后期)。育成期體質量不達標的雞只可以在夜間增加1 h的光照,以增加其采食時間,但是要與開關燈時間相隔4 h以上。
2.3.2 雞群體質量過大采取的措施
適度限制飼養可節約10%左右的飼料,提高5%左右產蛋率。限制性飼喂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限量不限質,二是限質不限量。前者讓育成雞處于半饑餓狀態,控制體質量;后者雖讓雞只吃飽,但因獲得的營養少也能控制體質量。限飼工作應盡量在12 周齡前完成,13 周齡使雞群恢復正常的采食,使其在14 周齡時體質量達標,否則對生產性能影響較大,因為14 周齡以后種雞的生殖系統發育加快,一味對雞群限飼,會使其錯過這一階段的發育而影響其生產性能。提高雞群均勻度主要通過合理的雞群飼養密度、挑雞勻雞和雞群的補飼與限飼來完成。只有均勻度高的雞群,才能生長發育一致,也預示著日后雞群開產整齊、產蛋峰值高,且產蛋高峰期維持的時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