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震
(淇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淇縣456750)
在肉仔雞感染的所有疾病中,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可以達到50%,目前該病是養殖生產影響肉仔雞生長的一種常見疾病,將大腸桿菌病做好科學防控,有利于確保肉仔雞養殖效率,為養殖場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基于此,本文以肉仔雞作為研究對象,針對肉仔雞大腸桿菌病的原因、臨床癥狀分以及防控要點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僅供養殖戶和同行們參考。
1.1.1 家禽類動物的大腸桿菌病以呼吸道感染為主。
肉仔雞胸腔與腹腔貫通,呼吸系統龐大,器官、支氣管、肺部、氣囊等結構加速了病菌的擴散。不少養殖場的養殖條件惡劣,空氣環境中的大腸桿菌容易通過呼吸進入肉仔雞的體內。心包炎、氣囊炎、肝周炎等疾病就是通過呼吸道感染。
1.1.2 育雛時環境濕度較低。
10 日齡前的肉仔雞處于育雛階段,由于大腸桿菌病通過呼吸道傳播,空氣內的塵埃作為病菌的載體,當濕度較低時,塵埃增多,肉仔雞的呼吸道黏膜受到破壞,加大了病菌的感染概率。經研究得知,1g糞便內有超過100萬個大腸桿菌,有15%的大腸桿菌帶有潛在致病性。
1.1.3 飲水污染使肉仔雞患上大腸桿菌病。
部分養殖場環境污染明顯,使用的水源為小水井,水體中大腸桿菌超標,肉仔雞長期飲用這種受污染的水就是在間接性接種大腸桿菌。
1.1.4 大腸桿菌病經種蛋傳播。
這種傳播主要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蛋傳,前者指的是蛋形成時在卵巢與輸卵管處被大腸桿菌污染,后者是產出的蛋在冷卻時受到糞便中的大腸桿菌污染。這種情況下的大腸桿菌病主要表現為臍帶炎與卵黃囊炎。
患有大腸桿菌病的肉仔雞病情十分復雜,臨床癥狀與肉仔雞日齡、病程、受影響的組織器官、混合感染情況有關。雛雞感染大腸桿菌病后會呈現出敗血性癥狀,精神不佳,羽毛松亂,腹部較大,臍孔周圍皮膚發紅水腫。隨著日齡增加,肉仔雞開始拉出黃白色的稀便,且逐漸消瘦,部分病情嚴重的肉仔雞出現呼吸道癥狀,喘氣的時候帶有呼嚕聲。
對肉仔雞養殖環境進行控制,有利于減少肉仔雞的應激反應。同時,應將育雛環境的濕度提升,對于10日齡以內的肉仔雞,應將其育雛舍的空氣濕度控制在75%。做好水源的控制,凈化肉仔雞的飲水,定期做好雞舍的消毒工作。接種疫苗的前一天應對雞舍進行徹底消毒。在肉仔雞的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抗應激藥物與抗大腸桿菌藥物。消毒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雞新城疫、法氏囊、禽流感等免疫抑制病做好有效控制,提高飼料質量,避免飼料受大腸桿菌的污染。當肉仔雞處于應激反應時,應將環境溫度提高1.5 ℃左右,使肉仔雞處于舒適的生長環境中。
定期向種雞投喂抵抗大腸桿菌的藥物,避免種雞患上卵巢炎或輸卵管炎,同時做好種蛋的消毒工作,保證孵化廠干凈衛生。臨床用藥時,選擇腸道吸收效果好、血藥濃度高、組織液藥物濃度高的藥物,比如氟苯尼考、氟喹諾酮或頭孢菌素類藥物,控制由大腸桿菌引發的敗血癥與包心炎。
大腸桿菌是在肉仔雞飼養過程中較為普遍的一種致病細菌,能夠引發肉仔雞產生多種不良癥狀。當肉仔雞發病時,相關人員應做好醫學檢驗工作,經過檢查后確認肉仔雞大腸桿菌病的發病原因,根據具體情況做好環境的消毒工作,控制飲用水的水源,及時打掃雞舍衛生,保證空氣環境的相對濕度,從而將損失降低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