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珍
(駐馬店驛城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駐馬店 463001)
當前,我國正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戰略,有效地改善了農村的發展環境,實現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在此基礎上,畜牧養殖比例呈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但牛結核等一些人畜共患病也隨之增多。本文分析了牛結核病在屠宰中的具體檢疫,并對牛結核病在屠宰中的處理進行了介紹。
牛結核病是一種由牛分枝桿菌引起的牛慢性消耗性人畜共患傳染病,除牛外,其他多種家畜和野生動物以及人均可感染牛分枝桿菌,該病以在感染組織中形成干酪樣壞死性結節為典型特征,為了切實保障食品安全以及環境安全,在屠宰前必須進行牛結核病的有效檢疫,以下對屠宰前檢疫進行介紹:
屠宰前檢疫需要相關檢疫人員具備扎實的畜牧疫病學基礎以及較高的檢疫能力和較高的疫病防范意識,在實際的檢疫過程中,主要按照牛結核病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進行判斷。牛結核病具有慢性發病特征,當牛感染了牛結核病后會出現個體消瘦、咳嗽、呼吸困難等相關病癥,也會在牛機體的不同部位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例如發生乳房結核時,可觸摸到硬結,這一特征為牛結核病在屠宰前的檢疫提供了信息支持。另外,為了進一步強化檢疫結果的可靠性,需要對可能感染牛結核病的牛進行隔離觀察,在實際的屠宰前檢疫過程中,對牛體表淋巴結的腫脹現象和頑固性腹瀉現象進行實際分析,判斷染病可能性。
屠宰后檢疫是牛結核病檢疫的重要模塊,也是判定牛是否實際感染了牛結核病的重要檢疫環節。
在檢疫人員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進行了屠宰前檢疫后,可進一步按照檢疫要求,取出待檢疫牛的相關組織進行實驗分析。當前,在實驗室診斷中應用的牛結核病檢疫方法為結核菌素實驗,是判定牛是否感染牛結核病的重要手段,在實驗室診斷過程中,需要進行病原檢查、病原分離鑒定、血清學反應以及病料采集。其中,病原檢查主要是利用顯微鏡觀察檢測樣本是否具有抗酸性特征;病原分離鑒定則是指通過培養基進行病原體分離,在此基礎上,通過病原培養和生化試驗進行病菌檢驗;而血清學反應主要是通過開展淋巴細胞增生實驗、γ-干擾素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病料采集是指采集檢疫牛的病變淋巴結和病變器官,如肺、肝等,深入分析病變特征和細胞中是否含有病變因子,進一步判斷牛是否已經感染牛結核病。在屠宰后檢疫過程中,需要進行病變部位的鑒別和診斷,主要包括結核病和放線菌腫、結核病和寄生蟲性結節以及結核病和假結核病,從而進一步判斷牛是否感染了牛結核病,以及牛結核病的類型,如肺結核、胸腹膜結核、乳房結核、腸結核、淋巴結核等。
牛結核病是多種動物共患的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的傳播和流行,不但影響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野生動物的生存和生態平衡,更嚴重影響人類的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我國每年結核病患者數居全球第二位,結核病患病和死亡人數在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中居首位。由此可見,牛結核病的處理至關重要。
在實際的處理過程中,應該嚴格地遵守相關的制度和規范,切實保證處理效果和疫病傳染的有效控制,我國對牛結核病的處理高度重視,為了保證牛結核病的處理效果和傳染抑制效果,制定了《畜禽屠宰衛生檢疫規范》《病害動物和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為動物檢疫人員科學合理地完成牛結核病在屠宰中的處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時,也進一步對處理行為和處理場地、處理結果進行了有效規范,保證了處理效果。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畜牧產業的發展,畜牧經濟在農村經濟整體中的占有比例日漸提升,為了切實維護畜牧發展環境健康安全和畜牧經濟的持續發展,必須對牛結核病進行合理處理和有效防范。
在牛結核病處理過程中,不僅需要嚴格遵守制度規范,對已發現感染牛結核病的病牛進行處理,防止疫病傳播,還應該對檢疫站和屠宰場進行嚴格消毒,從根源上抑制疫病的擴散,切實保障食品安全和生產安全。另外,還應該對疫情進行追蹤,通過分析屠宰動物的信息,對牛結核病的發生環境進行深度掌握,并對牛結核病發生環境中的其他牛開展系統檢疫,避免疫情傳播范圍擴大,影響畜牧行業的持續發展,實現污染牛群的有效凈化。
在污染牛群凈化過程中,需要每年進行4 次以上檢疫,當檢出陽性牛后應該立即進行分群隔離處理,并實時監控隔離牛群的疫病反應和疾病狀況,按照間隔1~1.5 個月的頻率進行科學檢疫,當3 次檢疫結果均表現為未被感染,可認定該牛為健康牛,將其放入假定健康牛群中,而針對在檢疫過程中出現的陽性檢疫牛,一般不做治療,立刻進行捕殺,并完成無害化處理。在污染牛群凈化和疫情追蹤過程中,相關人必須具備較高的疫病防疫能力和疫病管理能力,有效地控制疫病傳染范圍,降低牛結核病對畜牧產業發展以及食品健康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