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瑜 栗超凡 李海南(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承德 067000)
“化學與社會生活”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一門綜合素質類公共選修課,主要是梳理化學化工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聯,展示化學化工對人類發展的貢獻與責任,解析近年來的熱點事件與輿論誤區,幫助同學們科學認知化學化工,緩解“談化色變”現象,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大部分非化學化工專業的學生對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化學知識都很積極、熱情,因而需要學校搭建公共選修課平臺,為學生提供機會進行學習。開設該課程可以提升非化學化工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豐富知識結構,有助于形成嚴謹的職業態度[1]。因此,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化學與社會生活很有必要。但學生學科背景不同,既有文科生,又有非化學化工專業的理工科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存在差異[2]。為了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以便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課程建設的不斷深入,在課程開始前,在云班課平臺上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征詢了學生對課程建設的意見建議。本文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整理和分析,進一步印證了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同時對該課程的建設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嘗試。
調查問卷共包括客觀題8 道,主要涉及學生的選課態度、最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和選修課作用意義等方面。調查對象是兩學期選修這門課程的240 名學生,在云班課平臺上進行調查問卷的填寫。
在課堂上,最想聽到的內容:化學基礎知識(27.9%)、科研前沿知識(26.3%)、社會熱點問題(45.8%);能夠引起興趣的教學方式:由社會熱點引入的案例式教學(80.8%)、與學生互動性強的討論式教學(19.2%);認為合適的結課考核方式:寫論文或分析報告(25.0%)、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課堂陳述所學內容(15.4%)、用出勤率及課堂表現代替(46.3%)、開卷考試(11.3%)、閉卷考試(2.0%);對學校開設的選修課是否滿意:滿意(57.9%)、比較滿意(38.3%)、不滿意(3.8%);選修課程的原因:提高綜合素質(45.8%)、增強社會就業能力(15.4%)、個人興趣(26.7%)、完成學分(12.1%);認為開設選修課的目的(多選):使自己更淵博,擴大了視野(78.3%)、補充課內知識(39.2%)、修得更多學分(25.4%)、培養自己的特長與興趣(41.7%)、沒有明確的目的(2.5%);上選修課的時候一般干什么:認真聽課(88.3%)、聊天(2.9%)、做自己的事(2.8%);對學生“選而不學”的態度:不良行為應該杜絕(79.2%)、表示理解和認同(17.5%)、無所謂(3.3%)。
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45.8%的學生在課堂上最想聽到的內容是社會熱點問題,并且80.8%的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是由社會熱點引入的案例式教學。綜上可得,學生普遍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特別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化學問題,并希望以社會熱點問題討論引入課程。46.3%的學生認為合適的考核方式是出勤率及課堂表現。由此可見,學生在課下不喜歡在選修課上投入過多的時間。
學生選修課程的原因及目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選修課程的原因,只有12.1%的學生是為了完成學分,大部分學生是為了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個人興趣,增強社會就業能力。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還是希望通過上選修課,能夠提升自我,而不是純粹為了完成學分。這說明學生愿意了解更多化學知識,以提升安全意識,實現社會責任感。78.3%的學生認為開設選修課的目的是使自己更淵博,擴大視野。這與學校開設選修課的目的是一致的,說明學生對于選修課能夠有清晰的認識。
對于公共選修課的學習態度。調查結果顯示,88.3%的學生能夠做到認真聽課,并且79.2%的學生認為應該杜絕“選而不學”的態度。由此可見,學生對于公共選修課的學習態度是端正的,那么引起“選而不學”的原因可能是枯燥的教學內容,沉悶的課堂氣氛,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明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課程建設的意見建議,將結果運用到課程建設中,促進課程建設的不斷深入。
教學內容選擇的原則是以學生興趣為中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挖掘社會熱點事件中的化學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教學內容設置方面,不要局限于傳統的化學知識體系講授,針對部分學生沒有化學專業背景,這就要求教學內容應深入淺出[3],主要選取了化學與環境、能源、材料、生命科學、農業、食品安全、日用品等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減少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降低課程難度。主題教學,介紹化學對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化學科學的進步來解決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使學生掌握有關化學知識,在面對社會事件時,能夠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不盲從不信謠。
每堂課以社會熱點問題引入課程,進而介紹其中的化學問題[4]。例如化學與食品安全專題,以近幾年媒體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引入課程,介紹日常食用的食品中添加劑的化學成分、性能及用途。豐富教學資源,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小動畫等,拓展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結合課程計劃,精選視頻資料,如大型科普宣傳片《我們需要化學》等,在課程講解完成后播放,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盡量把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充分利用班課平臺活躍課堂氣氛,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堂上能發表個人觀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已達到實質性的教學效果。
化學與社會生活授課內容廣泛,考核方式也需要靈活變通。不要局限于固定試題的期末考試等傳統的考核評價體系,要求不同學科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結合各自的專業、興趣和問題,自己查閱相關的書籍和資料,撰寫閱讀小論文,或者以PPT 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對于這種不設限的考核內容,鼓勵學生自己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應用能力。根據考核方式的調查結果,學生認為合適的考核方式是出勤率及課堂表現,注重過程化考核方式,將學生在云班課平臺和課堂上的參與度作為考核方式,在教學互動中實現考核,既減輕學生課下負擔,又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公共選修課不同于專業課程,不局限于完整的教學知識體系建設。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要充分進行學情分析,正確對待學生提出的合理建議,結合實際,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和反思。在設計教學內容和方式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專業背景的差異,考核方式也要考慮到這一點。本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了靈活的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但還有很多不足需要繼續探索,教學內容必須時時更新,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經歷去進行教學準備工作,關注教學方法的效果,考核方式還需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