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丹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近現代以來,我國古村文化落景觀保護隨著社會發展需求不斷被強調。自2012年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四部聯合啟動傳統村落保護評選工作后,每年中共中央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都增加了關于傳統村落保護的內容。2016年《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則更加系統和全面地闡釋了對于村落保護和開發的內容[1]。由此,古村落景觀的保護研究不斷被強調。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古村落的保護進行理論研究和保護實踐,內容涉及傳統村落的價值、文化景觀、公共空間、空間形態、保護開發等方面,同時國內主要關注古村落的開發模式、經濟效益等。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有關古村落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方法多樣化,目前國內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景觀基因法、地理信息系統等,實踐領域以定性研究為主。其中,研究者以俞孔堅、閡慶文、劉濱誼、朱光亞等人為代表,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古村落、鄉土文化景觀、農業景觀、民居建筑景觀等方面保護的思路和對策對我國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和意義;日本學者蘆原義信的《外部空間設計》中將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間進行對比,提出了加減法空間、積極空間和消極空間的概念;拉斐爾·馬克斯認為歷史文化名村的旅游開發在給村落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對村落文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沖擊[2]。
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有些地方對我國的一些政策性文件解讀不準確,誤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簡單的新村建設,簡單地拆除舊有的建筑物,簡單的蓋新樓,導致許多古村落中的具有本地特有文化價值的建筑遭到破壞,使得古村落景觀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符號以及特色。
在對政策錯誤解讀的“新農村建設”中,有些地方將城市建設理論與方法直接搬進古村錯景觀的建設中,致使古村落景觀喪失了原有的結構以及地域文化特色,使得古村落景觀面貌千篇一律。
一些地方過度重視經濟效益,大搞旅游開發,使得古村落景觀開發過度,商業氣息濃厚。在很多古村落的當地居民,很少人能夠熟知本地的文化特色,使得本地的非物質文化景觀的保護也很難得到實現,同時由于旅游的過度開發,有些古村落在開放旅游的時候沒有限制人數,大大超出了古村落景觀所能容納的人流量,使得古村落景觀遭到嚴重破壞。
北大俞孔堅教授倡導“土人景觀”,堅持尊重土地的設計理念,曾反復呼吁 :“中國鄉村不但是人地生態關系協調的基本單元,是國土生態安全的基礎,也是中華民族草根信仰體系的基本單元,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3]根據古村落特有的環境,進行合理規劃。在保護當地文化環境的情況下,在尊重古村落原有的環境下,制定出適宜的古村落景觀規劃體系。
為了讓古村落景觀得到科學合理的保護,我們要出臺相應的保護政策以及制定相應的法律保護機制。各個古村落根據各自的情況,制定出適宜的古村落保護條例,完善古村落景觀保護體系,從個人到集體,再到開發商和政府,各司其職,參與古村落景觀的保護。
保護古村落,必須對古村落進行深入系統地調研分析,得到第一手資料。通過多學科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定量與定性分析法,總結出古村落景觀的特點以及類型,分析地域文化對古村落景觀的影響,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制定出適合的古村落景觀保護模型,做到保護與發展并存,古村落景觀保護與旅游業協同發展。
在古村落景觀保護問題上,要大力倡導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古村落文化。每個古村落都有它固有的、源遠流長的文化符號和特征,要讓這種文化傳承下去,所以要加大對本地居民的文化教育,讓大家知道本地古村落的文化歷史,然后口口相傳,形成古村落景觀特有的文化脈絡以及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