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青青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從實際情況來看,生物化學是大學期間非常重要的課程,也是食品專業(yè)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占據(jù)的課程比重極大。學生在完成實驗的過程中,既能掌握實驗技巧,又能加深概念的理解和記憶[1]。與此同時,這種教學模式還能改善師生關系,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融洽。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大膽嘗試,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高校的實驗項目較為固定。不過,高中課程改革頻率較快,學生的個人接收力不同,汲取知識信息量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學生成績存在斷層。在此基礎上,實施課程改革勢在必行。作為獨立的個體,每位學生對于生物化學的認知都不相同,其對于章節(jié)內容的興趣也存在差異,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更傾向于統(tǒng)一授課。因此,課程內容應對此進行區(qū)分,確保學生靈活地接受所需知識[2]。另外,課程內容的死板,阻礙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機會。在缺乏探究欲的同時,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基于這一點,改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完成知識階段的過渡。通過這種方式,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專業(yè)人才。
在改革初期,需要增加實驗器具。簡單來說,以實驗項目為單位,擴充實驗器具的數(shù)量。一旦出現(xiàn)項目重疊,學生仍舊能夠順暢地進行實驗。除此之外,校方也應合理安排課程時間,盡量避免時間沖突。不僅如此,校方也要適當擴大實驗室的面積,以6~8組實驗人員為基準,給予每組人員足夠的實驗空間,進而確保實驗質量,推動生物化學實驗的展開。
在選擇實驗項目時,校方應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權。簡單來說,學生可以任意搭配,形成實驗小組,并以教材為基礎,選擇任意實驗項目,確保實驗進程。實驗小組的成員以2~4人為宜,實驗項目以3~5個為宜。為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學生必須預習課程內容,準備好實驗材料。當儀器或材料缺失時,學生必須及時與指導老師進行溝通,在得到允許后,選擇其他物品代替[3]。另外,指導老師需要講解實驗原理,明確實驗步驟,確保學生掌握相關內容,理解教材上的知識。
指導教師需要建立實驗制度,確保所有學生熟知相關內容。除此之外,還要整合學期計劃,并將其按階段劃分,降低實現(xiàn)難度。在實驗開始前,教師必須檢查相關設備,保障學生的安全。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還要調整實驗進程,盡量統(tǒng)一各組之間的進度。在實驗結束后,師生共同檢查相關儀器和設備,清理實驗垃圾,維持實驗室的環(huán)境衛(wèi)生。
在改革過程中,實驗對象的學習質量得到提升。與此同時,其學習興趣更為濃厚。不僅如此,學生還養(yǎng)成了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通過這種方式,其邏輯思維也更為縝密。在此基礎上,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施,是符合學生成長特點的。除此之外,教學改革的落實,較好地完成了知識過渡。另外,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可以為社會輸送更加優(yōu)質的專業(yè)人才。
對于教師來說,“填鴨式”教學法能夠較快地完成教學任務。不過,這種教學模式違背了教育的本質。而教師需要根據(jù)教學現(xiàn)狀,不斷優(yōu)化教學模式。通過這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使其得到全面發(fā)展的機會。尤其是生物化學實驗課程,能使學生認識到理論與實踐的差距,進而增強自身理解和記憶。在改革初期,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自身知識水平,設計相應的實驗內容。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根據(jù)分組情況,擴充實驗設備和儀器。在實驗過程中,教師也要時刻留意各組進度,并及時消除各類隱患,確保學生的實驗安全。當然,教師的工作負擔也會隨之增加。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認識到教育改革的周期極長,一定要擁有可持續(xù)性,才能起到較好的改革效果。不僅如此,教師在教育改革中,需要協(xié)調各方關系,保障改革得以順利進行。因此,教師必須制定詳細的改革計劃,并獲得校方的支持。另外,教師還要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應對各類突發(fā)事件,推動教學改革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