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
(上海市建工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上海200235)
宜春市袁州區黃頗路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位于官圳路以西,南至宜春職業技術學院,西至昌黎路,北至鼓樓西路。建筑總面積為213558.5m2。地下1 層建筑面積為54211.3m2。地上部分為多棟單體組成,D9#樓(購物中心)為其中一棟商業綜合體,地上部分由零售、超市、餐飲,酒店,影院等組成,地下部分功能主要是停車場及一些設備用房。建筑2 層平面布置見圖1。
結構形式為框架結構,結構地下室1 層,層高6.0m;地上7 層,建筑高度40.7m。建筑結構安全等級為一級,結構重要性系數1.1 。本工程抗震設防烈度6 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多遇地震0.04 ,罕遇地震0.28,場地類別Ⅱ類,設計地震分組第一組,特征周期值0.35s。本工程抗震設防為重點設防(乙)類,按6 度進行抗震計算,按7 度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甲級,建筑樁基設計等級甲級[1]。

圖1 建筑2 層平面布置圖
本工程采用樁筏基礎,持力層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frk=25MPa,采用單柱單樁,樁進入⑤中風化灰巖。場地內自上而下揭露的地層為①層雜填土、②粉質黏土、③粉質黏土、④粉質黏土、⑤中風化灰巖。⑤中風化灰巖層場地連續分布,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25MPa,屬較硬巖類,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Ⅳ級,巖面起伏局部較大,可作為本工程建筑物樁基礎持力層。該場地地質條件復雜,巖溶強發育,巖溶發育特點主要為小型溶洞穴,局部發育大型巖溶洞穴,主要分布于場地內數個孔點,溶洞最大高度8.80m,最小高度0.50m,泥質充填,主要成分為粉質黏土,軟塑狀,含砂量30%~35%,局部含少量灰巖碎塊,塊徑1~3cm,含量約為15%~20%。
為了保證基礎的安全可靠,應在施工前做好每根樁的超前鉆探,檢驗孔底下5 倍樁身直徑或5m 深度范圍內的巖體性狀,確認其下無土洞、溶洞、破碎帶或軟弱夾層、隱伏溝槽的存在,且在樁體應力擴散范圍內無巖體臨空面的存在。巖溶的處理方法很多,例如,挖填或填充、灌漿、防滲墻等一系列措施。對于溶洞較大處的樁基位置,如果有需要還可進行設計調整,增加勘探孔點,采用兩樁承臺取代單樁承臺的做法,規避大溶洞,以減少施工難度,從而更好地保障樁基施工質量和樁基可靠性[2]。
場地西北角因巖層較深,勘探、施工無法滿足要求,這一塊區域無法采用嵌巖樁,設計調整為PHC 管樁。為了使兩塊區域基礎的差異沉降控制在規范允許的0.002L(L為相鄰基礎的中心距離)范圍內,采取了有關措施:(1)針對該區域沉降差問題,在地下室底板、頂板等采用灌水、堆沙等方法預壓,總預壓荷載不小于40kN/m2。使樁基提前沉降,減小沉降差;(2)加大摩擦樁與嵌巖樁之間的沉降后澆帶的寬度,盡可能推遲后澆帶封閉時間;(3)確保施工中的壓樁力不小于1400kN;(4)根據預壓后的沉降差調整樁剛度,重新計算配筋;(5)加強交界處地上結構梁配筋;(6)相鄰的第一排管樁內設嵌巖樁,嵌巖樁不伸入地梁內,與地梁保持間隙,預估20mm,具體以計算為準;(7)第一排嵌巖樁不能壓潰;(8)相鄰區域嵌巖樁的墊層、地梁、承臺、底板等予以加強。PHC 管樁布置示意圖見圖2。
D9#樓上部結構平面布置比較復雜,平面造型中有2 個直徑18m 圓形開洞挑空造型,一個長軸長為38m、短軸長30m的橢圓開洞挑空造型,還有4 個不規則的小型開洞挑空造型。為了避免結構超限,通過合理設置結構縫的位置,把結構分成左右2 個單體,控制樓板開洞總面積不超過樓面面積的30%,且開洞中間的連通道最小寬度不小于5m。右側單體周期計算結果見表1。

圖2 PHC管樁布置示意圖

表1 右側單體周期計算結果
結構計算軟件采用的是建研院的PKPM 的SATWE 和PMSAP,通過分析結構布置相對不利的右側單體。右側單體計算時,取用了18 個計算振型數,X方向的有效質量系數是94.29%,Y方向的有效質量系數是95.27%,滿足規范要求。對于扭轉不規則,計算時計入扭轉耦聯影響,且控制扭轉位移比≤1.4,經過計算,結構偶然偏心的扭轉位移比為1.38,屬于扭轉不規則里的一項小超限。相鄰層受剪承載力變化大于80%,屬于承載力突變一項小超限。經整體判定,該單體共2項小超限,其他不規則類型均滿足規范要求[3]。
對樓板大開洞,局部不連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本層樓板厚度適當增加,配筋雙層雙向,配筋率適當增強(≥0.25%),開洞挑空造型附近區域的板厚加厚到150mm,板配筋加強到φ10mm@100mm 雙層雙向拉通。
2)開洞周邊梁適當增加梁截面寬度,并適當加強配筋,全部增設抗扭鋼筋。
3)大開洞周圍樓板定義為彈性板6,并進行中震彈塑性分析,根據應力分析結果,對薄弱處區域樓板加強配筋。X向地震應力分析圖見圖3。

圖3 X 向地震應力分析圖
地庫頂板東西向長297m,南北向長163m,因為受建筑造型和功能布置影響,很難通過結構縫分成多塊區域,所以大大超過規范要求,形成超長混凝土結構。如何去控制超長結構因混凝土收縮和溫度變形引起的裂縫問題,是很值得探索的問題。從設計和施工2 個方面去研究如何解決超長結構的裂縫問題[4]。
設計上對引起結構裂縫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研究,針對施工過程和使用階段考慮混凝土收縮和溫度變化產生的影響,確定溫度差值,并進行內力分析。根據分析結果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強地下室底板、頂板和地下室外墻的水平向配筋,加強超長部分樓、屋面的配筋,提高配筋率,以抵抗溫度作用產生的拉應力;沿水平構件長方向,布置連續的預應力,以提高水平軸向抗拉承載力和構件的抗裂性,起到一定的密閉裂縫的作用;地下室外墻采用預應力,避免正常使用階段裂縫的產生;柱子采用連續螺旋箍筋,形成三向受力的模式,以提高豎向構件抗變形能力和承載能力。
2)做好外墻、屋面的保溫隔熱措施,并采用建筑措施,降低溫差和結構溫度應力[5]。
3)采用低標號強度等級的混凝土,減少水化熱;采用較少水泥用量和水灰比,在混凝土中摻入聚丙烯增強纖維,在混凝土中形成均勻、密集分布的三維亂向搭接約束體系,加強混凝土材料介質的連續性和均質性,提高混凝土的阻裂能力,改善混凝土的脆性,降低混凝土表面裂縫。
4)地下室外墻水平筋外置,控制間距,迎水面≤100mm,內側≤150mm。盡量選用較細、較密的布置方式,且水平筋配筋率不小于0.5%。
5)外墻水平筋外置遇剪力墻暗柱內彎折處,保護層加厚,一定范圍內外貼鋼筋網。
6)合理設置施工后澆帶,并盡可能推遲后澆帶的封閉時間,盡量釋放混凝土早期收縮應力。建筑對施工后澆帶的位置及形狀都有嚴格的要求和限制,因此,在后澆帶設置不合理的位置還需要采取特殊的處理措施,從而更好地解決構件承載力問題。
7)嚴格控制合龍溫度,減小后期溫度應力。
超長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措施包括施工工藝和施工材料等方面。主要包括:(1)澆筑大體積混凝土時,為了降低混凝土水化熱,采用礦渣硅酸鹽水泥,或在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中摻加粉煤灰和礦粉,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2)配置混凝土所用的骨料,其質量除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外,粗骨料含泥量控制在1% ,細骨料含泥量控制在1% ~1.5% ,嚴格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3)為減小混凝土的收縮變形,從混凝土澆搗、初凝,即須進行妥善的保溫、保濕養護,控制拆模時間,盡早做好周邊土的回填,減少混凝土外露時間[6]。
1)對于大開洞結構,需要采用多種軟件比較分析結構的應力分布特性,保證結構計算模型可靠。通過多遇地震和中震彈塑性分析,分析結構的薄弱部位,并對特殊部位和關鍵構件采取有效的針對性加強措施,從而保證結構安全可靠。
2)對超長結構的裂縫控制,通過采取適當的結構構造措施,從材料選擇、設計和施工多個角度去研究,能達到比較不錯的效果。
3)對于復雜地基的設計,應根據當地的成熟經驗,采取合理的處理措施,從而滿足地基承載力的要求和基礎安全。
D9#樓(購物中心)屬于黃坡路片區改造中一個大型商業綜合體,于2018 年圓滿竣工并投入使用,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