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東
(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北京100038)
有別于傳統橋梁,跨徑連續剛構橋可滿足持續性剛構受力的要求,在運行階段穩定性良好,具備優良承載水平。橋梁整體尤為勻稱,可滿足各類地形的建設需求,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設置的連續墩梁穩定性好,加之雙薄壁橋墩具備更強的抗彎與抗扭能力,免去了伸縮縫的麻煩,可創設極為穩定的行車環境。總體來說,連續剛構橋具有突出優勢,具體可總結為:墩梁穩定性良好,基于多主墩組合方式,具備足夠柔度;免去了伸縮縫與支座,提升后續養護效率,有效降低工程成本;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后,可將水平地震力有效傳遞至各橋墩中,免去了傳統連續梁制動墩的麻煩,在保障抗震性能的同時還縮減了施工成本。
為保障大跨徑連續剛構橋整體質量,需選定合適的控制技術,可理解為循環識別修正機制,遵循成橋目標展開操作。施工中誤差在所難免,關鍵在于能否準確識別誤差并有效解決。對此,提出了監控誤差識別流程,并以此為指導推動各項修正工作順利展開,具體流程內容有:前期結構分析計算→預告定位標高→施工(標高、溫度、應力、彈性模量)→測量(定位誤差、彈性模量誤差、溫度影響、徐變影響)→誤差分析→精度判斷→修改設計參數→新模型結構計算。
需注重誤差成因分析,基于自適應控制技術具有較高可行性,此方式可持續優化誤差參數,縮小實際情況與理論結果的差距,經由持續性修正后,所得有限元模型輸出結果將趨近于理想狀態[1]。此處圍繞大跨徑連續剛構展開分析,大量工程案例表明,諸多因素均會對預拱度造成影響,但如混凝土強度變異等因素較為特殊,由于對工程影響較小,因此可忽略不計。還有部分變異極大因素,借助可行測量方法可達到消除影響的效果(如溫度效應,可將測量時間確定在日出前),因此也無需做過多考慮。經上述精簡操作后,得到幾大重點調整參數,關于具體內容及其修正方法分析如下。
受截面尺寸偏差的影響,加之漲模現象,會引發節段自重加大的問題,同時主梁內力儲備大幅縮小,提升橋梁后期變形程度,進一步引發跨中下緣開裂。在實際操作中,要充分收集澆筑資料,確定合適的澆筑方量至關重要,從根本上避免超方。不僅于此,基于試驗的方式還可得到混凝土容重,以此為基礎做合理修正,保障節段自重參數的合理性。
張拉環節易出現兩端回縮現象,加之張拉均勻性不足的問題,預應力損失尤為普遍。在實際操作中,需分析引伸量,加之千斤頂油表以達到雙控效果,主動調節預應力。在工程條件許可時,可引入穿心式傳感器,以提升修正精度。
不同時間點對應的混凝土配比存在差異,如環境濕度等因素均會帶來彈性模量變化問題,進一步加大懸臂梁段撓度變形。基于此現象,要采用試驗法做進一步修正。
施工中混凝土發生收縮現象,產生的徐變效應往往過大,而基于試驗方式所得結果過于離散,所需試驗周期相對更長,基于試驗法展開修正可行性欠佳,工程人員需探尋更為可行的方法。
相較于既定總工期,在各項因素綜合影響下,時常會出現箱梁塊件工期偏差問題。關于連續剛構橋,需沿著特定懸澆順序展開作業,但在工程進度的影響下,會改變合龍工藝順序,完成澆筑后的節段偏差明顯加大,引發橋梁無法準確成形問題[2]。基于此,在施工之前便要確定合龍順序,推動工程的有序展開。
在設備、人員等因素作用下,必然會產生測量誤差,且無法完全消除,因此要從儀器、人員與測量方式入手,做好可行優化工作,以起到減少測量誤差的效果。同時,在相同工況下測量各塊段變形量,這也是控制誤差的關鍵所在。
若溫度未得到合理控制,也會制約橋梁整體質量,嚴重時還會引發變形等不良問題。應當明確,橋梁建設溫度是重要影響因素,必須認識到局部溫差與年溫差的重要性。溫度變化反復無常,若要精確控制難度過大,更為可行的是監測施工溫度與結構變形情況,總結2 大因素的影響機制,分析所得結果并做出合適修正。
常規有限元模型在面對中小跨徑橋梁時具有可行性,可具備優良修正效果,有助于后續控制工作的展開。但本文所述項目為高墩大跨橋梁,存在極為明顯的幾何非線性特征,在徐變效應作用下,引發高墩與大跨徑持續變化的問題,形成的工程誤差明顯加大。基于上述分析,利用有限元模型做出修正的方式在本項目中適用性較差,經大量調研后,最終確定了各跨徑與墩高狀態下的經驗折減撓度參數,關于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在此基礎上,伴隨施工持續開展,基于對實測數據的積極修正,能夠獲得更加可靠的經驗參數,有助于提升對后續工況的控制質量,相比于常規方法,帶來的修正效果更加良好,且有效避免了自適應前期控制誤差問題,為施工創設更為穩定的環境。

表1 連續梁橋、連續剛構橋懸臂澆筑施工控制各工況下撓度經驗修正系數
關于上述給出的經驗數據,要以實際情況為準,在橋梁跨徑與墩高的基礎上做出選擇,完成常規修正工作后,需重點分析模型豎向撓度值,該指標要得到有效修正。而受經驗值的影響,加之個人建模習慣的不同,所得結果必然存在差異,有必要對前期施工實測值展開綜合比對,以達到自適應調整效果[3]。
本項目采用的是110m+200m+110m 跨徑組合形式,是典型三跨連續剛構橋,主墩部分高度達到110m。對此,此處圍繞最大墩高的T 構展開探討,基于混合修正方式對各節點做進一步處理,對比分析理論值與實測值,具體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某大橋橋墩關鍵節點典型工況下撓度對比表mm
基于上述內容得知,建立在典型工況條件下,經由混合修正方式所得理論值與實測值滿足工程既定要求,可為后續橋梁施工控制提供指導,相比于常規修正方法而言更具可行性。
大跨徑連續剛構橋梁已取得廣泛應用,但對工藝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基于自適應控制的方式可保障各施工參數的可行性。值得注意的是,該方法僅是一種思路應用,迄今為止并未得出完全可行的控制方法。在橋梁工程持續發展下,大跨徑橋梁也逐步趨于精細化施工,對于精度要求更高。因此,本文提出的混合修正方式可以為后續工程提供參考,在此基礎上合理利用有限元模型,以達到高精度修正的效果,有效控制風險。作為工程人員,要潛心鉆研更為可行的修正方式,推動大跨徑連續剛構橋梁的發展。